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雨之城》是2011年由石田佑康執導并編劇的日本動畫短片,獲得很多觀衆的好評,在豆瓣評分有8.2高分。雖說這是短片,卻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作品。影片畫面安靜情節治愈,給人一種感傷但又暖心的回憶情懷,靜谧的氛圍背後又讓觀衆産生許多未知的想象。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小鎮上,不知從何時起,每天都下着連綿不絕惹人心憂的雨水。人們有的遷往遠方,有的搬至高地,遠離濕潤哀傷的雨之城。一天,一個身穿黃色雨衣的小女孩穿梭在大街小巷中,遇見了生了鏽的機器人,與他成為朋友,相伴一生的故事。
很多人都說看完并不知道導演石田佑康想表達給我們什麼,也有人說看到的是荒涼與孤獨,但這隻是淺表層含義。如果仔細品味這部影片,你會發現荒涼與孤獨背後處處是大韻味。滴答的雨聲、滴答的鐘聲、人煙寥落的街道,配上柔緩又夾着回憶的背景純音樂,如果讀懂了《雨之城》,甚至讀懂了石田佑康,相信每個人都會得到不一樣的情感體驗。
短片沒有激烈的沖突沖突,而是一個關于回憶引發的各種對生活現實思考的故事,通過非線性叙事結構和精巧的鏡頭語言,讓觀衆在雨聲中産生複雜而又治愈的情緒。加上冷暖色調的調換,表達了一種超越親情的溫情陪伴,帶我們走進了治愈心靈的暖心之旅。接下來,我将從叙事結構、鏡頭語言、主題探讨三個層面去解讀這部短片的魅力之處。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叙事結構:利用非線性叙事巧妙地呈現故事,現實與回憶交織,憶中有憶,道盡了故事下的人兒的悲歡與離合</h1>
影片采用的是非線性叙事的手法來講故事,非線性叙事結構不像線性叙事結構的電影往往按照時間先後順序,講述一個故事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尾"的結構組成。反而其在叙事順序上錯綜複雜,呈現出一種"打亂"的狀态,有時候以"倒叙"的形式展現,有時以回憶的"插叙"形式展現。
第一、利用倒叙的手法,并在開頭設下懸念,讓我們在疑問中去尋找故事的答案,随後以老婆婆的回憶展開,講述了她小時候相遇機器人朋友的故事
影片的開頭,是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裡,一個穿着黃顔色、臉上長滿皺紋頭發花白的老婆婆安靜地坐在凳子上。牆上挂滿了照片,旁邊的一張桌子上排滿了綠植,其中有一個"短柱體"的腦袋一直在轉動着黑溜溜的眼珠子,看着坐在對面的老婆婆。
看到這,我們并不能懂影片想表達的是什麼,從肉眼看我們似乎隻看到了一個老人孤單的坐着。進而引發了我們的好奇心:老婆婆是誰?她以前經曆過什麼不尋常的事情嗎?
這樣的劇情安排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這樣的懸念設定,立刻勾起了觀衆的觀影興趣和觀衆内心的情感波動,迫不及待想知道這屋子之外的"秘密"。
回憶的情節開始展開,在婆婆的回憶裡,那時候的她還是一個小女孩。在媽媽的叮囑下,她朝着一條彎曲的小路奔去,去外婆家。天空下着淅淅瀝瀝的雨,雨聲滴滴答答地落在地上。她穿着黃色雨衣興奮地穿梭在人煙寥落的大街上。
面對冷寂的大街,沒完沒了的大雨,她眼裡卻隻有好奇、純真與快樂。在大街上她遇到了坐在椅子上的機器人,于是兩個小身影在淅淅瀝瀝的雨中歡鬧着。她開心地踩着地上的雨水,激起一地的水花。她和他玩起了捉迷藏,他配合着她。她鬧着,他陪着。
在老婆婆的回憶裡,呈現出的是一種無聲卻勝有聲的表達。這樣精巧的安排,強烈引起了觀衆們内心的情感波動,感受到一份觸動人心的純真與快樂。這大概也是導演想表達的:無論環境是怎樣的糟糕,我們依然要保持最初的那份純真與熾熱。
影片采用這種倒叙手法,在現實和回憶中交織,讓我們在疑問中去尋找答案,進而引出其後暖心的情誼。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一個溫柔有情的機器人。他們之間的互動讓我們内心漾起了溫暖的漣漪,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單純無畏的自己。
