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課文中提到過一種共生關系:鳄魚與牙簽鳥,鳄魚雖然是猛獸,但是牙簽鳥卻能夠在它嘴巴中自由進去,鳄魚并不會傷害它。

在非洲中南部地區,也生活着這樣的一種鳥類:牛椋鳥,它們就像是守護神一樣,守護着這裡的食草動物,不僅會幫助當地的食草動物捕捉寄生蟲,還會擔當它們的警衛員,提醒它們天敵的到來。
然而研究表明,牛椋鳥并不隻有天使的一面,它還有着惡魔的面孔。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天使牛椋鳥</h1>
牛椋鳥會和當地的食草動物共生,食草動物身上會生長有許多寄生蟲,這些寄生蟲不僅會掠奪食草動物的營養,還會危害它們的健康。牛椋鳥則會利用自己的鳥喙,輕輕地啄食食草動物身上的寄生蟲。
其實,無論是家養動物還是野生動物,終其一生都會面臨寄生蟲的威脅,動物不像人類一樣有着靈巧的雙手,也沒有預防的藥物,面對寄生在背部的寄生蟲們往往是有心無力,此時它們急需一種能夠幫它去除寄生蟲的服務,牛椋鳥提供的就是這樣的服務。
在非洲草原上,人們曾觀測過有兩隻牛椋鳥在野牛鼻子、耳朵中尋找食物,而野牛卻不會趕走它們。
由于長期和各種動物打交道,是以牛椋鳥演化出了異常鋒利的爪子,能夠讓它以任何角度,在皮膚光滑的動物身上站穩。
牛椋鳥生性機警,如果它們發現了食肉動物的存在,它們會發出叫聲提醒正在進食的野牛注意,無形之中為它們提供了警戒的作用。
牛椋鳥和當地的食草動物們共同演化,使得它們誰也離不開彼此,尤其是牛椋鳥,它們不僅會在野牛背上覓食,還會在野牛背上尋找配偶,交配。大多數時候,牛椋鳥把野牛當作了免費的汽車,帶着它們在大草原上晃晃悠悠。
牛椋鳥在繁衍期間,還會利用動物的皮毛築巢,有時直接從牛背上啄下牛毛,回去墊鳥窩使用,不過野牛也不介意,畢竟它還指望着牛椋鳥把它去除寄生蟲。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惡魔牛椋鳥</h1>
牛椋鳥不僅僅隻有天使的一面,它們心中還隐藏着惡魔的種子。
牛椋鳥的食物其實不僅僅是各種寄生蟲,而是各種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而牛血也富含蛋白質,如果牛被樹枝刮傷,或者被食肉動物所傷,那牛椋鳥就會以牛血為食。
有時,牛椋鳥還會故意将已經結痂的傷口弄開,導緻繼續流血,而這不僅會導緻牛反複受傷,還會感染更多寄生蟲,甚至會導緻細菌、病毒的入侵,對牛的健康極為不利,嚴重時甚至會導緻牛群的死亡。
除了牛椋鳥故意造成牛受傷之外,牛椋鳥在吃寄生蟲時,也會無意間傳播病毒,造成病毒感染。科學家們曾經在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中拍攝到了一組長頸鹿的照片,照片之中長頸鹿的身上長滿了類似于小石頭一樣的東西,看起來好像“石化”了一樣。
但其實,這些小石頭并不是真正的石頭,而是長頸鹿患了一種罕見的皮膚病,才讓它全身布滿了大片的惡性良性腫瘤狀小包。
長頸鹿身上的“小石頭”一樣的小包,是由病毒引起的皮膚病,該病毒就是乳頭瘤病毒,關于乳頭瘤病毒我們并不陌生,其中人乳頭瘤病毒也會引發人類感染,是以才有了HPV疫苗。
人類感染該病毒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性傳播,但是長頸鹿感染乳頭瘤病毒卻是由牛椋鳥傳播。牛椋鳥在患病長頸鹿身上覓食之後,再跳到下一隻健康的長頸鹿身上覓食,如果這隻健康的長頸鹿身上有傷口,那麼病毒就可能會從傷口進入到體内,造成健康的長頸鹿感染。
該病毒的感染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一旦感染該病毒,會導緻身體發癢,造成動物生存品質的下降。
由此也可以看出,牛椋鳥對食草動物而言并不僅僅隻有天使的一面,同時還伴随着惡魔的一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總結</h1>
牛椋鳥雖然有惡魔的一面,但它的存在确實減輕了食草動物的負擔,是以它們依舊在共同演化着,成為當地生态鍊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鼠疫它們在非洲草原上非常常見,如果你去當地旅行,可以仔細觀察一下這種鳥兒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