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猳豕、犧猳、掩猳、艾猳、猳國、貜猳、猳玃

猳豕,◆公豬。○《晉書‧五行志下》:“[成帝][鹹和]六年六月,[錢唐]人家猳豕產兩子,而皆人面,如胡人狀,其身猶豕。○[京房]《易妖》曰:‘豕生人頭豕身者,危且亂。今此猳豕而產,異之甚者也。’”

犧猳(犧猳),◆古代祭祀用的牡豕。○《呂氏春秋‧本味》:“[湯]得[伊尹],祓之於廟,爝以爟火,釁以犧猳。”○《呂氏春秋‧贊能》:“[桓公]使人以朝車迎之,祓以爟火,釁以犧猳焉。”○[高誘]注:“殺牲以血塗之為釁。小事不用大牲,故以猳豚也。”

掩猳,◆蓋在素菜上的豬肉。○[明][唐順之]《祭孫南野太僕文》:“公瘠於官,不繫其家。○[晏嬰]鉅族,豆無掩猳。”

艾猳(\艾豭),◆老公豬。

猳國(猳國),◆一種猴類動物。○[晉][幹寶]《搜神記》卷十二:“[蜀]中西南高山之上,有物與猴相類,長七尺,能作人行,善走逐人,名曰‘猳國’,一名‘馬化’,或曰‘玃猿’。”

貜猳,◆貑貜。○[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境異》:“帝女[子澤]性妒,有從婢散逐四山,無所依託。東偶狐狸,生子曰[殃];南交猴,有子曰[溪];北通貜猳,所育為[傖]。”貜,一本作“玃-玃”。參見“貑貜”。

猳玃,◆猿猴類動物。○[晉][張華]《博物志》卷三:“[蜀]中南高山上,有物如獼猴,長七尺,能人行,健走,名曰猴玃,一名化,或曰猳玃。”○[唐][無名氏]《補江總白猿傳》:“然其狀,即猳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