第二:在回憶中插入另一種回憶,兩種回憶交織融合、對比,強烈引起觀衆的情感波動,凸顯了機器人等待下的孤獨與對朋友陪伴的渴望
導演在老婆婆的回憶中,又倒插機器人的兩段回憶。這兩段回憶是他保持初心不變的源頭,也是他曾經美好時光的見證和放不下的割舍;這兩段回憶更加表現了機器人對曾經朋友的想念和對朋友陪伴的渴望,以及他無私不求回報的等待。
第一次回憶:機器人看着前面對自己笑的女孩,他回憶起了天氣還是晴朗和煦的很多很多年前,也曾有一個女孩這樣握着他的手對他笑。
但後來大雨侵襲了整個小鎮,女孩穿着紅色雨衣準備和父母搬離這裡。離别前,他和紅色雨衣女孩依依不舍的道别。女孩坐的車越離越遠,他站在大雨中,一直朝着女孩車遠去的方向揮動着他的手。
第二次回憶:是他的身體已經散架垮掉後,随着一段推鏡頭的移動,畫面穿過那條狹長的隧道,他又回憶起了他和當年那個女孩在一起的時光。那時,天很藍,太陽暖洋洋的照在地面上,散發着暖黃的顔色,街上還是有很多人,路上還是有很多行駛的汽車。
機器人的第一次回憶有陽光溫暖也有淡淡離别的憂傷。第二次則是一次溫暖的回憶,但他這次回憶是建立在等待中垮掉的身體後,溫暖的回憶背後散發着機器人的一種孤獨感和渴望朋友的陪伴。這樣的情節安排打破了固有的理念,從故事内容發展上給人們制造情緒的波動。使觀衆情緒起起伏伏,看到人物的悲與離,但在悲與離的背後又藏着内心溫暖的漣漪,給心靈一次治愈的成長洗禮。
總之,無論是采用倒叙與憶中憶的結構,抑或是故事内容的設計上,都能讓觀衆在理順影片線索的同時,更加深刻的了解影片。并引發好奇沉浸在故事當中,與主人公産生情感共鳴,并從中找尋自己想要的那個答案。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鏡頭語言:凄冷場景與暖系畫面的強烈反差,凸顯孤獨與陪伴的主題</h1>
短片運用了很多的長鏡頭、并以冷色調為主,穿插部分暖色調,營造出一種詩意。雨中緩慢的長鏡頭,不僅呼應主題奠定基調,還是觸動觀衆内心柔軟的同時使觀衆産生情感共鳴。
第一,影片多采用長鏡頭,緩慢地将小鎮的面貌完全暴露在觀衆面前,凸顯了小鎮的蕭條與落寞、古舊以及人物的孤獨和渺小
長鏡頭,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内,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在短片中,多采用這樣緩慢的長鏡頭來展現回憶中的場景,并暗示人物的内心波動。我主要從運動長鏡頭和景深長鏡頭來分析短片:
運動長鏡頭: 用不同拍攝角度(方位、高度)變化長鏡頭, 一個運動長鏡頭可以起到一組由不同景别、不同角度鏡頭構成的鏡頭的表現任務
影片中在拍攝小鎮面貌用了較多的運動長鏡頭,如小女孩穿梭在大街上,鏡頭随着她的視角轉向小鎮的面貌上:雨滴滴答答的滴落在地上形成水波,随後鏡頭不斷切換,轉向死氣沉沉的房屋,丢棄在地上的廢品,缭亂的一根根電線杆,陰灰灰的天空上。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跟進,焦點又轉落在了斑駁牆壁的特寫鏡頭上,最後用全景鏡頭呈現全街,街中心有一個木納的機器人低着頭坐在一張椅子上一動不動,任雨水腐蝕着他的皮膚。
在這樣緩慢且沉靜的長鏡頭下,小鎮蕭條、落寞與古舊的面貌被完全暴露在觀衆面前。同時也看到了機器人的孤獨和渺小,不禁讓人産生一種悲憫感,引人深思。
景深長鏡頭:用拍攝大景深的技術手段拍攝,使處在縱深處不同位置上的景物(從前景到後景)都能看清, 一個景深長鏡頭實際上相當于一組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鏡頭組合起來所表現的内容。
影片中小女孩行走在大街上,因為好奇,來到一條長且狹窄的小路。鏡頭随着她一起穿過小路,長鏡頭由上不斷推向下,由近處推向路的深處;小路内的面貌呈現在觀衆面前,兩端是灰暗且高大的牆壁,死氣沉沉的把小女孩包圍在裡面,凸顯得小女孩越發小,同時也給人制造了一種緊張感。
