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上午,龍馬潭區農業局分别在沱江和龍溪河水域舉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動,放流胭脂魚、岩原鯉、長吻鮠、南方鲶、黃颡魚、中華鼈、厚颌鲂等7個品種共152000尾魚苗,其中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1萬尾。

放流胭脂魚、岩原鯉、長吻鮠、南方鲶等7個品種152000尾魚苗
長江上遊66種魚類瀕臨滅絕
川江都市報記者從龍馬潭區農業局了解到,在工業廢水排入、挖沙采石、過度捕撈、非法電炸毒魚等多種危害下,長沱兩江魚類種群減少、數量驟降,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包括白鲟、達氏鲟、胭脂魚以及長江上遊特有的66種魚類已瀕臨滅絕。
(責編:高紅霞、羅昱)
連續6年來,龍馬潭區農業局堅持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動。本次活動一部分放入長江上遊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沱江,一部分放入龍溪河省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
近年來,泸州長沱兩江非法碼頭全面取締、非法沙石堆場全面關停、天然水域網箱養魚全面禁止,禁漁期制度嚴格實施,違法電炸毒魚等破壞生态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兩江水生生态得到一定恢複。今年以來,龍馬潭區農業局開展漁業行政執法檢查126次,收繳銷毀違法網具200餘張、非法捕船7艘、電魚工具7套,抓獲違規捕撈及電魚人員14人,處以罰金6300元,移交長航公安泸州分局刑事處罰4人,收繳放生漁獲物75公斤。
12月5日,龍馬潭區檢察院依法提起公訴,區人民法院依法判處5名電魚人員,各處漁業資源補償金6000—24000元不等,并處4-10個月有期徒刑,對違法電魚人員造成極大震懾。
注意了 這些物種不宜放流
龍馬潭區水産漁政站副站長萬吉兵介紹,按照農業部《水生生物増殖放流管理規定》規定: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増殖放流。是以,增殖放流的物種應當是當地原生種,外來種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物種均不适宜進行増殖放流。
泸州常見不宜放流的物種有:紅耳彩龜(巴西龜)、牛蛙、革胡子鲶、短蓋巨脂鯉(淡水白鲳)、紅腹鋸鲑脂鯉(食人鲳)、克氏原螯蝦(小龍蝦)、大瓶螺(福壽螺)、下口鲇(清道夫)、羅非魚、雀鳝、食蚊魚、鳄龜、蘇氏圓腹魚芒(淡水白鲨)、眼斑拟石首魚(美國紅魚)、斑點叉尾(溝鲇)、匙吻鲟(鴨嘴魚)、雜交鲟、太陽魚等。
漁政部門提醒,希望廣大市民避免将上述物種進行放生,否則好心辦壞事,反而會對本地物種的生存造成極大威脅。楊尚威 川江都市報記者 楊敏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