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讀呀原創
#真相來了#
夏日的午後,陽光烘烤,人也變得疲乏了。叮——微信上忽然跳出外婆的資訊,“你要小心哦,也不要帶孩子去草地了。這個蟲子太可怕,咬一口人就沒了。”
什麼蟲子這麼可怖?比眼睛蛇還毒?外婆繼續說:“這個蟲子能把頭紮進皮膚裡,拔都拔不出來。”
外婆的資訊驚得我整個人都清醒了,連忙打開她發給我的兩篇文章。細細一看,第一篇文中裡描述,江蘇的宋先生一家,先後遭遇了這種蟲子叮咬。今年5月底6月初,他的小舅子和嶽母被這個蟲子咬傷。就因為對這個蟲子的危害不了解,錯過了就診的最好時機,是以導緻多器官衰竭而病重不治身亡。
文中裡提到,這個蟲子叫蜱蟲。

蜱蟲咬一口就能至死?帶着懷疑,我再看第二篇文章。
有一個28歲的年輕姑娘外出和朋友聚餐時,忽然感覺背部針紮一樣痛。當天她身着镂空的裙子,朋友說背上出現紅點,似乎被蟲咬了。
不以為然的姑娘繼續和朋友叙舊聊天,然而飯後不到一小時,她四肢和全身發出大片紅疹,伴有胸悶頭暈、呼吸困難等特征。朋友趕緊把她送往醫院,醫生告訴她這是被蟲咬後的過敏性休克,會有生命危險,幸虧送醫及時。
<h1>那麼蜱蟲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毒”性?</h1>
媽咪讀呀本着求真務實的精神,到中國知網cnki上查詢了關鍵詞為“蜱蟲”的論文。綜合而言,蜱蟲屬于節肢動物, 分為軟蜱、硬蜱兩類。在它的幼蟲發育到成蟲過程中,均需要吸血。蜱蟲經常寄居在野外的動物或牛、馬、羊等家畜體表。如果不吸血時,蜱蟲就是小小的隻,肉眼很難看見。
盡管蜱蟲很難對付,但是真的會緻死嗎?
誤區之一:被蜱蟲咬就無藥可救?
<h1>真相:看來,并不是蜱蟲咬傷就一定至死。隻要防患于未然,發現後及時就醫治療,是可以恢複健康的。蜱蟲咬傷後如果處理不當,輕者引起皮疹,重者才可能緻死。</h1>
蜱蟲很讨厭的一點是會傳播萊姆病。萊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引起的以蜱蟲為傳播媒介的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多發在春夏季節。劃重點,夏季是高發期。
2013年12月,流行音樂巨星艾薇兒就被蜱蟲叮咬,然後患上萊姆病。當時艾薇兒在安大略省,病情嚴重到曾5個月卧床不起。之是以病情嚴重,要歸咎于早期幾個醫生的誤診。
看來,蜱蟲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人對它不了解。
誤區之二:蜱蟲咬住要趕緊用手拔出來?
<h1>真相:醫生表示,一旦發現蜱蟲鑽入皮膚,不要強行拔除。這是因為蜱蟲的口器内含倒齒,如果折斷了,會遺留在皮膚裡,産生皮膚繼發性損害。 </h1>
如果不小心被蜱蟲咬住,千萬不要自作主張用鑷子或指甲拔它們。蜱蟲比較任性的地方在于,它們體内有病毒,有的甚至是傳染性病毒。如果直接硬拔,可能導緻它們身體破碎、毒液流出。
科學的方法應該是用酒精塗在蜱蟲身上,讓蜱蟲的頭部松動或死亡。醫生表示,如果蜱蟲咬出,也可以局部注射利多卡因,造成蜱蟲窒息而松口。等蜱蟲從皮膚上自然脫落後,再對傷口進行消毒處理。如果蜱蟲口器已經折斷在皮膚裡,需要用手術祛除。
不管如何,一旦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出現紅斑等症狀,必須要及時就診。
<h1>夏天該如何預防“奪命蜱蟲”?</h1>
蜱蟲是一種吸血的蟲子,常在野外蹲守“獵物”。年幼的小朋友最是它們青睐的對象。
帶孩子外出,如果要去草坪或者植物密集的地方,最好給孩子穿上長袖長褲,把袖口和褲腿紮緊。不要穿涼鞋。
野外活動結束後,媽媽們要檢查下孩子的身體,尤其注意頭皮、腰部、腋窩、股溝和腳踝等地方,這幾個地方是蜱蟲最容易叮咬的部位,確定孩子沒有被蜱蟲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