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位于膠東半島最北端,瀕臨渤、黃二海。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葡萄酒名城、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全國文化先進縣及全國綠化模範縣等榮譽稱号。蓬萊曆史悠久、文化燦爛。自漢武帝東巡因築城以為名,距今已有2100多年曆史。作為東方神仙文化的發源地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這裡有“八仙過海”的美麗傳說,有“海市蜃樓”的奇妙景觀,有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故居,有一代文豪蘇東坡“五日登州府,千年蘇公祠”的傳世佳話,被譽為“人間仙境”。蓬萊産業多元、特色鮮明。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優質農業高效發展,造船與海工、葡萄與葡萄酒、汽車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等傳統産業轉型更新,生物醫藥、臨港新能源、電子資訊等新興産業蓬勃興起,西港工業區、西海岸文化旅遊區、登州古城片區、兩河新區、東港港城片區、高鐵新區、丘山谷片區、煙台臨空經濟區蓬萊片區等重點片區加速崛起。蓬萊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擁有蓬萊新港和栾家口港兩個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龍煙鐵路穿境而過,蓬栖高速、榮烏高速等高等級公路形成了四縱四橫的陸路交通網絡,煙台蓬萊國際機場距城區僅有30分鐘車程,濰煙高鐵、蓬萊國際機場二期、蓬萊東港區深水大港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正加快推進,“海陸空鐵”立體大交通優勢明顯。

曆史沿革
縣境内5000年前即有人卷聚居,春秋時期屬萊子國地,戰國時期并于齊,秦屬齊郡黃縣地,漢屬東萊郡黃縣、牟平二縣地,晉屬東萊國黃縣地。南北朝時期,先後屬劉宋東萊郡、北魏東牟郡、北齊長廣郡,俱為黃縣、牟平二縣地。隋朝先後屬牟州、東萊郡黃縣、牟平二縣地。唐武德四年(621)于文登置登州、于黃縣置牟州,屬牟州牟平、黃縣二縣地。貞觀元年(627)撤登州、牟州,入萊州,屬萊州牟平、黃縣二縣地。貞觀八年(634)置蓬萊鎮,蓬萊鎮屬萊州黃縣。如意元年(692)于牟平重置登州,蓬萊鎮改屬登州。神龍三年(707)登州治所遷蓬萊鎮,升蓬萊鎮為蓬萊縣,為登州附郭縣。天寶初,改登州為東牟郡;乾元初,複稱登州。宋、元沿襲之。明洪武元年(1368),廢蓬萊縣入登州,屬萊州府;洪武六年(1373),登州改屬山東行省直轄;洪武九年(1376),升登州為府,複置蓬萊縣。清沿襲之。
民國初,撤府留縣,蓬萊縣直屬山東省。1914年,省下設道,蓬萊縣屬山東省膠東道;1925年,改屬東海道。1928年撤道,蓬萊縣複直屬省。1934年,屬山東省魯東區。1937年,屬山東省第七行政區。
1938年,蓬萊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北海專區。1950年5月,屬萊陽專區。1958年10月,屬煙台專區。1967年2月,屬煙台地區。1983年11月,屬煙台市。
