天天看點

狄德羅:實驗證明,石頭也是有感覺的?狄德羅哲學的基本邏輯大理石是否有感覺?人是一架能夠彈奏自己的鋼琴不要停留在思維上,而是要重視實驗

作者:獨家花卉

在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中,馬克思最欣賞狄德羅,把他列為“最喜愛的散文家”。狄德羅最優秀的散文作品是《拉摩的侄子》,恩格斯把這本書與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并稱為18世紀法國人“辯證法的傑作”。狄德羅的書中總是充滿着許多看似模棱兩可的論述,這對于不懂辯證法的人來說很容易發生混亂。他的一些議論也頗為驚世駭俗,例如說“大理石也有感覺”、“人是一架能彈奏自己的鋼琴”等等,這些觀點看上去荒誕不經,但經過狄德羅本人的解釋後,卻有另有一番道理在其中。

狄德羅:實驗證明,石頭也是有感覺的?狄德羅哲學的基本邏輯大理石是否有感覺?人是一架能夠彈奏自己的鋼琴不要停留在思維上,而是要重視實驗

法國哲學家狄德羅

<h1 class="ql-align-justify">狄德羅哲學的基本邏輯</h1>

古代的哲學家大多是研究“存在”的,例如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以及柏拉圖的理型都是要揭示世界因何而存在的問題;到了中世紀,教父們把存在論變成關于“上帝存在”的證明,使哲學成為了神學的婢女。直到近代,培根的《新工具》才對經院哲學的邏輯進行批判,把哲學引向“思維”的方向;而比他稍晚的笛卡爾則指出,除了思維者自己的存在無可置疑之外,其他的存在都是可以懷疑的。存在的問題逐漸排到思維、認識的後面去了。

我作為一個能思維的人,首先得考察自己的認識能力,確定它能正确認識這個世界的存在,然後才可以去談“世界是什麼樣子”以及“世界因何而存在”等問題。就好比說,在正确看清世界之前,我得先檢查一下自己的眼睛是否健康,確定我不是色盲,這樣才能避免誤以為這個世界缺乏色彩——從近代開始,認識論取代本體論,成為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家們對認識的考察,無非是兩種,一是觀察,也就是經驗主義的感覺論;二是思維,即理性主義的理性論。他們傾向于研究“思維與存在”中的“思維”,然後從思維去說明存在;狄德羅則從相反的方向出發,他傾向于先研究“存在”,然後再用存在來說明思維。

狄德羅認為“存在”就是具有異質性、物質多樣性和運動必然性等特性的自然界或物質世界,它們是不依賴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他批判了唯心主義者對存在的糊塗看法說:

“我們稱為唯心主義者的,是這些哲學家:他們隻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以及那些在他們自己的内部相繼出現的感覺,而不承認别的東西:這種狂妄的體系,在我看來,隻有在瞎子那裡才能産生出來;這種體系,說來真是人心和哲學的恥辱,雖然荒謬絕倫,可是難以駁斥。”

與狄德羅同時代的孔狄亞克是唯物主義者,而貝克萊則是唯心主義者,他們的立場雖截然相反,卻有着同樣的經驗主義邏輯,都以感覺來作為哲學的起點。狄德羅認為孔狄亞克隻說感覺是認識的來源,但沒有說出什麼是感覺的來源,這樣很容易就會滑向貝克萊的一邊——因崇拜經驗而變成唯心論者。是以,他試圖從存在出發來論述感覺、思維、意識,證明它們隻是物質的屬性,這些論述主要集中在他和達朗貝爾的談話中。

狄德羅:實驗證明,石頭也是有感覺的?狄德羅哲學的基本邏輯大理石是否有感覺?人是一架能夠彈奏自己的鋼琴不要停留在思維上,而是要重視實驗

洛克經驗主義的信徒孔狄亞克

<h1 class="ql-align-justify">大理石是否有感覺?</h1>

達朗貝爾是一名數學家,曾參與《百科全書》的編纂工作,他與狄德羅相識甚久,彼此常讨論一些哲學問題。狄德羅在1769年寫定的《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談話》中記載了他們之間一次有趣的讨論。

達朗貝爾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有靈魂存在着,靈魂在本質上是與物質不同但同時又與物質聯系為一體的東西,它跟在物質的後面,推動着物質,與物質發生互相作用。這有點像亞裡士多德的“隐德萊希”,或者當時流行的活力論,認為存在一種獨立于物質之外的靈魂,在這些靈魂的作用下,物質才會發生運動。

狄德羅則否認靈魂,他認為運動就是物質的屬性,物質本來就能動,不需要一個獨立于它之外的靈魂來推動自己。在物質之外并不存在靈魂——或者說靈魂隻是物質内部的一個屬性,我們稱之為感受性。也就是說物質具有一種普遍的、基本的性質——具有感覺。

物質有感覺,這該怎麼了解呢?達朗貝爾反駁說像大理石這種東西就沒有感覺,狄德羅對此進行了解釋,他先說:

“一個物體從一個地點移到另一個地點并不是運動,隻是運動的結果。移動的物體和不動的物體裡同樣有運動。”

隻要把物體移動的障礙去除掉,物體就會繼續運動,障礙的阻力有大小之分,表現為活力和死力;同樣道理,存在一些障礙,阻礙物質的感覺能力:障礙較大的稱為遲鈍的感受性,障礙較小的稱為活躍的感受性。正如阻擋物體運動的阻力減小會使死力向活力過渡,阻礙感覺的力量減小,也會使遲鈍的感受性向活躍的感受性過渡。

