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物質需要不再匮乏的時代,人們開始日漸注重文化和精神需求了,于是旅遊業開始日漸興盛了,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自是相當可觀的,許多地區都開始興建帶有本地特色的旅遊項目了。中國幾千年悠久的曆史文化,能開發出不勝枚舉的旅遊項目,有不少地區都開始針對曆史名人和景點開始了争奪。可有一個人人皆知的文化典故,有兩個地區針對這個典故都有景點存在,可這個兩個縣,卻并沒有是以發生任何負面新聞出來,這兩個縣就是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和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至于這個文化典故,就是後羿射日。

衆所周知,太陽是太陽系的核心所在,毫不誇張地說,如若沒有了太陽了,恐怕人類也就不會存在了。自上古時代起,當時的先民們就對天空中的太陽,充滿了敬意和崇拜,并衍生出了衆多的神話人物,如中國的誇父、後羿,古希臘的阿波羅、北歐的蘇爾、日本的天照大神等等。
在這些神話人物中,争議最大的就是後羿,有人說他是上古五帝時期的射師,有人說他是夏代中期有窮國君主,而至于其射日的地點也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今山西省長治市的長子縣,一說是在今江蘇省鹽城市的射陽縣附近,在這些互相沖突的說法中,究竟哪兩個才是正确的呢?
在戰國時期楚國著名詩人屈原創作的長詩《天問》中,就記載有關于射日的事情(“羿焉彃日?烏焉解羽?”),不過屈原并沒有講清羿的真實身份。不過在先秦文獻《山海經·海内經》一篇中,找到了關于羿身份的記載,上雲:“帝俊賜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帝俊是華夏族上古天帝,雖然《山海經》真實作者不詳且具體成書年代不明,不過可以作為參考佐證,射日的羿可能是上古時期的人物。而且在先秦至漢代的諸多文獻中,關于射日者的名諱,一般都稱呼其為“羿”。
不過到了唐代,這一切就發生了改變。此時的文學大家在創作詩文作品時,多用臣服于夏代的東夷部落首領“後羿”替代原來的“羿”,“後羿射日”的典故,基本就是在唐代出現的,不過仍有學者用“羿射九日”稱呼這個典故。
我們暫且先不論“後羿射日”與“羿射九日”的孰真孰假問題,其實東夷部落首領一開始并不是叫後羿這個名字的,而就是叫羿,也被稱呼夷羿,他很有可能是崇拜五帝時期的羿,才稱呼自己為羿的,而且羿在古漢語中就是善射者的意思,那麼為何夷羿後來又被稱為後羿了呢?這就不得不提夏代著名的“太康失國”事件了。
大禹的兒子啟,在取代伯益繼位為君後,不久就擊敗了反對其統治的有扈氏,此後國内再也沒有反對的聲音了。統治地位得到鞏固之後,啟就變了一個人,沉迷于聲色犬馬不可自拔,疏于對太康等子嗣的管教,緻使從小嬌生慣養的太康在接替父親啟為君後,也有樣學樣沉迷于遊獵享樂不問朝政。由于太康的腐敗和不問朝政,緻使夏代統治根基的驟降,不滿之聲遍布朝野。夏代的統治者雖然沉迷遊樂,可東方的東夷部落有窮國的君主夷羿,雖然此時臣服于夏代,可志向高遠的夷羿并沒有放棄擊敗夏代的信念,随時準備起兵謀反。
在一次太康遊獵時,被東方與夏為敵的東夷部族首領夷羿聞知,于是夷羿立即領兵擋住了太康歸國的必經之路,兵少勢危的太康無奈隻能遠遁離去,任由東夷部落攻下了夏都。
夷羿雖然攻下了夏都,可由于太康仍然活着且夏代内部有很多人反對夷羿掌權,不敢擅自代夏自立。故夷羿臨朝八年後,隻能先将太康親弟仲康扶上君位,再另謀良機伺機奪權。夷羿雖迫于形勢暫時不能繼任為君,可一直在為這一天的早日來臨而做打算,故當時君位雖在少康手中,可君權卻在夷羿手中。
