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克莉絲汀的大敗局,從一路開挂,到斷崖式下跌,并不是錢的事

克莉絲汀的大敗局,從一路開挂,到斷崖式下跌,并不是錢的事

這段時期的疫情擊倒了不少的企業,包括走向沒落的克莉絲汀,網上屢有傳出其即将關門打烊的消息,據說員工也在等着拿遣散費。

也有好事者,把克莉絲汀最初的創始人羅田安的創業曆程,以及最終從克莉絲汀慘烈出局的各類劇情扒了出來。

其實,類似的狗血劇,在各式中小企業都曾上演過。

令人扼腕歎息!

這是一個好的時代,也是一個壞的時代,更是一個高頻魔幻的時代。

從對克莉絲汀整個生長周期的描述中,可窺見出“時代”的寫照。

可謂是成功的企業各有各的不同神器,而失敗的企業都有相似的不幸。雖然其衰敗的原因是多重因素促成的,但是主因有三:

其一、犯了大企業病,失去了對一線市場的敏銳感覺力。猶如人一樣,成長到一定階段也會産生肌體的疲勞,進而滋生自我傲嬌和腐氣,使企業漸失奮鬥的活力。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遠看仍很美,其實員工已不願意離開自我的舒适區了。

其二、宮鬥大戲,相愛相殺。毋容置疑,克莉絲汀在其成長過程中,沒有逃脫資本力量入侵的魔咒。因利益之争引發的各方桌子上,還是深水下的角逐博弈,而互掐産生的負能量,不斷的拖拽着企業前進的步伐。

經過内部、外部一輪又論的蹂躏,克莉絲汀最終淪為了資本的玩物,老闆羅田安也被無情的碾壓出局。導緻克莉絲汀最終失去了本色的基因,徹底斷了把“使用者當上帝”的初心。

其三、品牌定位失誤,一步錯,步步錯。不論營銷工具有多少,但是商業的本質不會變。況且從品類到品質,再到品牌,需要水磨溫養的功夫,需要産品做有力的支撐,更需用勇氣和匠心的堅守。

一旦自亂陣腳,就容易昏招頻出,累積到了一定的臨界點,緻使品牌的“人設”瞬息崩塌。

其實,克莉絲汀由最初的高端,最後淪為“街邊貨”,與後期的品牌沒有清晰的定位,有着很大的關聯。

不是消費者抛棄了它,而是他自己挖坑埋了自己!

加之,随着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愈加理智,以及辨識度的精準,克莉絲汀雖然在營銷的路徑上玩了很多花樣,但是妄圖單靠錢堆成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隻能是自毀長城。

隻能說克莉絲汀的衰敗曆程,類似的劇情在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時段、不同次元,持續上演。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觀人思己,不論是處身烘焙行業的公司,還是整個快消零售業,從克莉絲汀的案例中,應當吸取哪些經驗,确實需要慎思的。

克莉絲汀的大敗局,從一路開挂,到斷崖式下跌,并不是錢的事

淺談幾點個人的了解。

一、危機意識,是否實錘在每個人心裡

随着網際網路的10倍速,甚至100倍速的疊代,以及黑科技的不斷重新整理,UVCA時代已經撲面而來。或許,對于一個成長中的企業來說,一旦年銷售額過億,企業超過500人,就容易造成一種自我麻痹的錯覺。

毋容置疑,企業達到一定規模,不論從品牌的沉澱,還是客戶的認可程度,都有傲嬌的資本。

而單就烘焙行業來說,不消說如85度C、紅跑車、7技等一衆品牌持續競技領跑,還有那些跨界資本大鳄對國内市場的虎視眈眈。同時,很多一線品牌的降維政策,陸續搶灘三四線城市,競争的慘烈到無比慘烈程度(指數級)。

而企業需要思考的是:這種市場的壓力,多久才傳遞到您的公司,又多久才能對市場做出反應,又多久激發應對出有效措施的…,是否仍習慣了原有的思維和做法…。

這些,都應是源于對市場的危機意識感覺深淺,而克莉絲汀對此的反應一直比較木然。

沒有危機感,就缺乏預警;沒有預警就容易被動,被動就會挨打。

唯有居危才能知危,知難方能解難。

當然,這種壓力不應簡單了解為企業給予員工的壓力,而是變幻莫測的市場快速傳遞進來的。

問題的關鍵是:企業内部的每一位員工,是否都在同一頻道上,清晰的感覺到了這種危機,并做出了靈活的反應?