1991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準許,撤銷蓬萊縣,設立蓬萊市(縣級),以原蓬萊縣的行政區域為蓬萊市的行政區域,由山東省直轄。12月27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确定:蓬萊市由煙台市代管。
2020年6月5日,撤銷蓬萊市、長島縣,設立煙台市蓬萊區。
行政區劃
1.清代區劃
清康熙十二年(1673),蓬萊縣設3隅8保63社,城區設西北隅、東北隅、東南隅;農村設8保63社:北溝保轄赤山、北溝、王緒、朱潘、西鄭、北林、三十裡店7社,郭東保轄郭諸谷、楊家莊、河西、河北、生莊、于仲莊、新裡、栾店8社,安香保轄抹直口、安香、皂裡、灣子口、義堂、劉家旺、于家莊、沙門島8社,羽山保轄雨諸谷、王裡、芝山、龍山、虎山、平山、羊頭、朱牟院8社,解宋保轄潮水、平暢、解宋、塹口、廢縣、烏溝、接夼、木基8社,葦羊保轄辛店、石橋、石嶺、景文、古城、巨山、陡山、赤安8社,羚羊保轄中莊、崮山、崮寺、淳于、沙溝、丘山、楊店、善積8社,東流保轄磁山、浮村、官莊、莊官、樹夼、蘆洋、北羊7社,登衛社由縣直屬。清道光十九年(1839),撤銷城區3隅,改設西北、東北、東南、西南4坊;郭東保的于仲莊、栾店兩社合為于栾社,增設栾自運甲社;羽山保的羊頭社改稱鳳翔社;解宋保的塹口社改稱全口社;廢縣社改稱惟賢社;葦羊保的石橋社撤銷,巨山、陡山兩社合為陡巨社;羚羊保的丘山、楊店兩社合為興隆社;東流保的浮村社改稱孚慶社,增設官壹甲社。後城區增設東、北、西、南4關(相當于社級);登衛社改稱水城社;為開墾島地,增設長山島、寺後、雀兒嘴、南城、王家溝、北城、店子、北莊、南莊、黑山島、廟島、砣矶島、欽島、南北隍城島14社。清光緒七年(1881),撤銷栾自運甲社和官壹甲社,全縣共4坊4關8保73社。
2.民國時期區劃
1925年,全縣設9區4坊4關72社:城區(中區)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4坊和東、南、西、北4關及水城、長山島、寺後、南城、王家溝、北城、店子、北莊、黑山島、廟島、砣矶、欽島、南北隍城島13社;北溝區轄赤山、北溝、王緒、朱潘、西鄭、北林、三十裡店7社;郭東區轄郭諸谷、楊家店、新裡、于栾、于栾白蓮、生莊、河西、河北8社;安香區轄抹直口、安香、皂裡、灣子口、義堂、劉家旺、于家莊7社;羽山區轄雨諸谷、王裡、芝山、龍山、虎山、平山、鳳翔、朱牟院8社;解宋區轄潮水、平暢、解宋、全口、惟賢、烏溝、接夼、木基8社;羚羊區轄中莊、崮山、沙溝、崮寺、善積、淳于、興隆7社;葦羊區轄辛店、赤安、陡巨、景文、順城、石嶺6社;東流區轄孚慶、磁山、樹夼、官莊、莊官、官壹甲、北洋、蘆洋8社。
1938年3月,蓬萊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初時沿襲民國政府區劃,全縣設9個區。1939年3月成立一、二兩個行署,一行署轄二、三、七、八、九區,二行署轄一、四、五、六區,艾崮山一帶設中心區;秋,九區分為九、十兩個區。1940年8月,增設第三行署,轄七、九、十區;下半年于野王家村一帶增設第十一區。1941年3月,蓬萊縣劃分為蓬東(蓬東行署)、蓬萊(蓬西)兩縣,蓬東縣轄6個區261個行政村,蓬萊縣轄7個區386個行政村。
1942年5月,蓬東縣合歸蓬萊縣,全縣設13個區。1943年3月,增設蓬東北、蓬西北兩個行署(翌年4月撤銷),蓬東北行署轄二、三、四、十三區,蓬西北行署轄一、五、六區。1944年春,全縣13個區分别以烈士名和地名命名:環城區(一區)、劉家溝區(二區)、金果區(三區)、雨山區(四區)、北溝區(五區)、蔚陽區(六區)、崮山區(七區)、辛店區(八區)、巨山區(九區)、崮寺區(十區)、磁石區(十一區)、峰山區(十二區)、曉風區(十三區)。1945年上半年,将環城區劃分為城東、城西兩個區。