仲康在位時,不甘心做夷羿的傀儡,采取了各種手段隻為重張權柄,于是他任命大司馬胤侯,統領夏王六師,以征伐夷羿黨羽,不過由于寡衆懸殊被夷羿擊敗,最終胤侯隻得退守河西。聽聞胤侯兵敗的仲康,不久就憂悶成疾撒手人寰。
仲康雖亡,可夷羿仍然覺得篡夏奪權的時機不成熟,于是又将仲康之子相扶上君位。不過這次夷羿并沒有養虎為患,沒等到相有機會能夠匡正社稷,就将相放逐了并奪位稱君了,自認為夏代的第六任君主。因為夏代第二任君主啟,通過将“司”字反寫創造出了“後”這個新字,并将其用為君主的代稱,故在夏代,“後”成為了最尊貴的稱号。故夷羿繼任為夏君後,才有了“後羿”這個稱呼。
不過後羿成為夏君後,并沒有吸取太康失國的教訓,在君位得到穩固之後,也如同太康一樣癡迷于遊獵遊樂了。後羿不顧武羅、伯因等忠臣的勸告,一意孤行的将朝政盡數委于義子寒浞。
寒浞在掌握權柄之後,又與後羿新納的少妃—年僅十八的純狐私通,兩人密謀尋機殺死後羿并奪取王位。寒浞、純狐二人通過三年時間,首先采取各種手段相繼害死忠于後羿的幾名大臣,以孤立後羿。三年後,寒浞見朝中衆大臣多半都歸附于己,于是開始謀劃奪權了。
不料,在事發前,後羿發現了寒浞與純狐私通的事情,本欲殺死寒浞,可最終卻因為醉酒和長期沉迷聲色犬馬導緻體力嚴重下降的緣故,最終後羿被寒浞反殺。後羿死後,寒浞立即自立為君,并改國号為寒。不過最終寒浞也沒能逃過被誅殺的命運,最終被夏君相的遺腹子少康殺死,其國也被少康所滅,史稱“少康中興”。
通過“太康失國”、“後羿代夏”、“寒浞弑君”“少康中興”四個事件就可以看出來,羿與後羿有很多共同之處,如兩人都擅長射箭,且各自妻子都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一個吃了長生不老藥,一個與賊人通奸并弑夫),羿留下了一個太陽,後羿雖然不是出于本心,可也給夏代留下了一個遺腹子,才使夏代能夠中興(夏這個字本身就與太陽又很深的聯系)。正是由于羿與後羿這些共同之處,才導緻後世有人将兩人混為一談了。
可為何是在唐代而不是其他朝代,兩人才被混為一談呢?其實讀者通過唐玄宗的生平,就能夠看出一些端倪。了解唐朝的讀者肯定都知道,唐玄宗在唐隆政變、鏟除韋後勢力等關乎唐代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中,發揮了何其大的作用。可以說,如若沒有唐玄宗,唐朝很有可能提前二百年就滅亡了。可唐玄宗在執政晚年,由于國家太平無事、百姓安居樂業,唐玄宗徹底的放縱自己,終日與楊貴妃尋歡作樂,摒棄前期優良的政策變得驕奢淫逸起來,放任官民沖突、内地與邊關沖突等、将相不和、外重内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不顧,隻知将朝政先後盡數委任與李林甫、楊國忠二人,緻使二人把持朝政數十年之久,且棄張九齡、王忠嗣等衆多良相名将不用不說,反而為了保住權利,不惜殺了王忠嗣,若不是安祿山等反賊自相殘殺,且大唐仍有如郭子儀、顔真卿、張巡、許遠等衆多忠臣,否則的話大唐早已不複存在了。
看到這裡,想必各位讀者早已心中有數了,中國文人自古就有借古諷今的傳統,後羿與唐玄宗有如此多的共通之處,文人不敢說唐玄宗,難道還不敢說早已作古的後羿了嘛?
“後羿射日”這則典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代表着中國人民大無畏、堅持不懈的精神, 不管這九支箭究竟是誰射的,也不問究竟是在哪裡射的,江蘇省鹽城市射陽市和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都是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隻需要将這種大無畏、堅持不懈的精神發揚光大就足夠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司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