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業抗蟲害綜合治理

總結:

農業抗病蟲害綜合治理需要以我國傳統文化為指導的創新理論——植物營養免疫、稭稈好氧發酵堆肥等,利用現代生命科學的新成果對抗蟲害進行綜合治理。

以土壤為基礎的農業生産,利用現有資源,利用生物技術好氧發酵稭稈生産優質有機肥等土壤,育種相結合,恢複土壤生态環境,創造有利于作物和有益微生物的生态環境,平衡營養,平衡植物中整個微生物,平衡土壤生物群,特别是微生物種群;有害生物的抵抗力是可以控制的。

1. 重新認識農業害蟲的發展

1.1 農業害蟲抗藥性增加的原因

近百年來,我們無視中國農耕文化,盲目學習西方,用物質技術解決農業問題,農業科研體制分工太精細,嚴重失産;

農業害蟲是人類從事農業活動,從事種植的作物,根據自己的欲望,将自然生态系統與作物相關聯,或者将共生生物分離,産生害蟲,即病蟲害、病蟲害、草類害蟲、齧齒類動物等。随着種植規模的擴大和種植年限的延長,特别是随着遺傳育種、機械、化肥和農藥的出現,農業生态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病蟲害與作物、生态環境同步進化,病蟲害突發、頻繁爆發,成為嚴重危害,耐藥性增強,病害發生的品種減少, 難以治療的物種增加。中國正面臨糧食數量和品質危機,要求高産土地高産,迫使農業化肥和農藥增加。這些是害蟲抗藥性的原因。

1.2 農業害蟲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我國已有七千多年的耕作文化,世界獨一無二,基本理論是土地與土地的結合,所有農業害蟲都是自然生态系統的生物成員,各自為發展自然生态系統和保持系統動态平衡做出巨大貢獻,是生物群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絕對的"敵人",一種所謂的"害蟲",隻是天敵的另一種"害蟲",他們出生了,你有我,我有你。即使是田地裡的雜草也不例外,雜草在作物中得到适當的儲存,以補充水分。就是所謂的"仁慈的人對天地整體,一切榮耀,一切破壞"。"

這些害蟲無法從自然生物體中消滅,隻能與作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同時在農業生産過程中,采取綜合措施,不斷抑制有害生物的獨特繁殖,實作新的動态平衡,将危害控制在經濟門檻内。

2.需要創新理論來解決害蟲抗性問題,

2.1 植物營養免疫防災減災

植物營養免疫學-植物營養免疫學是研究植物營養與植物微生态菌群、土壤微生物菌群、微生物菌群及酶代謝及作物防災減災。

大家都知道,生命就是酶的新陳代謝。酶是生命的根源,酶代謝正常,作物免疫功能強,生長旺盛,不生病,不長,如果缺乏某種酶,或者某一酶不足,就會降低免疫功能,成為緻病的原因,降低抗旱、低溫冷害、鹽水、洪水等自然災害的能力。

植物營養免疫學認為,營養決定了植物中微生物微生物組的平衡,進而影響酶、植物多糖、植物營養素(植物化學物質、植物保護素)、維生素(維生素)、激素是輔酶的平衡,它們的活性由植物中的酶控制。

土壤微生物與植物營養同源,營養決定植物和土壤生态中的微生物活性和菌群平衡,微生物活性影響酶活性和植物生理活性。

均衡營養可以調節微生物微生物組在微生态和土壤生态環境中的平衡,促進植物中酶的代謝平衡,使作物健康生長,進而保持土壤良好的生物、實體和化學平衡,有效控制病蟲害(病蟲害等)和防災減災。

學習自然,稭稈好氧發酵回田間,礦物肥料好氧發酵利用,築土,為作物和微生物菌群提供平衡的生物菌群,提供良好的生态(繁殖)環境,使作物根系可以在土壤中自由拉伸,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不利于有害生物的繁殖。

20世紀70年代,有報道稱,當美國學者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分離出微生物時,他們有時會發現,當土壤的面積超過3%時,植物中的病原體很少,而當它們低于2%時,病原體較多。

