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10月14日,居民在重慶雲陽月光草坪公園晨練。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攝
10月16日,騎行愛好者在浙江省溫州市七都街道防洪堤上騎行。蘇巧将攝(人民視覺)
您知道城市有哪些健康相關設施嗎?各個城市健康設施的規劃、建設、使用水準有哪些差異?
近日,《清華城市健康設施指數》研究報告由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清華大學健康中國研究院在北京聯合釋出。通過創新運用多源大資料和地理資訊技術,報告對中國80個主要城市的健康設施規劃、建設水準和設施使用情況展開了綜合評估,并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城市的整體狀況進行了重點梳理,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成因分析、提出政策建議。
城市健康設施不單指醫療衛生機構
提起城市健康設施,您最先想起的是否為醫院?
“報告聚焦的‘健康設施’不單指醫療衛生設施,還涉及養老、中醫、心理、體育、綠色出行、應急避難等全健康要素。”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進階研究專員李棟介紹,報告更加強調公共衛生與空間規劃的行業交叉與結合。
李棟介紹,在名額建構上,“清華城市健康設施指數”依托公共衛生與空間規劃學科理論架構,重新梳理“健康+設施”核心内容,建立了“核心設施”“支撐設施”和“設施使用”3個二級名額和15個三級名額的名額體系,從城市、城區、社群等不同單元層面開展評估,注重數量、可達性、密度等不同評價次元。指數還特别關注社群醫療設施使用分擔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污水處理率、城市擁堵指數等反映設施實際使用效果的名額,拓展了對傳統設施指數的研究内容,可全面衡量城市與健康相關的各類設施水準。
“在資料方法上,除正常的政府統計與調查資料外,重點融合社會大資料,特别是網際網路地圖POI(興趣點)資料的應用。”李棟說,POI資料意味着該設施更容易被使用者所檢索、通路和使用,實作了對實際可用設施的大樣本量評價分析。
不同區域城市健康設施水準差異顯著
報告顯示,在城市健康設施指數排名方面,深圳位列第一。杭州、金華、鄂爾多斯、甯波位列第2—5名,昆明、珠海、成都、南京、銀川居于第6—10位。
“城市健康設施指數領先城市以中心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為主。”李棟表示,部分地級市表現亮眼,如金華、鄂爾多斯、珠海排名位列前十。
從總體來看,全國不同區域、不同經濟水準和不同規模的城市之間健康設施水準存在顯著差異。中心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相對領先;各個城市的健康設施狀況與其經濟發達水準趨勢基本一緻;不同人口規模的城市健康設施水準呈“兩階”分布,300萬以上人口大城市優勢明顯。
從二級名額來看,核心設施、支撐設施和設施使用結果特征不一。中心城市在醫療、體育、養老等核心設施的供給水準占優;東南沿海城市在綠色出行、公廁、應急避難等支撐設施方面處于領先水準,東北和中西部地區則較為短缺;在社群醫療使用分擔率、垃圾和污水處理等設施使用方面全國大部分城市均較好,但東北和西部地區相對落後。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部分健康設施存在明顯不足的問題。如全國大部分城市養老、心理咨詢、應急避難等設施供給不足,足球場數量與國家規劃建設目标缺口巨大,社群醫療使用率偏低。對于東北和中西部地區來說,大部分城市在養老、體育健身、心理咨詢、公共汽車、公廁等名額方面存在較大缺口,社群醫療服務能力亟待提升。而對于長三角城市而言,則應重點關注人均醫療衛生設施數量、社群健康設施可達性等方面的短闆。
課題組呼籲各地政府要更加重視健康設施的實際可利用水準,針對目前存在的突出不足,因地制宜重點改善養老、應急避難、公共廁所、社群醫療設施及其使用率等方面的問題,回應群衆對健康設施服務水準日益提升的訴求。
建設更加宜居韌性安全的健康城市空間
“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通過土地利用、交通引導、設施布局和社群塑造等規劃、建設和管理,對公衆健康造成直接影響。”清華大學健康中國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表示,将健康要素納入城市與區域規劃,建設更加宜居、韌性、安全的健康城市空間,實作人民健康和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已成為一道必須答好的時代命題。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卓越通路教授、健康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宇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走以人民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要把增加人民福祉作為城市治理的根本目标,城市規劃要從“見物不見人”轉變為以關注人的生存狀态、生活狀态、發展狀态為核心,以全面提升人的身心素養和生活品質為根本目的,“要達到這樣高品質發展狀态,科研創新是必不可少的支撐力量。”(記者 王美華)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10月26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