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瑕憶新成長老:孜孜不倦弘佛法,任勞任怨做慈善

吳瑕憶新成長老:孜孜不倦弘佛法,任勞任怨做慈善

新成長老(圖檔來源:鳳凰網佛教)

文/吳瑕

在遊人如織、香煙缭繞的羊城千年古寺光孝寺内,一位95歲高齡的老方丈依然堅持每天誦經看報。在他那雙曆經現風霜、仍然銳利的眼中,一切榮耀和富貴都不及弘法利生的事業那樣有意義,他就是新成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廣東省佛教協會永遠名譽會長,現任廣州海幢寺等20多座寺院的住持。采訪這天廣州剛剛踏入深秋,“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循着光孝寺内幽香的桂花樹,記者一行來到方丈室,隻見身披袈裟,手撚佛珠,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新成法師早已端坐在此。采訪中,這位廣東及全國佛教界具有影響的高僧大德緩緩而談,“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利樂一切有情。我這個年過九十的人,雖身在佛門,也誠為祖國繁榮富強、衆生安居樂業而加額稱慶。”

從孤兒出家到接掌光孝寺

新成法師出生于揭西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4歲時,曾為共産黨上司的遊擊隊做過事的父親慘被敵人殺害。不久,母親也病逝。淪為孤兒的他,在四處漂泊幾年後落發為僧,于南華寺名僧虛雲大師座下受戒。他跟随年過百歲的老和尚,常常跪拜到通宵進行修行。這段經曆令他終生受惠,為其弘法利生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後,他先後入駐韶關大鑒寺、肇慶慶雲寺等寺院,後常駐廣州六榕寺和光孝寺。在“文革”動亂中,全省寺院庵堂無一幸免地受到破壞,僧人失散,文物、法器、經書多被付之一炬。而曆經磨難的新成,仍然不離不棄地奉佛。改革開放後,廣東省佛教界迎來落實宗教政策的大好時光。幹勁倍增的新成,多方奔走籌款群組織施工,為修複光孝寺、六榕寺、海幢寺等羊城名寺立下大功。老人告訴我們:“文革”前,光孝寺有萬元存款,一直由我儲存着。盡管“文革”中颠沛流離,但這錢一文未動。這就成了後來修複寺院的第一筆維修款了。1996年,他從本煥老和尚手中接過光孝寺住持的使命,其後任職整整0年,該寺年年被評為文明寺院。當時,年事已高的他,仍然每天清晨4時帶頭上殿過堂,為僧衆作表率。由于曆史的種種原因,千古名刹光孝寺的山門被一座座住宅樓所包圍,很是狹窄,讓不少前來名寺的信衆和遊客都“望門興歎”。對此,時任光孝寺方丈的新成法師徘徊良久,思潮起伏,終于下定決心要努力改變山門的現狀。2000年,用大手筆,配合廣州市政府“三年一中變”的市容美化工程,耗資6000多萬的拆遷工作啟動,當年10月,光孝寺山門外逾千平方米的綠化廣場呈現在市民眼前,至今仍是市民休閑納涼的清幽之地。

曆盡艱辛助海幢寺重興

位于海珠區同福中路與南華中路之間的海幢寺,素以環境清幽、園林優美而著名。然而,在“文革”期間,海幢寺曾受到嚴重沖擊,寺内文物設施、佛教典籍和各式法器悉遭破壞,不少建築夷為平地,海幢寺隻餘下大雄寶殿和塔殿兩座建築的外殼。後來,部分舊寺地段為海珠區文化局、文聯、物資公司等機關使用,園區東南角曾辟作露天劇場、茶座等。

1993年初,受廣州市佛教協會的委任,當時已經75歲高齡的新成法師“臨危受命”,出任海幢寺住持,并承擔起籌備重修海幢寺的重任。年過古稀的新成法師進院後,見這清朝南方名刹,竟然滿目瘡痍,僅剩下一座空蕩蕩的破舊大殿、塔殿及一間小屋,分外心痛。進寺的10多位僧人,隻好擠住在那間不足30平米的小屋裡,沒有齋堂,也沒有廚房,隻好搭起簡陋爐竈煮飯,自坐睡鋪上用膳。天若下雨,屋漏床濕,更加難堪。雖然複寺事務千頭萬緒,困難重重,但新成法師迎難而上,凡是寺中建設的重點項目,他都要仔細謀劃,親臨現場當起監工,廢寝忘食以確定品質。進寺修建之初,廣州市佛協撥款10萬元,而新成法師依靠其德望和人緣,共募資達近千萬元之巨,曆經八載奮鬥至2001年,終于如願以償:重修了大雄寶殿、塔殿,重建了天王殿,建立了藏經閣綜合樓、辦公樓、功德堂、地藏殿、觀音殿、僧舍、寶嚴佛塔、千佛鐵塔、放生池等,重鑄了三寶佛、四大天王等聖像,并對寺院周圍環境進行綠化、美化,初步恢複了十方叢林的宏大規模。從2001年起,海幢寺在廣州市各佛教宗教場所中率先每年舉辦一次“水路普度大齋勝會”,為大衆祈福消災,祈願社會和諧。