均衡的植物營養是治療有害生物的基礎,可以減少農藥、化肥的用量,防止害蟲對農藥産生抗藥性,或延緩生産抗藥性。

2.2 解決土壤生态環境問題的唯一辦法是用稭稈好氧發酵制作有機肥。

萬物在陽光下生長,在土壤中孕育生命。土壤具有消化功能和孵化生命功能。自然生态環境條件下土壤孵化生命的功能由生物體特别是微生物種群的平衡來維持,營養決定了微生物種群的平衡。土壤營養是以留在土壤表面的動植物殘留物為主,通過腐朽細菌好氧發酵,将有機肥改回田間,并不斷造土(又稱土壤化)——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研究表明,67噸稭稈好氧發酵有機肥可使有機質增加1%, 100~200萬年增加1厘米的黑土層。我國多年來一直忽視有機肥,大量使用肥料,大部分土壤有機物幾乎枯竭,一直無法為有益微生物和作物提供功能性營養,也無法為作物和有益微生物提供生長繁殖的生态環境,造成嚴重的病蟲害,對鼠蟲害造成嚴重危害, 增加藥物使用,耐藥性。

如果将田間生長的稭稈全部有氧發酵堆肥放回田間,可減少50%的施肥量,這種技術是築土、治理農業病蟲害(新概念是病害、草類病蟲害、害蟲、齧齒動物和幹旱、低溫寒災、風災、洪水、鹽堿等統稱為災害, 能引起政府注意)唯一有效的農藝措施。

2.3 注意土壤的三水準衡是治療有害生物抗性的基礎

耕作(又稱耕作)是平衡土壤的三大自然,即土壤生物學、化學、實體學三大重要。土壤是資源,種植作物,收獲産品供人類食用,不能按原樣返還土壤,稭稈如果用氧氣發酵堆肥傳回田間隻有50%,如果稭稈燃燒,或作為燃料燃燒等于不歸,100%的土壤資源欠。這樣,土壤的生物性越來越差,三性就會打破平衡,生态環境惡化,有害生物頻繁發生,危害嚴重。馬克思在18世紀和40世紀說過這句話。土壤資源不可用,并按原樣傳回。

其實,耕作就是施肥,耕作就是土壤的排水力。問題在于,解放後,西方的研究、耕作分為兩門學科,耕作又隻強調土壤的理化性質,沒有人系統地研究土壤的生物性質。

注意平衡土壤的三大特性,應特别注意土壤生物學的平衡,這是處理有害生物産生抗藥性的基礎。

2.4 生物氧化物發酵礦物肥料是治療害蟲抗性的基礎

化肥工業基于礦物營養理論,即利比溪有機肥礦化後被作物吸收。雖然80%以上的植物營養是無機養分,但有機肥的效果隻被評價為氮、磷、鉀等無機成分的供應,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利比西的礦物神學是不可持續的,因為科學,或者一門什麼都不懂的科學,而不是文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不懂微生物學。

在自然生态環境的條件下,礦物被分解成無機物質後植物能吸收,有一個生物過程,而工廠生産的肥料具有不同的本質,石材通過純化學工藝生産肥料,一些礦物肥料以鹽的形式在土壤中與媒體和微量元素結合形成,難以被植物吸收。

借鑒自然,采用生物技術好氧發酵礦物肥料,肥料廠進入田間,不僅提高了肥料使用率,還可以減少50%的肥料使用量,克服了肥料弊病。微生物好氧發酵分解的礦物質和土壤不僅能提高産量,改善作物品質,而且能增加作物自身免疫功能,抑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發生,能減少殺菌劑、農藥的用量,避免耐藥性。

2.5 雜草談論控制危害

2.5.1 不可滅絕

據美國前蘇聯研究,土壤耕作層30cm/m3雜草種子超過5萬顆,在同一片土地上,采用各種方法(農學、機械、化學、生态學等)除草,經過20年耕作後雜草僅減少了50%,在自然狀态下迅速恢複到5萬多粒。無論人們花多少錢來消除雜草,雜草都無法消除。每種除草劑都有有限的除草劑譜系,滅絕中隻有120種除草劑草甘膦。農田裡有近千種雜草,主要有20~30種造成危害、減産的作物。

2.5.2 雜草危害控制,作物與雜草和諧共存

新理論是控制雜草危害,而不是消除雜草。農田雜草與作物共生,為維護農業生态平衡做出了重要貢獻。

農田雜草被定義為生長在錯誤地方的植物,稱為雜草,或藥草,或經濟作物,或牧場,或蔬菜,如大豆玉米,玉米田中的本地大豆是雜草,玉米雜草,玉米是雜草。在自然生态條件下,沒有雜草的概念,人類作物的種植是為了獲得高産和效益,根據人類創造敵人的欲望。農業,化學,機械和其他措施用于将雜草危害控制在經濟,生态和社會影響的允許門檻值内。

