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消失的恩縣:曾屬于河北省管轄,後轄區被分屬到了山東省的三個縣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幹貨滿滿的曆史故事。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山東恩縣的故事。

消失的恩縣:曾屬于河北省管轄,後轄區被分屬到了山東省的三個縣

宋仁宗畫像

古代在河北和山東交界地有個恩州,轄區包括了當時的清河、曆亭和武城三個縣。恩州在古代被叫做貝州,但是因為公元1047年的一次叛亂而被改名。1047年時,在位的皇帝是宋仁宗趙祯,這年是慶曆七年。

這年冬天,在貝州駐紮的基層軍官王則(涿州人)利用彌勒教在士兵中鼓動謀反,他的意圖是聯絡本地士兵加上德州、齊州、深州、保州的士兵一塊在1048年正月初一一同起事。但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因為洩密,王則不得不提前動手,他逮捕了刺史并鼓動士兵控制了貝州城。

消失的恩縣:曾屬于河北省管轄,後轄區被分屬到了山東省的三個縣

士兵們打開軍械庫、私放囚徒,一時間貝州城内亂作一團。

王則宣布國号為安陽,自命東平郡王并任命了自己的官員。朝廷派出了文彥博前去彈壓,兩個來月後,這次叛亂以王則的失敗告終。朝廷将帶頭的王則等人拘捕後殺害,而其他涉事士兵大都被赦免。

消失的恩縣:曾屬于河北省管轄,後轄區被分屬到了山東省的三個縣

為了顯示“皇恩浩蕩”,朝廷将貝州改稱為恩州,依然領三縣。明代作家羅貫中專門就此事創作了《三遂平妖傳》一書,對這次起義極盡污蔑之能事。

這次起義确實令人後怕,貝州距離邊境很近,如果王則的起義按原計劃進行,那起義将波及深州、保州等邊境重鎮,屆時北方的契丹将趁亂南下,對北宋王朝再度進行軍事打擊。這是威脅國家統治基礎的一次起義。還好王則造反的事兒被提前洩露,才沒有引發更為嚴重的後果。

消失的恩縣:曾屬于河北省管轄,後轄區被分屬到了山東省的三個縣

明朝洪武年間,朝廷将恩州降為恩縣。但是本地士民卻對這個縣名非常不滿。

民國初年,熊希齡和朱啟钤主張對各地縣名進行大調整,具體做法是取消重名縣,對原來縣名進行更改。在此背景下,恩縣的士紳提出了改名建議。

消失的恩縣:曾屬于河北省管轄,後轄區被分屬到了山東省的三個縣

契丹人畫像

當時有個曾在河北大城等地當縣長的退休官員叫孫毓炳,他就提出了改名建議。孫毓炳的意思是,王則造反是他一人罪過,憑啥就得由恩州百姓來承擔恥辱。在他看來,這所謂的皇恩浩蕩,改貝州為恩州是一種愚弄,帶有恥辱性,讓本縣百姓來背負是不公平的。他的原話是“公民等每念及此,鹹為可恥”,他還查考古籍,建議将恩縣改為舊縣名漳南縣,取意漳河之北的含義。

孫毓炳逐級上報,這份檔案一直送到了南京國民政府,但是卻如石沉大海,根本沒人搭理他這茬。改縣名的事兒就不了了之。孫毓炳還是人微言輕,畢竟朝中無人。

消失的恩縣:曾屬于河北省管轄,後轄區被分屬到了山東省的三個縣

到了近代,恩縣的歸屬也進行了一次調整。

河北和山東交界地曾是黃河下遊,附近有漳河、衛河的老河道,因為河流變遷和曆史上的洪澇災害導緻了兩地百姓深受其苦,也因為洪水來去導緻了一些經濟争端。在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夕,恩縣被劃歸到了河北省的衡水專區。

消失的恩縣:曾屬于河北省管轄,後轄區被分屬到了山東省的三個縣

1951年時的衡水專區下轄範圍包括了今天地域範圍全部位于山東的武城、恩縣和夏津三個縣。到了1952年時,在河北和山東省界調整的背景下,衡水專區轄區範圍進行了調整,屬于河北的恩縣被劃歸到了山東省德州專區。

1956年2月24日,經國務院準許撤消了恩縣。這個存在了千年的古老縣份曆史走向了終點。原屬于恩縣縣城的城關以及四女寺、呂莊的三個區的26個鄉鎮劃歸到了山東省平原縣。而西南部的兩個區計14個鄉歸屬到了山東省夏津縣。原來恩縣西部的舊城、滕莊的兩個區歸屬到了山東省武城縣。

消失的恩縣:曾屬于河北省管轄,後轄區被分屬到了山東省的三個縣

熊希齡

就這樣,恩縣被一分為三。

1965年年初,在毛澤東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口号的号召下,河北和山東兩省進行了大規模的海河下遊水利建設,這條害河終于變得馴服,困擾河北和山東百姓數百年的旱澇災害發生頻率也逐漸下降。

為了統一政令友善施工,國務院準許對河北和山東的區劃進行了調整。原屬于山東省平原縣的五個公社劃歸到了武城縣。

好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說完了,歡迎關注我們下次釋出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來說您想聽的故事,想了解的曆史,我們盡量滿足您的要求,講給您聽。

本号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本号内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抄襲,違者必究!請您文明評論,杜絕謾罵、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