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千帆,昆蟲科普作者,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衆号)
地球上的昆蟲,都是大自然的傑作,它們本領不一,但是不論是什麼昆蟲,都需要呼吸空氣。陸地上的昆蟲,呼吸空氣并沒有什麼難度。在換氣運動的作用下,空氣由氣門(相當于人類的“鼻孔”)進入昆蟲的氣管系統,再進入微氣管,再由微氣管輸送新鮮空氣到身體的各個組織。但是,有些昆蟲幼年時生活在水中,有的終生不離水,它們就進化出了五花八門的水下呼吸法,各顯神通。

(昆蟲的換氣運動)
保命的呼吸管
你知道蚊子的幼蟲叫什麼嗎?小蚊子,當然不是!叫孑孓。夏天,我們能在水邊,尤其是死水潭中,看見孑孓亂竄。其實,蚊子的幼蟲時間非常短暫,隻有十幾天。這短短的十幾天内,它們是如何在水下呼吸的呢?原來,維持它正常呼吸的法寶是尾部末端生成的呼吸管。孑孓倒立在水面下,将呼吸管伸到水面處,直接呼吸空氣。如果在水面上滴上油,油滴一旦粘在呼吸管的細毛上,就可以讓孑孓無法打開呼吸管,造成其窒息。
(蠍蝽可以倒立水中,吸取空氣)
還有一種叫蠍蝽的昆蟲(也叫水螳螂),它的呼吸方式和孑孓如出一轍,蠍蝽的腹部末端有兩根細長的呼吸管,攀附在水生植物上,呼吸的時候倒挂于水面下,呼吸空氣。
盜吸空氣的小偷
有些昆蟲的幼蟲和蛹生活在極度缺氧的水底淤泥裡,為了生存,它們的氣門進化成了尖刺狀。尖刺的作用,就是刺破水生植物的根或莖,進而吸收植物體内攜帶的氧氣。比如稻水象甲,這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原産于美國和古巴,它主要禍害的對象是水稻。
(稻水象甲幼蟲跟水稻搶空氣)
稻水象甲幼蟲腹部末端延伸所形成的刺可以刺破水稻的根莖,跟水稻搶空氣,它的成蟲以後還能蠶食水稻葉片,對農業生産造成危害。
帶着氣泡去遊泳
水生昆蟲的本領,不僅僅在于可以吸取植物體内的空氣。昆蟲身上的拒水毛可以用來儲存氣泡,是以它們還能帶着氣泡在水中呼吸。
池塘中的龍虱是常見的昆蟲,在它的鞘翅下,就貯存着空氣。龍虱通過腹部氣門呼吸着氣泡中的空氣。每當氣泡中的氧氣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龍虱就會遊到水面,用腹部末端打破水膜,更換新鮮空氣。
(龍虱會更換新鮮空氣)
不過,有些水生昆蟲也可以不到水面上換氣,而是通過收集水生植物散發出來的氣泡來更換補充氧氣。
我有鰓,但我不是魚
還有一些昆蟲(如蜉蝣、蜻蜓和石蠶蛾的幼蟲),它們是靠氣管鰓在水中呼吸的。氣管鰓是一種中空、壁薄的絲狀或片狀結構。這種結構可以分布在水生昆蟲的頭、胸、腹的任何部位。有的昆蟲幼蟲的身上分布的氣管鰓多達500多個。在水中,長有氣管鰓的昆蟲會擺動鰓瓣,讓水流動并吸取水中的氧氣。在缺氧的水裡,鰓瓣的擺動頻率會加快。
(蜻蜓幼蟲也有腮呢)
蜻蜓幼蟲的氣管鰓分布在體内的直腸處,通過收縮腹部,讓水進入體内,氣管鰓就可以吸收水中的氧氣了。為了保證充足的氧氣供應,蜻蜓幼蟲每次收腹,都會讓85%的水分得到更新。每次更新的過程,又是清洗直腸内的鰓的過程,這有利于蜻蜓保持鰓的清潔,便于氧氣的吸收。
所有水生昆蟲共同具備的一項技能——用體壁進行呼吸。用體壁呼吸時,昆蟲能通過體壁,将水中的氧氣直接與昆蟲體内進行氣體交換,這種氣體交換包括了氧氣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冬季時,昆蟲活動較少,新陳代謝水準低,隻要用體壁呼吸就可以維持生命。夏天到了,昆蟲的生命活動比較活躍,就需要采取體壁呼吸與諸如氣管鰓之類的其他呼吸方式并用的舉措。
編輯:劉偉瓊
篇末福利:點選https://sojump.com/jq/13058547.aspx參與調查問卷,即有機會獲得《知識就是力量》雜志合訂本哦!
本文系原創作品,商業合作及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投稿請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