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想法,克服知識科學和人類的自私,必須學會與雜草和諧相處。

2.5.3 除草劑效果評價方法的變化

傳統的評價方法有三種,一種是将雜草防治效果計算為雜草數量的百分比,用藥後雜草殘留量95.1%~100%有效,90.1%~95%較好,80.1%~90%為一定效果,80%~70%為差,70%為無效。二是計算雜草殘渣鮮重的防控效果,标準相同。三是視覺方法,根據雜草覆寫率計算防控效果。第一種被廣泛使用,第二種用于雜草的後期調查,第三種需要經驗和很少使用的高水準技術。按照常年生産實踐,第二種評價方法比較科學,雜草鮮重減少80%以上,對作物産量的影響小于5%,甚至無效果。建議确定雜草鮮重降低率對雜草防治效果的新評價方法,制定新的除草效果分類标準。

3.健身和疾病預防中抗病性綜合治療新技術

陳彥曦先生的創新理論"植物微生态學"認為,"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統,是細胞組織和體内微生物的複合體"。細菌無法消除,按照微生态調節原理,受宿主感染的細菌數量少;

黑龍江墾區陳彥熙先生植物微生态理論,經過3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發展成為作物适應性防治和疾病預防促進成熟和産量的新技術,提出了植物營養學,以确定植物微生物菌群和酶活性的平衡,增加植物自身免疫功能, 健身和疾病預防,解決農藥抗病問題。

3.1 幼苗抗病性的綜合治理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功能性植物養分,如陳彥曦先生創造的微生态制劑(蠟孢子)、催産素、生物發酵制劑等,在黑龍江墾區得到推廣,病害控制通過與播種劑混合得到控制,效果明顯,避免了病原菌對抗菌的耐藥性問題,預防和解決了除草劑殘留問題, 播種劑危害,化肥、幼苗病毒病害,線蟲危害,抗低溫冷害,促進幼苗發芽,出土,培育強韌幼苗。

3.2 作物育肥期間抗病性的綜合管理

使用功能性植物營養素和殺菌劑混合使用,不僅增加了藥物的功效,而且減少了使用次數和用量。創新理論是,功能性植物營養素與殺菌劑互換使用或混合使用,通過平衡作物中的營養物質和微生物菌群來誘導抗病性。

(1)在正确的時間種植是最重要的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黑龍江墾區的專家從作物安全考慮,在使用化肥、農藥時,采用我國傳統的10°C溫度作為作物發育的起始溫度,以13°C為起始溫度的有效積累溫度。在溫帶地區選擇作物品種有利于控制病害和培育幼苗,建議根據生産實踐重新确定合适的作物種植期。

就是認為早播,即抓住積累溫度,利用積累溫度,忽視我國北方泉水受西伯利亞寒流、溫度變化、化肥吸收後代謝問題,即造成藥物危害、化肥損害、抑制生長,或延緩生育期,誘發疾病。

(2)關鍵技術措施在作物生産不同階段的應用

俗話說,80%的幼苗,注重作物苗期,生育前營養均衡,殺菌劑侵入前使用病原體。所有推薦使用殺菌劑的時期都是早發型,病原體已經侵入-潛伏擴散期,已經錯過了最佳防禦期,人們經常誤以為殺菌劑的處理不當,因為病原體已經産生了耐藥性。

(1)作物肥力期,苗期前期施用除草劑,如大豆(豆類、紅豆、青豆、豆類、豌豆等)1~2片複葉期2,玉米(高粱)3~4期,小麥(大麥等)3~4片葉期,馬鈴薯幼苗株高度5厘米,油菜、甜菜4~5葉期, 等,選擇除草劑和功能性植物營養素來平衡營養。

(2)病原菌感染前,或天氣較好,雨天連續,或連續陰天3~5天,如大豆2~3片複合葉期,玉米5~6片葉期,小麥提取前水稻分化後期,使用前殺菌劑與功能性植物養分混合。

