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1年4月5日,清明節的前一天。此時的濟南城,愁雲滿布。
在緯八路侯家大院刑場,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身負鐐铐,與其他21名共産黨員一起高唱《國際歌》,高呼“共産黨萬歲”的口号,從容就義。
在鄧恩銘的革命生涯中,充滿波折和危險,他曾在給父母的家書中說:“兒生性與人不同,最憎惡的是名與利,故有負雙親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無可如何……兒主張既定,絕不更改。”
鄧恩銘的一生隻走過了30個年頭,卻用生命踐行了堅定信仰和铮铮誓言。
中共一大唯一中學生代表
赤日炎炎辭荔城
前途茫茫事無分
男兒立下鋼鐵志
國計民生煥然新
——《前途》鄧恩銘
1901年1月5日,鄧恩銘出生在貴州省荔波縣水浦村闆本寨一個水族勞動者家庭。從小,鄧恩銘就随行醫的父親走鄉串寨,對當地百姓的悲慘生活深有體會。
鄧恩銘
1918年,鄧恩銘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山東省立一中。在那裡,他閱讀了《新青年》《每周評論》等雜志和介紹蘇俄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俄國革命史》《共産黨宣言》《資本論入門》等進步書籍。
五四運動爆發後,鄧恩銘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被選為學生自治會上司人兼出版部部長,主編校報,組織學生參加罷課運動。在共同的鬥争中,他同省立第一師範學生王盡美結成了親密戰友,一起組織學生抵制日貨,反對賣國條約,積極參加宣傳、演講、罷課、遊行等活動,成為學生界有影響的人物。
1920年夏,齊魯書社社長王樂平推薦王盡美、鄧恩銘與中國共産黨上海發起組聯系,着手籌建濟南共産黨早期組織。9月,鄧恩銘等人聯系了一批當地進步青年知識分子,秘密建立了共産主義學會。11月,研究革命理論的勵新學會成立,鄧恩銘擔任學會庶務,總覽會務。學會出版以介紹新文化、新思想為宗旨的《勵新》半月刊,鄧恩銘在《勵新》半月刊上發表文章,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揭露社會黑暗,抨擊舊禮教、舊教育等社會現狀。
1921年春,在北京和上海早期黨組織的影響和幫助之下,王盡美、鄧恩銘等正式成立了濟南共産黨早期組織。由于工作優秀、表現突出,當年7月,鄧恩銘和王盡美代表濟南共産主義小組,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産黨全國第一次代表大會。
此時的鄧恩銘,年僅20歲,是13名代表中唯一一名國中生,也是唯一一位少數民族代表。
中共一大
“一大”結束後,黨中央在濟南建立起中共山東區支部,鄧恩銘擔任支部委員,積極從事黨的組織、宣傳工作和工運工作。在這一過程中,他獨特的少數民族身份給了他革命宣傳工作的“有力武器”。
鄧恩銘的故鄉荔波,是一個水族、布依族、瑤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這些民族個個能歌善舞,在這樣的熏陶下,鄧恩銘也有着很高的藝術素養。他在國小時就是學校裡著名的歌童,不僅會唱,還會編民謠,還有出色的笛、蕭演奏能力,創作出大量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振奮人心的革命宣傳歌謠。這些歌謠深受人民群衆喜愛,四處傳唱,為推進革命宣傳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鄧恩銘故居展出的歌謠手稿
鄧恩銘在繪畫方面也是好手。創作革命漫畫便是他的第二件“武器”。軍閥橫行時,鄧恩銘畫了一幅名為《張賊宗昌之殘忍》,将軍閥的殘暴、貪婪、醜陋刻畫得淋漓盡緻:隻見張宗昌高舉血淋淋的屠刀,腳下踩着骷髅和元寶,讓人觀之汗毛倒豎,不禁贊歎叫絕。
四處輾轉
不顧危險積極革命
南雁北飛,去不思歸;
志在蒼生,不顧安危;
生不足惜,死不足悲;
頭顱熱血,不朽永垂。
——《述志》鄧恩銘
1922年7月,在出席中共“二大”後,鄧恩銘被派往青島工作,建立了中共青島支部。後來随着人數的增加,成立了中共青島市委,鄧恩銘擔任書記。在青島,鄧恩銘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勞工運動上。他經常身着短褲短褂,化裝成勞工,深入工廠工廠中的房間,奔走在鐵路、煤礦這些彙集了底層勞動人民的地方,為他們講課并秘密組織工會。