1945年8月,縣城解放後,縣城裡設城廂區。1945年10月,城廂區、劉家溝區分别改稱易三區、姚琪區。1948年10月,增設辛店鎮。
1947年9月30日,國民黨軍隊進占縣城後,将全縣劃分為24個鄉鎮,但未實施。
3.建國後區劃
建國後,全縣仍設15個區、1個鎮(縣直屬)、128個鄉;1951年12月,各區改為以序數為名:第一區(易三區)、第二區(姚琪區)、第三區(金果區)、第四區(雨山區)、第五區(北溝區)、第六區(蔚陽區)、第七區(崮山區)、第八區(辛店區)、第九區(巨山區)、第十區(崮寺店區)、第十一區(磁石區)、第十二區(峰山區)、第十三區(曉風區)、第十四區(城東區)、第十五區(城西區)、辛店鎮。1952年3月,調整為14個區,轄124個鄉、5個鎮、12個街,640個行政村。
1956年11月,全縣區劃調整為9個區34個鄉鎮613個行政村。
1957年5月,撤銷區,縣直轄34個鄉鎮。1958年2月,将34個鄉鎮調整為城關、南王、馬格莊、劉家溝、五十裡堡、潮水、淳于、龍山店、大辛店、崮寺店、遇駕夼、村裡集、站馬、王格莊、大柳行、東石硼、大季家、初旺、野王、于家莊、徐家集、北溝、北唐23個鄉鎮;撤銷司家莊、北王、範家店、三十裡堡、劉家旺、衙前、羅家、孫家溝、溫泉、得口店、王李11個鄉,其原轄行政村分别并入相鄰鄉鎮。
1958年9月,撤銷23個鄉鎮,成立11處人民公社:城關人民公社轄原城關鎮、南王鄉共114個村;北溝人民公社轄原北溝鄉、北唐鄉共56個村;徐家集人民公社轄原徐家集鄉、于家莊鄉共61個村;村裡集人民公社轄原村裡集鄉、站馬鄉、王格莊鄉共51個村;大辛店人民公社轄原大辛店鄉、野王鄉共68個村;崮寺店人民公社轄原崮寺店鄉、遇駕夼鄉共42個村;大柳行人民公社轄原大柳行鄉、東石硼鄉共32個村;大季家人民公社轄原大季家鄉、初旺鄉共31個村;潮水人民公社轄原潮水鄉、五十裡堡鄉共48個村;劉家溝人民公社轄原劉家溝鄉、馬格莊鄉共63個村;龍山店人民公社轄原龍山店鄉、淳于鄉共51個村。
1958年11月,長島縣、黃縣并于蓬萊縣。全縣共27處人民公社(原蓬萊縣11處、黃縣15處、長島縣1處),轄193個耕作區1468個生産隊。原蓬萊縣城關人民公社轄9個耕作區74個生産隊;劉家溝人民公社轄8個耕作區44個生産隊;潮水人民公社轄6個耕作區54個生産隊;大季家人民公社轄6個耕作區32個生産隊;大柳行人民公社轄6個耕作區26個生産隊;崮寺店人民公社轄9個耕作區40個生産隊;龍山店人民公社轄5個耕作區45個生産隊;大辛店人民公社轄11個耕作區65個生産隊;村裡集人民公社轄7個耕作區47個生産隊;徐家集人民公社轄6個耕作區44個生産隊;北溝人民公社轄7個耕作區46個生産隊。1962年1月,原黃縣析出;6月,長島人民公社改為長島區,下設6處人民公社;同時,城關、潮水、大辛店、村裡集等人民公社各析出一部分,增設南王、五十裡堡、小門家3處人民公社,全縣共1個區、20處人民公社。
1963年1月,劉家溝、徐家集、南王、北溝等人民公社各析出一部分,增設馬格莊和于家莊2處人民公社;10月,原長島縣析出。