(3)嚴重病害如馬鈴薯晚病殺菌劑與植物功能性養分混合,或将殺菌劑與植物功能性養分交替使用,不僅可以減少殺菌劑的用量,廣譜抗病性,避免抗病性,還能促進成熟産量。

(4)在作物肥力的後期,如果發生病害,必須與功能性養分和殺菌劑混合,或單一功能植物養分與磷酸二氫鉀混合。

(3)機械中的農業非常重要

北方作物最好栽培4次,第一次中耕在作物拱門期,第二次中耕後噴灑作業後作物幼苗,第三次中耕在病原蟲侵擾前犁地,這一時期用機械耕作的土壤,不僅是增加産量的措施, 控制草的措施,也要控制病害侵擾,加大對病害後期防治的重要農藝措施;

黑龍江墾區,已成為正常措施,特别是内蒙古大興安嶺農墾局近三年來,選用益保護劑和催産素與播種劑混合,解決了除草劑殘留、播種劑和除苗前除草劑的危害,早噴灑除草劑後育苗、除草劑和益效保護與羟考酮和釀造生物醋相結合的問題 除草劑、病毒病、線蟲病、感冒病害,以及噴灑功能性植物營養素,如有益保護劑和羟考酮,或與殺菌劑、混合殺蟲劑等混合使用。大豆鼓期、玉米灌漿期、馬鈴薯開花期、油菜桶造粒期、小麥、水稻灌漿期等,選用有益保護、5-羟色胺、釀造生物醋和二氫磷酸鉀等功能性營養物質與機械中間耕作,解決大豆細菌核病、褐斑病、灰斑病、玉米大、小斑病, 莖基腐爛、腐爛等,抗跌倒、抗幹旱,促進早熟,增産30%以上。

農業抗蟲害綜合治理

4. 抗蟲害綜合治理

4.1 昆蟲和作物健康

昆蟲細胞壁(包括甲蟲)是由甲蟲組成的,自然生态環境使昆蟲死後進入地下,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甲殼素分解成土壤,給有益微生物-線菌提供營養,同時随着營養物質的吸收進入作物體内,在酶的作用下産生甲蟲酶, 增加作物免疫功能,作物具有抗病、抗蟲功能。另一方面,害蟲牙齒、腳上有甲蟲,昆蟲在植物葉片食物中将甲蟲傳給植物時,在植物體内轉化為甲殼素酶、甲殼素,還可以增加植物的免疫功能,這類農産品對人體健康有益。

4.2 害蟲防治和殺蟲劑問題

(1)人類過度使用殺蟲劑,中斷了蟲-土-植-人甲蟲的循環鍊,影響了作物的抗性、抗蟲性和人體健康。據外媒報道,在德國60多個自然保護區收集的資料顯示,在過去27年中,飛蟲總數下降了76%,不僅影響了作物健康,還影響了食蟲鳥類等其他生物的生态平衡。

(2)農藥影響作物免疫功能

噴灑殺蟲劑可破壞作物葉片的蠟層,對作物藥用造成損害,同時誘發病害,殺死害蟲的天敵,造成害蟲危害增加,長期大量使用農藥,對害蟲具有抗性。在播種劑中加入殺蟲劑來控制幼苗害蟲,低溫會造成藥物危害,抑制作物幼苗根系的生長,根系畸形,根部不長。2005年,江蘇省揚州大學農學院吳金才教授報告說,水稻使用殺蟲劑拟除蟲菊酯、曲安奈德磷、虱子、水稻光合作用率分别下降了19~26%、4~18%、3%~29%;

(3)殺蟲劑和噴霧劑誘發發病率

農藥添加劑和噴霧助劑要選擇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有利于農藥在害蟲表面的粘附和破壞,增加藥物的功效,還會傷害作物葉蠟層,對病原體的侵襲幾門,導緻使用殺蟲劑誘發疾病的發生。例如,2015年,我國長江流域發生稻蠅虱六代,部分地方的農藥用量高達十倍,病害損失大于害蟲。

農業抗蟲害綜合治理

4.3 保持天敵與害蟲的平衡有利于害蟲抗藥性管理

向大自然學習,增加作物自身免疫功能,并利用捕食者來控制害蟲。

據美國報道,二氧化米發生時,水稻到周圍5公裡内有紅眼蜜蜂的資訊,紅眼蜜蜂收到資訊後,會迅速飛到稻田,卵子會産入體内的二氧化蟲體内,幾天後雙眼蜂就會被控制住。湖南水稻研究所的張玉軒先生曾到巴西、加納、文萊和烏拉圭種植水稻。經常遇到大量二氧化矽等事件,當地使用農藥,幾天後自然死亡。蝗蟲控制采用飛機噴霧一種,留有間隙噴霧,不僅能控制菌群,還能保護天敵。