《鄧恩銘寫給父親的信》,寫于1924年5月8日。收藏于貴州省博物館
1925年2月,鄧恩銘發動青島膠濟鐵路勞工大罷工。膠濟鐵路勞工擡來枕木和鋼軌封鎖鐵路線,司機熄火滅爐,各段各站一律停工,膠濟鐵路全線癱瘓。罷工持續了9天,迫使鐵路局答應了包括增加工資在内的複工條件。
對這次罷工,數年後,鄧中夏在《中國職工運動簡史》中稱贊道:“此時有一新生勢力,為‘二七’時所沒有,就是異軍特起的膠濟鐵路工會。該地在中國勞工階級大受打擊之後,居然能起來組織工會,會員發展到一千五百餘人,不能不算是難能可貴。”
然而也正是因為上司罷工,鄧恩銘引起了膠澳商埠和日本人的注意,他們派遣大量的探子盯梢,抓捕了鄧恩銘。
在中共山東黨委和青島的中共組織的積極營救下,1925年5月,鄧恩銘被釋放,并被驅逐出青島。但是為了組織勞工運動,鄧恩銘又悄悄潛回了青島。為此他遭到大規模的搜捕,大街小巷都貼滿了對他的通緝令。
1925年11月7日清晨,鄧恩銘正在主持一個會議時,一群警察沖了進來帶走了他。此時的鄧恩銘已經患上了肺結核,在酷刑下他備受折磨、奄奄一息,但仍然頑強不屈。最終,黨的營救加上兩位貴州同鄉官員作保,鄧恩銘被釋放。
出獄後,鄧恩銘住在叔父家休養,家人們都勸他不要再參加政治活動了。父親聽說後,千裡迢迢從貴州趕到山東。看到不成人形的兒子時,父親老淚縱橫,苦苦規勸鄧恩銘跟他回貴州老家。
在家與國中,鄧恩銘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後者。
萬般無奈之下,父親隻好一個人獨自傳回貴州。誰也不會想到,這一别竟是永訣。
叛徒告密,血染刑場
卅一年華轉瞬間,
壯志未酬奈何天。
不惜惟我身先死,
後繼頻頻慰九泉。
——《訣别》鄧恩銘
生命的最後三個年頭,鄧恩銘都是在獄中度過的。
1928年12月,由于叛徒的出賣,鄧恩銘在濟南被捕。在獄中,鄧恩銘把被捕入獄的共産黨員組織起來,成立了獄中黨組織,先後組織獄中難友進行了幾次絕食鬥争,不僅取得了改善夥食、允許讀書看報、不帶腳鐐等生活待遇,還使獄中難友團結到了以他為主要上司的獄中黨組織周圍。
鄧恩銘在獄中組織了兩次越獄,第一次由于遭人告密而倉促施行,結果失敗。1929年7月,鄧恩銘又拟定了一份更詳細周密的越獄計劃,組織越獄的指揮機構成員包括他在内有五人。接着,他又把參加越獄的黨員強弱搭配,組成三個小隊,隊與隊之間互相配合,各有分工。為了使越獄更有把握,鄧恩銘還秘密繪制了從各牢房到監獄大門的路線圖。濟南的黨組織為了裡應外合,利用獄中黨員家屬探監的機會,把鋸條等工具秘密帶進監獄。
鄧恩銘和同志們在獄中
越獄的時間定在7月21日,這天是個星期日,看守們往往無精打采、工作松懈。晚飯後,趁看守開門之機,鄧恩銘指揮的第一隊獄友一擁而出,奪下武器,敲響信号鐘,二、三隊應聲而動。
按照之前的部署,原省委交通員、身強力壯的王永慶身背虛弱的鄧恩銘與獄友們一起沖出去。經過短暫而激烈的搏鬥,獄友們沖上大街,分路疏散。然而由于被長期關押,又受盡折磨,獄友們大多身體孱弱,行動不便,加之道路生疏,除了部分獄友脫險外,鄧恩銘等十餘名黨員又被抓了回去。
1931年4月5日淩晨6時,鄧恩銘和劉謙初等二十多名難友被敵人殺害于濟南。就義前,鄧恩銘強忍病痛,寫下訣别詩句:“不惜惟我身先死,後繼頻頻慰九泉。”
鄧恩銘故居
甯死不屈,浩氣長存。少年時投身革命洪流,30歲英勇就義,鄧恩銘的一生固然短暫,卻燦若星辰。
參考文獻:
1、苗體君、窦春芳: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研究的幾個謎團,《世紀橋》2009年16期
2、張業賞:鄧恩銘在最後日子裡,《中華魂》1997年10期
3、徐雲根:鄧恩銘成為中共一大代表的原因,《上海黨史與黨建》 2011年4月
<h1 toutiao-origin="h2">本文系微信公衆号『中國反邪教』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作者:曼潔</h1>
<h1 toutiao-origin="h2">● 往期精選</h1>
<h1 toutiao-origin="h2">■ 助力扶貧 我們在行動 </h1>
<h1 toutiao-origin="h2">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