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器用為尚:從古籍《文房四譜》看到明代蘭玉墨

這些天,“器用為尚——文房藝術與文人生活特展”正在北京的國家典籍博物館對外展出。

落紙驚風起,搖空滴露濃.丹青與文事,舍此複何從?

文房作為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場所,可置身其中,可以獨處,面對日日相處的器物,或卧遊山水,或寄情詩書;可以暢談,高朋滿座,會友雅集,品評、賞玩,樂在其中。

而文房用具則是古代文人在文房必不可少的實用器具。其中筆、墨、紙、硯素來被稱為“文房四寶”,作為書畫工具,兩千年來為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寶庫留下了數不清的書畫珍品,其自身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文房用具有着功能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其彰顯了中國傳統工匠精湛高超的制器技藝和中國文房藝術的精妙内涵。

器用為尚:從古籍《文房四譜》看到明代蘭玉墨

“器為尚用”展覽

此次展覽分為筆、墨、紙、硯與雅室清賞五個單元,展品以古代文房器物為主,當代文房器物為輔,展出了從漢代至明清的200餘件文房文物,并遴選國家圖書館《文房四譜》《考槃馀事》等館藏古籍文獻配合展出,提升了展覽的豐富性和縱深度。展品中如明代剔黃如意雲紋筆、明代蘭玉墨、清代玉版宣、唐代牡丹歙硯等都屬珍品,世所罕見。此外,原蓋青蛙端硯、太乙負螭墨、疊嶂筆山等不同形制的文房用品極具觀賞性。

器用為尚:從古籍《文房四譜》看到明代蘭玉墨

文房案頭

加之以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圖文介紹,分門别類梳理中國文房用品的發展脈絡,包括曆史沿革、制造技術、形制分類、著述典故、名人轶事等。如“蒙恬造筆”、“硯癡”米芾等,圖文并茂,便于觀賞。

另外,展廳以文人的書房為元素進行了設計布景,營造了典雅大方的古代文人書房場景,這些承載了曆史文化的典籍和琳琅精美的器物在多媒體等科技手段的交相輝映下,再現了文人“琴棋書畫詩酒茶”的優雅生活和審美趣味,也使得觀衆可置身其境,憑“窗”遠眺,與古為徒。領略傳統工匠高超精湛的制器技藝同時,全方位了解中國文房藝術的博大精深,進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與内心向往。

器用為尚:從古籍《文房四譜》看到明代蘭玉墨

剔紅山水圖毛筆

中國制筆有着悠久的曆史,筆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時期時代,戰國時期,蒙恬時代的筆制作已經非常精良考究。同時期,筆的别稱有許多:“管城”、“聿”、“弗”,秦統一六國後,頒布 “書同文,車同軌”,才統一稱為“筆”。

河南省信陽長台關楚墓和湖南省長沙左家公山楚墓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

1975年湖北雲夢秦墓出土三支筆,筆杆上細下粗,中間镂空成腔,筆毛納入固定成筆,制法上較戰國筆有了很大改進。

漢代時期,出現了在毛筆上刻字、鑲嵌的裝潢工藝和專論毛筆制作的著述。此後毛筆的制作更為精細,唐代有宣筆,名目繁多,以兔豪制成的紫豪筆更為精緻。唐宋時期,散卓筆逐漸流行,明清時期,制筆發展鼎盛。

器用為尚:從古籍《文房四譜》看到明代蘭玉墨

明代邵格之玄靈墨

墨的發明是我國先民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是印刷術發明和應用的物質前提。

商周時期開始,人們開始有意識的人工制墨摸索,西周時期就有“邢夷造墨”之說,後來,經過漫長地摸索、改進,制墨工藝逐漸發展和完善。南北朝時期,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細地記載了固體墨的制作工藝、配方。制墨工藝發展至今已有兩千餘年的曆史。

我國傳統的制墨工藝(墨錠)指的是以人工燒制的松煙、油煙、漆煙等煙品為原料,采用發火取煙、添膠加藥、制成劑、以模成形等工序。

伴随着制墨工藝的發生、發展和完善,墨文化開始形成,藏墨、賞墨被視為文人雅事。

器用為尚:從古籍《文房四譜》看到明代蘭玉墨

清代玉版宣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制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紙作為傳播媒介,有力地促進了我國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古代紙張種類豐富,有麻紙、皮紙、藤紙、竹紙、棉紙等;工藝衆多,有生紙、熟紙、本色紙、染色紙、單宣、灑金紙等。其中,宣紙因其紙質潔白、柔軟細膩、不易蛀蝕的特點,享有盛譽。「宣紙」一詞,始于唐代。宣紙以青檀皮和長杆沙田稻草為原料配制,使得紙張更具有耐久性、潤墨性、質地穩定性和抗蟲性。

器用為尚:從古籍《文房四譜》看到明代蘭玉墨

牡丹歙硯

硯亦稱為研,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硯的起源甚早,在新石器時代距已經出現,曆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适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台制作。同時,硯台的種類豐富,形狀多樣。

甘肅洮州的洮河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河南洛陽的澄泥硯,是中國四大名硯。

硯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曆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

器用為尚:從古籍《文房四譜》看到明代蘭玉墨

明代優昙花葉硯

據悉,本次展覽将持續至2018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