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識曆史,主要依靠文字記載和重要文物。自從清朝後期攝影術傳入中國,我們認識曆史有了新的次元,很多曆史細節更為逼真、更為細膩地傳遞給後人。小編整理了一組老照片,一起來了解清朝最後30年的社會生活和人文面貌。

遭受懲罰的囚徒,奄奄一息。
這種酷刑一般都是地方官發明的,《大清律例》沒有規定,屬于法外之刑。它帶給囚徒的,是無比痛苦的肉體折磨,甚至可能被折磨緻死。
技術人員拿着一挺麥德森輕機槍。
1904年,丹麥軍隊正式裝備麥德森輕機槍,因其良好的性能引發許多國家争相采購,清軍也進口了一批。不僅如此,1908年,廣東制造軍械總廠開始仿制麥德森輕機槍,當時稱之為“輕機快炮”,另外開封兵工廠及其他地方也有仿制,但這些仿制型的數量不是太大。
長春宮小太監姜進壽檔案。
這份簡單的檔案包含豐富的資訊,不僅貼着姜進壽的大頭照,還标注了他的當差地點、籍貫、職級和年齡,為内務府下屬機構敬事房對太監們進行管理的存證檔案。“小太監”相當于太監隊伍中的“職稱”,地位較低,在此之下,隻有“散差太監”更低一級。
修理雨傘的匠人。
以前人們使用的多是油紙傘(皮棉紙浸桐油),這種傘用久了會破損。不過沒關系,無論在城裡還是在鄉村,都能看到修傘匠人的身影。經過他們靈巧的雙手,一頂完整如新的傘又會呈現在你的眼前。
京師五城練勇。
清朝京師設定五城察院,以五城禦史為長官,負責中、東、西、南、北五城的治安管理、審理訴訟、緝捕盜賊等事,用現在的眼光看,其兼具公安和法院的雙重職能。照片中的這些練勇,類似于警察的早期形态。不過他們的隊列松松垮垮,精氣神不佳。
成都貢院的考棚和明遠樓。
成都貢院是鄉試之地,到同治時考試房舍達到13935間。考生在左右兩邊的考棚(按“千字文”排列順序)應試答題,考官則登上明遠樓眺望,居高臨下,監視考場,提防作弊。據記載,從1665年至1905年共240年間,成都貢院共舉行152次考試,考中舉人786名。
30歲左右的孔祥熙。
孔祥熙1880年生于山西太谷縣一個亦商亦儒的家庭,孔子的第七十五代裔孫。早年進入新式學堂學習,後赴耶魯大學留學。查閱其個人履曆,他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不是清朝臣子,何以穿上了文官補服呢?當時朝廷授予歸國留學生進士或舉人頭銜,他的官服很可能來源于此。清朝滅亡之後,他逐漸顯達起來,并成為“四大家族”之一。
老北京東便門。
東便門位于内城和外城結合部位、外城城牆東南端,規模不大,較為偏僻。
父子合影。
父子倆的衣服紋樣繁複,比較花哨,屬于不走尋常路的風格,也從側面反映這個家庭經濟條件較為優越。
少年兒童合影。
這個拍攝場景的布置,非常符合青少年的性格特點。左三女孩年齡稍大,拿着花籃,初露溫柔賢淑的氣質;其他幾個孩子有的騎木馬、有的踩玩具狗,都處于調皮搗蛋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