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安市臨潼區鐵路中學教師趙妮娜:如何在國文閱讀教學中捕捉課程資源

作者:陝派教育
西安市臨潼區鐵路中學教師趙妮娜:如何在國文閱讀教學中捕捉課程資源

趙妮娜,西安市教學能手,狄聰玲省級學帶工作坊成員,狄聰玲名師工作室成員,西安市臨潼區課改先進個人、骨幹教師。

目前的學校教育,學生的學習主要是以教材為主,課程資源較單一。是以開發利用動态課程資源就顯得很必要。它可以改變目前單一的課程現狀,開通學生多元的資訊接收管道,以提高教學效率。有的老師認為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是一項很深奧的活動,把它看得很神秘,也不知道從何處去開發課程資源。其實,課程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各種各樣的課程資源等着我們去開發利用。是以,教師首先要有開發課程資源的意識,之後才能談得上開發的優劣。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淺談如何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一、教師可以從新聞素材中捕捉課程資源

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應建立開放、融合、發展的課程觀,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人文教育功能,優化教學資源組合,有效地實施課程目标,這是教師挖掘、利用課程資源的指南。新聞素材是國文學科的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作為國文教師要積極利用社會熱點新聞素材,開發課程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

例如,夏衍的《包身工》是一篇報告文學,真實地描寫了包身工的苦難生活,那些被販賣的勞工,大多是一些青少年,被包工頭騙到工廠、礦山做工,沒有人身自由,工錢全歸包工頭,受到包工頭和資本家的雙重壓迫和剝削。這種生活場景,卻與十五六、缺少閱曆,稚嫩而陽光的"00後"高中生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他們很難體會作品,總覺得距離自己的生活太遙遠了。是以,教師在上這節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現代"包身工"的圖檔或視訊資料,如山西黑煤窯裡被販賣進去的勞工,新疆的智障人被賣到工廠做工的生活等等。他們都過着豬狗一般的生活,而學生對這些發生在當下的新聞事件是有感觸的,教師可以将這些新聞素材與課本教學有機融合,學生以此來了解文章就比較容易。

新聞熱點具有時效性和時代性,是新課程的重要課程資源,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引導學生走出"死啃書本"的誤區。現在的中學生擷取資訊的途徑很多,通過上網、電視、廣播、報刊等管道了解新聞素材,這種便利的課程資源給師生均提供了有利條件。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了解抽象的、遠離生活實際的知識内容,教師可以引用鮮活而有針對性的熱點結合授課知識點,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師可以從音樂中捕捉課程資源

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冼星海

國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效的運用音樂的效果創設課程資源,讓學生的情感、思維進入音樂情境中,以此來渲染氣氛,啟迪、激勵、喚醒、感染學生的心靈世界,為國文學習創設良好的情境。

例如教師在執教《林黛玉進賈府》時,可以播放《枉凝眉》 "一個是莨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來渲染氣氛,《枉凝眉》詞曲俱佳,攝人心魄,最适合表現寶黛愛情的悲劇。教師緊扣課題,點出林黛玉,點出賈府,學生會很快進入學習情境。

又如,在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讓學生感受作品中那種悲哀、壓抑和絕望情緒的感染,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播放《梁山伯與祝英台》讓學生感受那淳樸真摯的愛情;播放貝多芬《F大調奏鳴曲》,讓學生感受作品中那種清新樂觀的情感,等等。用音樂将學生引入到學習《琵琶行》的情境當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教師在國文教學當中,如果能恰當地創設、運用音樂這一課程資源,會讓枯燥的課堂變得唯美起來,學生會以一種享受的心态進入學習狀态,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國文的欲望。

三、教師可以從師生擁有的經驗和資訊中捕捉課程資源

我們常說文學作品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也就是說作家的創作是把真實的現實生活經過藝術加工來反映生活,國文課程标準也倡導課程要向學生的經驗和生活靠近。是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師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資訊,使之成為有效的課程資源,把學生自身生活和文章中所寫的生活聯系起來,增強學生的貼身體驗,進而加深對文章的了解,展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

例如著名特級教師李鎮西老師在執教《緻女兒的信》一課時,将學生完全帶入到了一種生活化的情境中去。在課堂上,李老師和同學們交流"父母是怎麼回答愛情"這一問題時,李老師就為同學們創設了一種完全生活化的情境。呈現的是具體的學生自己親身經曆的一段生活。問過父母的同學,父母的回答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有問過的同學也有深刻的心理體驗:"不敢"。再如李老師說"再過一個星期,下周一,我将去見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我們1998年第一次見面,已經六年不見了。李老師要去見她,你們有沒有什麼話要帶給這位當年幸福的女兒?李老師一定帶到!"這樣,課本裡的人物變成了同學們生活中的人物,學習這篇課文後就要見這篇課文裡寫到的人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後的心得可以告訴這篇課文裡的人。

李老師就很好地挖掘了這一課程資源,并靈活的将這一資源運用到課堂教學當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四、教師可以從教學反思中捕捉課程資源

教師的教學反思成果是潛在的課程資源,它是由教學一線的直接經驗上升到理論,又直接作用于教學實踐。

例如,我通過兩次上《再别康橋》這一課,進行了對比反思。 第一次上《再别康橋》這首詩時,我的設計思路是:将這首詩串講給學生,在串講的過程中将"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及表現手法、意象的品味分析等知識點全部呈現給學生,但我預期的教學目标達成并不好。究其原因,我的這篇設計看似包括了所有知識點,但重點不突出,條理不清晰。上完這節課後,學生不知道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是什麼,看似什麼都學了,其實什麼都沒學會。學生覺得老師講了很多知識,但回憶起來還是一片茫然。

意識到不足之後,我修改了自己原來的設計,改變了設計思路。再上這首詩時,我打算以朗讀為主導,以問題為主線。通過朗讀讓學生感受詩歌,體會詩人對康橋的眷戀與不舍之情。為了使學生能層層深入地了解詩人的情感,我設計了一些梯度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首先,我先讓學生集體朗讀一遍,初步感覺詩情。

其次,教師範讀,讓學生尋找詩歌中的意象,通過意象感覺詩情。

再次,聽錄音朗讀,讓學生分析、品味意象,深入體會詩人對母校的情感。

最後,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朗讀,讨論分析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悲傷還是淡淡的哀愁?

每個學生的學習層次不同,依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我的問題設計由淺入深,滿足了不同層次同學的學習需求。同時,問題的層層深入有助于引導學生逐漸深入了解詩歌,讓學生逐漸達成學習目标。

改進之後的教學設計,學生普遍反映思路清晰,回顧起來,他們能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本節課主要學習了什麼,能很好地把握重點,會遷移運用。

對比反思的成果,也将指導我以後的教學,成為我在教學中的一筆寶貴的經驗财富,也更加激勵我不斷進行反思,使之生成為教學中動态的課程資源。

總之,教學總會随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程度的變化而變化,總會随着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變化而變化,會随着課程資源的應用狀态而變化。隻要我們能夠發揮教師與學生開發課程資源的積極性,我們的教學就會超越傳統的教學模式,實作教學效果的提高和課程活動的優化。是以,隻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能夠積極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斷反思,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也會随之提高,進而為教學更好的服務,實作教學效果的最大優化。

編輯:王波

《陝西教育》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教育類刊物,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