外來種馬鈴薯甲蟲引入新疆,造成局部嚴重危害,随着時間的延長,馬鈴薯體内産生抗重酶,使馬鈴薯甲蟲危害降低,一段時間後,馬鈴薯甲蟲對馬鈴薯抗蟲酶的抗性再次加重,是以循環,坤中與農作物同步進化, 并不斷達到新的平衡。

黑龍江墾區水稻蝗蟲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發生,多年不禁藥,沒有大發展,造成明顯危害。

2005年,稻蠅虱在長江流域發生6代,農藥廣泛使用10次,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吳金才均衡施肥試驗區發生較輕,隻有2種農藥。

建議将殺蟲劑用于以下用途:

(1)重新評估農藥防治效果,制定新的防控名額,不要追求100%的防控效果,有70-80%的防控效果。

(2)注意保護天敵,選擇農藥是為了天敵的安全

(3)在使用殺滅劑防治害蟲時應設計有條形噴灑,有漏水規則,有利于保護天敵,是很好的措施。

(4)重新評估殺蟲劑劑型對作物的安全性,推廣安全的植物油噴霧添加劑或農藥助劑。

(5)農藥與功能性植物養分混合,提高藥效和作物安全性,同時避免殺蟲劑耐藥性。

4.4 控制害蟲的農藝措施

(1)合理的輪作有利于病蟲害防治,特别是大面積輪作,有利于蟲害防治的飛行能力差。如大豆固體蠕蟲。

(2)傳統和有效的混合作物或草,可有效抑制害蟲的發生

據浙江省金華市植物保護站研究,稻田和田地周圍種植的芝麻植物等蜜源植物可以有效延長稻虱蜂、黃疸紅眼蜂、天鵝絨蜂、生化天鵝絨蜜蜂和黑肩盲蜂等害蟲的壽命,提高水稻蠅虱的防治能力, 二氧化,米卷葉蜜蜂。根據國家的不同,Swast佳能和豆類在泰國種植,菊花生長在越南。

果園中紅蜻蜓的珍藏鈍蛞蝓、長胡須、六分馬柑橘紅蜘蛛的天敵,不僅可以控制紅蜘蛛的危害,還可以做綠肥養殖。

(3)合理養殖有利于病蟲害防治

大豆秋季耕作增加了冬季大豆固蟲的死亡率,減少了冬季蠕蟲的來源基數;

(4)稭稈處理,消除昆蟲來源

如在田頭收集稭稈好氧發酵堆肥,或飼料等,可有效減少稭稈中寄生蟲越冬的害蟲源。

農業抗蟲害綜合治理

5. 雜草抗性綜合治理實踐

黑龍江墾區于1965年建立機械化綜合治理措施,對雜草根除采取。1978年,進口除草劑、植保機械(噴淋機、農用飛機),同時引進國外先進的農藥、植保機械使用技術,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出一套綜合治理農田雜草的技術,有效控制了藥材短缺、藥物的破壞和抗藥性。

5.1 農業雜草防治措施

5.1.1 雜草生态管理措施

(1)合理的輪換措施

作物與雜草同時進化,各種作物都有相關的雜草和作物生态相似性,用除草劑難以有效控制,通過輪作,用除草劑可以有效控制作物的雜草混雜。如20世紀80年代以前,墾區有1500多萬畝野生燕麥災害,通過小麥、大豆輪作,大豆田在秋春前選擇氟藥用機械深混土壤,徹底解決了野燕麥草短缺的問題。

(2)加強植物檢疫

堅持檢疫制度,選擇種子,防止野生燕麥、大豆絲、亞麻絲、豚鼠草等檢疫雜草蔓延。

(3)适時播種,分階段播種

調整種植期是控制雜草危害的有利措施 适宜種植和深度适宜增加作物的安全性。根據自然條件選擇合适的種植期,如黑龍江水稻移栽高産和大豆、玉米種植期5月15-25日,豆類、紅豆5月下旬等。在春季,誘導草發芽,有利于機械控制草。

(4)調整除草劑的結構

大豆、玉米、洋芋、水稻(密閉除草前移栽田)等以除苗前除草劑為主,以幼苗後除草劑為補充,前苗應占85%以上(其中秋季用藥20%以上,春季用藥50~60%),播種後施藥占15%以下。