二、外部環境的變化,需要強大的組織平台做支撐

從克莉絲汀衰敗的案例中,我們也發現了其組織對前端加持的乏力。究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其内部組織的混亂,缺乏再生的動力,導緻前端後勁不足。

這種動力,既來源于組織内部自我驅動機制,又來源于有個好的商業模式。不能像克莉絲汀一樣,開初看起來很美,其實存在很大的BUG,又沒及時補上,導緻窟窿越來越大。

就此,不少企業在搭前中背景,強調中台,力圖解決組織快速反應的問題。

其實,就是想建構一個生态化的組織,達到為前端提供彈藥賦能的效果。前台小而精,像美國的特種部隊,随時開拔随時撤退,靈活機動。

背景更多是建立大資料平台,通過大資料打通前、中、後端,目的就是為了對客戶的要求,做出最快速的反應,提供支援(賦能個體)。

而中台可以了解是一個生态化組織的核心,類似于深滬交易所,什麼都在那裡成交。錢财從那裡進進出出,人流在那裡集散。

而那個背景,就好比其交易後的資料化系統,雖然不能全部呈現在使用者面前,但是無處不在(網絡化)。

正所謂,萬物皆為我所用,又不為我所獨有,并逐漸實作去中心化、建立平台化、資源共享化的高效組織系統與平台。

這些,是否值得企業結合自身情況,依循此條路深思和嘗試?

三、以虛拟項目制,推進中堅力量的前移

不管我們采用什麼辦法,有一個宗旨始終不變,就是;我們一切應該是圍繞取得使用者的信任而進行,持續催生使用者的購買(或流量)行為,從低頻向高頻,從高頻向裂變。

這就需要,把所有的資源,以一個一個項目的形式,聚焦到為用目标客戶的“服務”上去,并不斷把這個節奏前移、前移、前移,讓“讓聽得見炮火的人呼叫炮火”。

一切的一切,用以客戶為中心建構組織或項目,把權力、資源配置或背景的服務支撐等,不斷從上層的職能中,通過以使用者為導向的流程,向下進行分散、轉移到一線的個體或小組單元中。

提升組織中單體細胞的活力,進而激發整個組織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并通過一些系列諸如小組制、小微主、内部創客化、股權激勵、事業合夥人等工具,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因需而用,進而激活個體,激活企業内部的組織。

把從管控角度轉向用事業、平台和利益捆綁來“激發”,員工由原來多用鞭子在其背後抽打,變為員工的自我驅動,以此來為個體賦能、為企業整體的組織賦能。

這就像:小米與其中的近百家建立合夥的關系,并不斷打通上下遊鍊條,形成良性生态的系統;萬科的項目制讓經理人與企業的利益對賭式捆綁,最終形成合力一緻;海爾的人單酬合一,打通了員工價值和使用者價值的自驅動的優化循環,随着不斷為使用者創造價值,個體增值,組織增值。

當然,這既靠老闆有足夠大的胸懷與格局,更需要有強有力的團隊做支撐,以及有多方共赢的膽量,方能同頻共振,持續赢得使用者的信任(訂單),進而帶領企業從紅海跨越到藍海,從成功邁向卓越,從卓越進化到偉大…。

真誠的祝福您的企業明天會更好!

原創:韓三金

編輯:神燈之門

原創不易,如需轉載請标明出處和作者。謝謝您的支援!

克莉絲汀的大敗局,從一路開挂,到斷崖式下跌,并不是錢的事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涉侵權請及時告知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