對于大理石這種物質而言,它的感受性偏遲鈍;而對于人、動物也許還有植物而言,其感受性則是活躍的。是以,我們很容易就承認人和動物這兩種物質具有感覺,而看不到大理石也有感覺,這是因為它的感受性過于遲鈍,不易察覺罷了。這種遲鈍的感受性在某些情況下會變得顯著起來,成為敏感的感覺。

狄德羅在此,就提出了大理石的遲鈍感受性向人的感覺過渡過程——飲食。他說:

“你把食物與你同化了,把它變成肉了,使它動物化了,使它具有感覺了;你對事物所做的事,我高興的時候也就會讓大理石去做。”

人通過飲食,把蔬菜、水果等等遲鈍感受性的東西吸收成為人的肉體,使其遲鈍感受性進化成感覺。同樣,如果人把大理石搗碎,碾成極細的粉末,再與糞土混合攪拌,然後在其上面種植豌豆、蠶豆、白菜等等蔬菜,大理石的感受性就通過蔬菜進入到我的肉體裡,變成了我的感覺。

這樣,狄德羅就可以證明感覺是物質的屬性了——因為無論是哪種物質,都可以通過各種管道,使其遲鈍的感受性變成人的感覺。他用“飲食”來實作石頭跟人的轉化,巧妙地論證“石頭也具有感覺”的觀點,或者說“石頭因人而具有感覺”——感覺來自于人,哲學的起點不應該是經驗主義的感覺,而是唯物主義的人。

狄德羅:實驗證明,石頭也是有感覺的?狄德羅哲學的基本邏輯大理石是否有感覺?人是一架能夠彈奏自己的鋼琴不要停留在思維上,而是要重視實驗

狄德羅通過大理石問題來說明感覺是物質的屬性

<h1 class="ql-align-justify">人是一架能夠彈奏自己的鋼琴</h1>

那麼感覺又是如何過渡成思想呢?狄德羅與達朗貝爾進行一步一步的推論,首先人的存在對自己來說是一種自我意識,他能意識到自己;其次,他的意識建立在記憶之上,而記憶又是從某種機體中積累起來的。狄德羅說:

“如果一個有感覺的并且有适于記憶的機體的生物,把它所得到的印象聯系起來,憑着這個聯系形成一個它的生命史,獲得它的自我意識,它就作出否定、肯定、推論和思維來了。”

狄德羅認為,隻要我們能通過記憶把各自感覺印象聯系起來,就可以産生思想,思想不是天賦的,而是由感覺發展而來的。感覺和思想皆來源于物質性的機體生物(人),是生物(人)的機能。

狄德羅還把有思想的生物(人)比作一架鋼琴,他說:

“我們就是富有感受性的樂器。我們的感官就是鍵盤,我們周圍的自然彈它,它自己也常常彈自己。”

人是一種有感受性的生物,他就像一架鋼琴。外界的自然通過感官引起他的印象(彈鋼琴),同時他自己也能通過思想引起另外印象(自己彈自己)。感覺來自于外界的刺激,思想來自于心靈的思維。外界刺激我們的感官,就像鋼琴被人彈奏一樣;而我們通過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便是鋼琴在彈奏自己。

唯心主義者貝克萊則反對鋼琴的存在,對此,狄德羅諷刺說:

“在一個發瘋的時刻,有感覺的鋼琴(貝克萊等主觀唯心主義者)曾意味自己是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的鋼琴,宇宙的全部和諧都發生在它身上。”

狄德羅堅持認為隻有唯物的承認思維是存在的屬性才能避開唯心主義的思辨深淵,孔狄亞克雖然是唯物主義者,但他跟貝克萊一樣都是從感覺、思維出發的,沒有認識到感覺、思維隻是人的屬性。在“存在與思維”的哲學基本問題中,人屬于“存在”,而人的意識便是“思維”,思維是存在的屬性,存在是本原,思維是它的派生。存在包括人、包括社會也包括自然界,而思維僅僅是人類的思維。

狄德羅:實驗證明,石頭也是有感覺的?狄德羅哲學的基本邏輯大理石是否有感覺?人是一架能夠彈奏自己的鋼琴不要停留在思維上,而是要重視實驗

不是“存在就是被感覺”,而是“感覺是存在的一種屬性”

<h1 class="ql-align-justify">不要停留在思維上,而是要重視實驗</h1>

狄德羅看到了近代哲學家們的毛病,他們過于重視經驗和思維,反而忽略了存在。他們把一切問題都訴諸經驗和理性,因而輕視了實驗的作用。經驗和理性隻在心裡權衡各種可能性,然後大膽地斷言:我們不能把光分解開來。而實驗哲學則傾聽着這一切,在光的面前一言不發地待上整整幾個世紀,然後突然指着三菱鏡說:看啊,它把光分解開來了。

迷信經驗的人熱衷于考察自然,喜歡收集各種資料和标本,就像那架被自然彈奏的鋼琴一樣,每天都應接不暇,疲憊不堪;而迷戀思辨的人就好比那架整天在彈奏自己的鋼琴,他自娛自樂,逐漸在冥想中沉淪下去。是以,在狄德羅看來 ,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都有各自的缺陷,還需要揚棄出第三種形态——實驗哲學,他說:

“我們有三種主要方法:對自然的考察、思考和實驗。觀察搜集事實;思考把它們組合起來;實驗則證明組合的結果。”

不能像經驗哲學和理性主義者那樣,單單停留在觀察和思考上,還需要更進一步,用實驗來驗證觀察和思考的成果。不能妄圖把真理當成一個純理論領域的問題,相反,真理應該是一個關乎實踐的問題,必須要用實驗來驗證思考的結果。

要想正确認識這個世界,就應當做到“對自然的觀察應該專注,思考應該深刻,實驗則應該精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