水稻移栽田以封堵為主,以播種後莖葉噴灑為補充,北方應推廣分階段施用藥物,移栽前5~7天施用100%,根據田間雜草的發生情況移栽,如果需要第二次施藥,若無雜草發生不能進行第二次給藥。

秋季,施藥對作物比春苗前更安全,産量增加5~8%,有利于雜草防治。與播種後施用相比,春季播前施用使産量提高了10%~15%,特别是在植保機械落後、使用技術不規範的地區。

調整除草劑的結構對雜草抗性管理是有效的。北方農村大豆、玉米、洋芋等除草劑結構粗放不合理,幾乎全部使用除草劑後,機械品質和機械使用技術不規範,盲目增加用藥量,作物危害,除草效果差,抗枝、藜麥抗性、草缺嚴重,近兩年在大興安嶺農業和墾務局大豆, 玉米将除草劑重組為主要幼苗,徹底解決了抗雜草抗枝、藜麥等危害。

5.2 雜草機械控制措施

土壤耕作措施包括基本耕作(耕作、耕作土壤)、表土耕作(扭曲)、旋耕、壓抑、挖溝、壟化)和中耕(中耕、土壤耕作)。這些養殖措施不同程度地控制雜草芽、植物和切斷多年生雜草種子的生殖器官,進而達到不同程度的控制效果。不同的耕作措施會改變雜草種子在耕作層的分布,導緻雜草萌發和生長的差異,或有效抑制雜草萌發或幼苗,或促進發芽或幼苗。

夏季深耕,鞣制田地,多年生雜草根部死亡70%以上,其根部被切碎,下部除草劑易于防控。如低窪低窪多年生雜草蘆葦、堿草、白芒草、小葉樟腦、泡菜、刺猬,在麥田、油菜等夏季收成作物及時轉深,再用重、輕等,第二年對大豆、玉米、甜菜、洋芋、紅豆、豆類等進行播種前除草劑防治。

北方水田多年,北方水田的最佳方法,仁慈、澤禹、景三裡、扁棒草、三江草、蔥、東北甜草早春整地用旋耕機,根據土壤深度當機,多層整地,有效多年雜草防治。

北方傳統農業為了除草有三鏟四次的習慣,用除草劑不能用人工除草,應堅持四次中耕,第一次在中耕農作物拱期,第二次在幼苗後早起(噴灑除草劑後1-2天),第三次根據作物生長情況(如玉米5~6葉期, 大豆2~3味期有利于後期病害、雜草防治),雨後應及時進行除草除草效果,第四次在作物前封印。

5.3 注意除草劑使用技術

5.3.1 根據土壤質地和有機質确定幼苗前使用的除草劑量

除草劑的使用量應根據土壤有機質和粘土顆粒含量增加或減少。一般幼苗前除草劑的施用資料應标明粘土、土壤土壤和沙土中所用的藥物量為土壤有機質的3%以下,以及土壤有機質大于3%或4~5%,或粘土、土壤和沙子的4~8%。應特别注意農田施用有機肥後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增加的情況,應模拟局部有機肥施用量,旋耕後,确定有機質含量。

5.3.2 土壤pH值和除草劑用量

土壤pH值也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因素,請參閱除草劑說明。

5.3.3 如何在幹燥條件下使用幼苗前除草劑?

5.3.3.1 秋季或春季前混合施用

幹旱地區應推廣混合土施用方法,秋季或春季種植前,要點(1)整塊土地要平整,(2)噴灑要均勻,(3)混合土壤要徹底。

5.3.3.2 播種後混合施土

(1)播種前将壟前淺層混合土除草劑上壟,施用淺層混合土2~3cm後,可采用混合土機械進行分蘖、旋轉鎬等。

(2)種植後在種植幼苗前栽培土壤,在北方大豆、玉米等中培作物的壟中可種植後施藥、壓抑,用中耕機耕種土壤2cm,再壓制儲存。

5.4 如何在幹燥條件下很好地使用幼苗除草劑?

