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1日),2021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暨首屆城市可持續發展全球大會開幕式将在上海舉行。作為“世界城市日”主題活動之一,2021上海國際城市與建築博覽會昨天(30)下午在世博展覽館開幕,圍繞“韌性城市,低碳生活”主題,一批新技術、新項目紛紛亮相展會。請聽報道。
中國力争2030年前實作碳達峰、2060年前實作碳中和。而上海在2035城市總體規劃中明确提出,2025年前要努力做到碳達峰。現在,已經營運十多年的G15嘉浏高速正在拓寬改建,從現有雙向6車道拓寬至8車道。隧道股份城建設計總院道橋院總工程師蔡氧介紹,通過預先埋入的傳感器,實作管理養護的數字化智能化,同時,它還是一條低碳高速路,
蔡氧:“對沿線的附屬設施,比如路沿石、護坡的砌塊等,都是用河裡挖出的淤泥,到工廠再加工後再用到工地上,替代了正常的混凝土。我們采用了預制拼裝的技術,碳排放能降低10%左右,翻挖出來的舊料都是要用起來的,這樣基料、石料從礦藏裡的開采、加工、運輸這些環節産生的碳,在這個工程裡就基本消除了。”
随着上海新一輪架空線入地和杆箱整治三年計劃的開展,道路設施的智能化和節能水準也在不斷提升。展會現場,一款最新的綜合杆受到關注,它不僅內建了交通信号燈、路牌等功能,同時還是“一網統管”應用場景的智能終端,更是城市基礎設施低碳減排的一個重要載體。上海勤電資訊科技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楊衍瑞說,新型綜合杆已在西藏中路、新天地附近試點。
楊衍瑞:“我們的杆件有照度亮度的調節,我們在試點自動調,最終的目标是根據車流量、行人去調。現在是每天夜裡1點之後亮度降到40-50%,高峰的時候調亮,自動感應的,智慧照明。”
讓綠色成為高品質發展的底色,在碳達峰、碳中和上,上海要力争走在全國前列。比如,崇明花博園實作了展期碳中和以及園區碳中和,是“雙碳中和”的最佳示範案例,成為中國首個碳中和園區。據測算,花博園預計每年每公頃還可減少碳排放120噸至200噸。花博園區設計方、華建集團副總裁周靜瑜告訴記者,建構低碳建築、低碳園區的探索并未止步,他們設計的位于臨港新片區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永久會址也将是一座近零碳建築。
周靜瑜:“把建材的隐含碳、建造碳都算在建築裡,整個建築的能耗将達到整個碳排放的40%左右,這就是為什麼在上海從建築端着手“雙碳”技術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的定位、産業、具備的城市功能意味着我們必須要從建築方面好好地考慮、着手。”
作者:上海電台記者李斌
編輯:包露
責任編輯:金曉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