在廣州市委、市政府,廣州市民宗局,海珠區委、區政府等多個部門的協調努力下,2006年7月1日,海幢寺與海幢公園實行合一管理,在保持綠化景觀和供市民休憩功能城市公園性質的前提下,由海幢寺作為管理主體行使管理權限。新成法師以大局為重,積極争取和配合政府推進寺園合一管理,并以寺院名義向區政府捐資800萬元用于安置原公園職工費用。寺園合一管理後,在新成法師的主持下,海幢寺按照佛教寺院的規範布局高起點、高标準做好總體規劃,分期進行改造重修工程,正逐漸建設成為集宗教、曆史、旅遊文化為一體的人文景觀,已經逐漸恢複了嶺南名刹的光彩。

佛教應為民造福實施慈悲

“佛教是講慈悲的,慈是予人以樂,悲是拔人之苦。我反對把出家與入世斷然分開,佛教應站在為民造福的角度,實施慈悲,為社會出力,正如惠能大師《六祖壇經》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多年來,新成法師一直認真踐行“人間佛教”的理念,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他發起成立了廣東省佛教慈善基金會和廣州市宗教界支援民族教育發展基金,并先後擔任廣東省佛教慈善會會長、廣州市宗教界公益慈善聯合會名譽會長,做了大量的慈善事業。在日常生活中,他清淡簡樸,吃的是米飯饅頭加鹹菜,而投身公益事業時他卻十分慷慨大方,從華東水災、内蒙古雪災,到東南亞海嘯、抗擊“非典”,以及為貧困地區辦學,他負責的佛教團體、慈善會、寺院,以及所動員的信徒捐助善款近一億元。僅僅是他兼任陸豐玄武山元山寺住持以來,回報當地的善款就達5000多萬元。采訪中,當被問到他總共捐出了多少善款時,老人擺擺手說:“不必算了。”法師身旁的助手李順偉居士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大師總是嚴控寺内的開銷,而到了做善事的時候出手卻很大方。我們有時質疑個别求助者可能是騙錢的,可他總認為:‘有一個是真的就得幫’。”多年前,廣州市慈善基金會曾向新成法師送上一塊牌匾,上面寫着“菩薩心腸”四個大字,這也許就是對新成法師一生普度衆生的真實寫照。

為僧一生的“三堅持”

新成法師身兼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廣東省佛教協會永久名譽會長,曾先後任海南省佛教協會會長,廣州、汕頭、揭陽、汕尾等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并先後任廣州市六榕寺、光孝寺、海幢寺、倚岩寺、正果寺,佛山市南海觀音寺和香港龍山寺,電白靈泉寺,鶴山海會寺,揭陽揭西棉城鎮花果寺、揭東縣源德寺,陸豐市元山寺,甲子鎮回龍寺,甲東新成淨苑、大同寺,汕尾捷勝鎮得道庵,清遠市飛來寺,海南島南山寺,汕頭市龍泉禅寺,韶關市芙蓉古寺,福建東山縣東明寺共20座以上寺院住持。為僧一生,嚴守戒律,注重修持,實踐戒定慧,去除貪嗔癡,不改僧伽本色,深受上恭下敬。問他修持的方法是什麼?這位95歲高齡的老人緩緩地說出兩個字“堅持”。堅持上課。參加早晚功課,自出家至今,終生不怠。有人見他年老了,要多休息,勸他不必像年輕僧人一樣淩晨上殿,但他說:“早晚功課,是出家人的必修課,能保持清淨心,代表願力,老了也要堅持!”每天淩晨3時半,大地仍一片朦胧,在家的人睡得正香,他卻準時起床,漱口洗臉,然後在4時到大殿,與僧衆上早課,誦《楞嚴咒》《大悲十小咒》,誦偈繞佛,回向發願、三皈依、祝韋馱,共進行一個小時。每天晚上,從6時至7時,又随衆到大殿上晚課,誦《彌陀經》《忏悔文》,檢讨一天來起心動念,所造作會損害别人之處,向佛祖忏悔。堅持打坐。打坐也稱“坐禅”,是禅宗必須用功之法。一有時間,他就雙膝盤坐,頂脊端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意守丹田,調動身、氣,令血液循環;雙眼看前,雙手平放于腿上。通過打坐(調和自已的心念),用自力降服不覺(即煩惱),達到恢複本覺(即本來的覺悟)的目的。他出家、受戒之後,還不懂打坐。1948年初,在廣東韶關大監寺任當家時,遇到一位善知識釋慧德(河南人),到附近雲門寺,便請他教自己打坐。剛開始練習雙腳盤坐時,很痛,雙腳不聽使喚,便用帶子将雙腿纏縛起來,強制盤坐,忍着疼痛,苦練一段時日以後,才慢慢地适應。堅持念佛。這是淨土宗的修持法,就是持續口念“阿彌陀佛”,或高聲,或小聲,或默念。“阿彌陀佛”,是指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佛。單靠打坐,以自力去不覺,複本覺,力量畢竟有限,煩惱會不斷産生,無法成就本覺,這就需要念佛,依靠阿彌陀佛指引,“都攝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淨念相續”,完全達到恢複本覺的目的。上述“打坐”屬禅宗修持法,而“念佛”則屬淨土宗修持法,故新老修持法門,是“禅淨雙修”。

内容來源:廣州市海幢寺,原标題:孜孜不倦弘佛法 任勞任怨做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