選擇"兩滴一加"農藥噴灑心髒技術

(1)減少噴霧量(根據目前植保機械的标準偏差,一般提出噴霧量過大)。

标準噴霧量:75至100升/公頃的噴霧器,7至10升/公頃的手動噴霧器。

選擇低壓噴嘴:噴杆噴淋機選用80015型扇形噴嘴,帶100篩柱式防後滴過濾器。

手動噴霧器選用8001、80015型風機噴嘴,帶100篩柱式防後滴過濾器

大馬力自走式噴霧器選用8002扇形噴嘴,帶50篩柱式防後滴式過濾器。

(2)添加植物油噴霧助劑

适用于氣象條件,噴霧量為0.5%植物油的噴霧添加劑。

不适合氣象條件(高溫幹旱)加上噴霧量1%的植物油噴霧添加劑1%。

(3)減少除草劑的使用量

在合适的氣象條件下,用藥量可減少50%以上。

不适合氣象條件(高溫幹旱)可使用藥量減少20~30%。

5.5 植保機械标準,采用技術規範

5.5.1 植保機械标準

使用标準植保機械是噴灑除草劑的基本要求,非标準性能在關鍵組分制備品質差,噴灑不達标,壓力不足或過大,運作滴落,速度過快,最後噴灑不均勻,噴灑量大或洩漏嚴重,造成藥材短缺或藥物損壞。

5.5.2 植保機械使用技術标準化

大力推廣植保機械使用的技術規範。植保機械的使用技術屬于農藝措施,每一個農業技術人員、噴灑機操作人員都要用到,農業技術和操作人員的植保機械标準和使用技術規範的指導員教育訓練。

植保機械使用不按規範調整和操作,造成嚴重的藥物損壞,無效。評估标準如下:

(1)噴灑霧滴的大小和密度作為評估标準

噴灑幼苗後,噴灑除草劑霧滴直徑250~400微米,噴灑農藥内部吸收劑霧滴密度30~40/cm2,噴灑殺傷農藥霧滴密度50~70/cm2。噴灑除草劑前噴灑除草劑前霧滴直徑為300~400微米,霧滴密度為30~40/cm2。

(2)以噴霧量作為評價标準

噴灑前噴灑除草劑的量:手動背裝式噴灑器為225至300 L/hm2。噴霧棒噴霧器的噴霧量為180至200 L/hm2。噴灑後的除草劑噴霧量:手動背裝噴霧器為100至150 L / hm2。噴霧棒噴霧器的噴霧量為75至100 L/hm2。

(3)在植物葉片表面時間施用除草劑作為評價标準

每株幼苗施用除草劑後,都有停留在植物葉片表面的要求,請參考王景峰鑫明源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除草劑安全手冊》。

(4)植保機械品質标準及使用技術規範參考

有關植保機械的品質标準和技術規範,請參考王景峰2016年《化工行業》出版的《除草劑安全高效利用技術》。

6. 齧齒動物抗性綜合治療技術

6.1 保護天敵是控制齧齒動物抵抗力的最有效措施

利用天敵來控制齧齒動物疾病也會有效控制齧齒動物的抗藥性采取有利措施。老鼠的天敵是鷹,毒刺,狼,蛇,狗,貓等。

6.2 農藝措施

1978年,美國農業專家韓丁在黑龍江墾區将農業現代化,重點農作物免耕技術,第二年友誼農場,他引進了免耕不能長期耕種,我因為多年的免耕玉米、老鼠禍,我種了幾千畝玉米全部被吃掉,政府取消了我的農民資格。原因是田鼠在秋季玉米收獲前就已經将玉米儲存在地下鼠洞中,機械深轉田鼠是無效的。

是以黑龍江墾區堅持合理輪作,三年種植夏季收割作物,如油菜、小麥收割,及時将富丘深翻地,将田鼠移出,輪作面積越大,控制齧齒動物損害效果越好。

7. 外來有害物種問題 - 讨論

外來有害物種并不可怕,随着時間的推移,本地作物産生一系列酶來對抗,或适應,或減少外來有害物種的危害,逐漸成為常見的物種。

8. 防蟲育種 - 讨論

在抗蟲育種過程中,害蟲與作物同時參與進化,當繁殖成抗蟲新品種時,

在害蟲适應的第一年,第二年失去抵抗力,第三年完全失去對害蟲的抵抗力。耐藥育種也是如此。

9.害蟲抗性防治造土是基礎,是最有效的途徑

造土(利用稭稈好氧發酵堆肥後好氧發酵有機肥和化肥),恢複土壤的自然生态,可以不含農藥、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農藥,或利用功能性植物養分與農藥混合,可抑制害蟲對農藥(除草劑)的抗性。

作者:王景峰,來源:王景峰農業網 圖文編輯:天山植保,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