1966年11月,城關、南王、北溝、潮水、龍山店、小門家、村裡集、崮寺店、大辛店等人民公社各析出一部分,增設東風、王格莊、草泊、赤山4處人民公社。1971年撤銷赤山人民公社,其所轄大隊分别劃與相鄰的城關、南王、北溝3處人民公社。至此,全縣共19處人民公社,轄579個大隊:城關人民公社(1982年2月改稱城關鎮)轄31個大隊,北溝人民公社轄38個大隊,徐家集人民公社轄37個大隊,村裡集人民公社轄36個大隊,大辛店人民公社轄42個大隊,劉家溝人民公社轄36個大隊,大季家人民公社轄32個大隊,潮水人民公社轄31個大隊,馬格莊人民公社轄14個大隊,五十裡堡人民公社轄24個大隊,大柳行人民公社轄32個大隊,東風人民公社(1982年更名為遇駕夼人民公社)轄17個大隊,崮寺店人民公社轄30個大隊,龍山店人民公社轄36個大隊,南王人民公社轄46個大隊,王格莊人民公社(1982年更名為王莊人民公社)轄10個大隊,小門家人民公社轄29個大隊,于家莊人民公社轄36個大隊,草泊人民公社(1982年更名為淳于人民公社)轄22個大隊。
1984年4月,撤銷城關鎮和18處人民公社,設立登州、北溝、徐家集、村裡集、大辛店、劉家溝、大季家、潮水8個鎮和馬格莊、五十裡堡、大柳行、遇駕夼、崮寺店、龍山店、南王、王莊、小門家、于家莊、淳于、虎路線12個鄉,轄603個行政村。1989年8月,撤銷南王鄉、馬格莊鄉、崮寺店鄉,設南王鎮、馬格莊鎮、崮寺店鎮。
1991年,全縣設11鎮9鄉,轄607個行政村673個自然村。
1992年6月15日,撤銷龍山店鄉,設立龍山店鎮。
1994年6月6日,撤銷五十裡堡鄉,設立解宋營鎮,設鎮後以五十裡堡鄉的行政區域為解宋營鎮的行政區域,鎮政府駐解宋營村。
1995年1月23日,撤銷遇駕夼鄉、虎路線鄉、大柳行鄉、分别設立遇駕夼鎮、虎路線鎮、大柳行鎮。
1995年7月24日,撤銷于家莊鄉,設立于家莊鎮。
1996年5月24日,撤銷小門家鄉,設立小門家鎮。1997年12月17日,撤銷王莊鄉,将其行政區域并入村裡集鎮;撤銷虎路線鎮,将其行政區域并入大柳行鎮。
2000年6月21日,撤銷登州鎮,設立登州、紫荊山、蓬萊閣3個街道。将原登州鎮的京蓬等26個村(居)劃歸登州街道管轄,登州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登州鎮政府駐地;将原登州鎮的紫荊山等19個村(居)劃歸紫荊山街道辦事處管轄;将原登州鎮的仙閣等8個村(居)劃歸蓬萊閣街道辦事處管轄。撤銷于家莊鎮,将其行政區域并入小門家鎮;撤銷淳于鄉,将其行政區域并入潮水鎮;撤銷崮寺店鎮,将其行政區域并入大辛店鎮。調整後,全市轄3個街道、14個鎮。
2001年,撤銷徐家集鎮,将其行政區域并入北溝鎮;撤銷解宋營鎮,将其行政區域并入劉家溝鎮;撤銷遇駕夼鎮、龍山店鎮,将其行政區域并入大辛店鎮;撤銷蓬萊閣街道辦事處,将原蓬萊閣街道辦事處的西莊、水城、林格莊、鄒于4個村劃歸紫荊山街道辦事處管轄,抹直口、小皂2個村劃歸登州街道辦事處管轄;撤銷馬格莊鎮,設立新港街道辦事處,将原馬格莊鎮的行政區域和南王鎮的矯格莊、許馬、景家3個村劃歸新港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原馬格莊鎮政府駐地。
2002年3月22日,省政府批複同意:撤銷南王鎮,以原南王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南王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南王鎮政府駐地;設立蓬萊閣街道,辦事處機關駐蓬萊市北關路171号。2002年9月17日,省政府批複同意:将蓬萊市大季家鎮劃歸煙台市福山區管轄。
截止2020年轄5個街道、6個鎮和1處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處省級經濟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