又一次景深長鏡頭,是在機器人的身體已經散架在地上後,他回憶起了以前,畫面又來到了那條狹長的小路,在凄冷的路的後方由緩慢的長鏡頭推向路的前方,鏡頭緩緩地穿過那條長長的小路,景象由暗沉漸變得明亮,前方的景象越來越清晰,到最後呈現前方路的畫面:藍天,暖陽,街上行走的路人,開動的汽車,一個小女孩滿臉笑容的握着機器人的手。
影片采用這樣的景深長鏡頭不僅有連續性,還能完整地表達故事的内涵,路的前方就像是記憶的深處,随着鏡頭的移動,漸漸地進入了記憶的最深處。這種緩慢的推進方式還能填補短片中語言的空白,襯托人物的心理,表現主人公們情感的變化,并能将觀衆帶入到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與主人公産生移情作用。
第二,利用明暗兩種不同的色調對比,産生不同的視覺效果,表達出不同的主題寓意,增強了情緒張力
影片在呈現大街的蕭條的都是冷色調,以暗灰、冷藍色調為主,展現了雨之城的冷清感和荒涼的氣氛,給人一種深深的凄冷感,并與機器人孤單的等待相呼應。
而小女孩的身上穿的黃色雨衣和外婆身上的紅色雨衣為小鎮上增添了一抹亮麗色。在外婆的屋内也是暖黃色,帶給觀衆一種溫暖的親情。機器人的回憶中也是暖色系,這暖黃色調的回憶與現實形成對比,增強了情緒張力,帶給觀衆強烈的視覺沖擊感。
通過不同色彩的運用,帶給觀衆強烈的視覺沖突,引導了觀衆的情感走向。同時也展現短片中傳達的兩種不同的主題,一種是壓抑下的孤獨,一種是暖心的陪伴。兩種主題互相碰撞,引導觀衆反思更多的生活價值所在 。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主題探讨:凄冷的雨之城背後,是一次孤獨與陪伴的彼此和解,一場時間與記憶的互相融合</h1>
《雨之城》的主要内涵蘊含多層,有孤獨、等待、歲月、陪伴、記憶。通過隻有将近10分鐘的故事劇情,緊湊又清晰地展示了兩個主人公關于歲月與記憶之下,超越親情的等待與特别的陪伴。
①滴答的雨聲鐘聲暗喻:時間的流逝與記憶的永存
短片中雖然沒有對白,但是其中聲音的藝術卻耐人回味,特别是雨聲與挂在牆上鐘聲的滴答聲,給安靜的氣氛增添了一份不一樣的聽覺感受。
短片中老婆婆雖然年輕容顔已褪去,但她還是能清晰地記得小時候發生的事情。她從兒童到垂老之年的生命曆程的變化,也一直伴随着雨聲和鐘聲的滴答聲。雨滴聲貫穿全片,與老婆婆挂在牆上的鐘聲相呼應。這一份自然形成的聲音藝術,也暗喻了時間的流逝,以及一種記憶的永存。而那些流逝的歲月,也會融合在記憶裡,永存起來。
這樣的聲音,也在暗示着我們要好好珍惜時間。光陰似箭,似水流年,珍惜人生中的每一段時光,也珍惜每一段回憶。雖然時光一去不複返,但是記憶卻是可以永存的。感受記憶裡的那些美好的回憶,也是給自己的生活添上一抹靓麗色。
②凄冷與孤獨之外是超越親情的等待與陪伴
短片中的機器人因為常年在雨中浸透着,身體已經被浸壞。小女孩拉着他向前跑,他用自己緩慢的步伐跟着她。但沒過一會兒他就倒落在地上,軀體也被分解散落了一地。
小女孩呆呆地看着倒在地上已經不成形的他,并沒有放棄他。她跑到外婆家喊來外婆,她帶着外婆又重新回來。外婆穿着一件紅色的雨衣,看着散落在地上的機器人,想起了他。原來外婆就是當年的那個女孩。外婆摸了摸他的頭部,推着他的頭部朝着家的方向去。
最後,哪怕歲月已經流逝長久,他還是見到了那個他日日等候的紅衣女孩,這就已經足夠了。雖然在冷清的環境下孤獨等待了很久,但是卻能感受到他并沒有為自己的孤獨而感到埋怨。同時他的等待讓人刻骨銘心,也讓人潸然淚下。但是這淚,是暖心的,是一種心靈的撫慰。
從那以後,僅剩頭部的機器人就一直相伴着穿着黃雨衣的小女孩,陪她一直到垂暮之年。雖然小小的房屋裡隻有他們倆,感覺很冷清和孤獨,但是他們彼此知道他們有對方的陪伴。幾十年的滄桑變化,這份超越親情的特别陪伴早已逾越了内心的那份孤獨,表象的孤獨也已和彼此的陪伴達成和解。
影片的内涵也許并不隻有這些,所有要表達的導演都濃縮在這短短的近10分鐘裡。但是等待、陪伴、時間、記憶是其主要表達的主題内涵。導演用無聲勝有聲的形式向觀衆展示了一種超越親情的相伴。時間會流逝,親人會老去,但讓我們感動的是這種孤獨與陪伴的彼此和解,凄冷與溫暖的互相融合,體會到那份純真的美好。
結語:
一部好的影片,總是能利用鏡頭表達出細膩的情感;總是能夠在不經意間觸動你的心靈,并引發你重新思量自己的内心。《雨之城》就是這樣一部經得住時間沉澱的短片,能讓你在某個午後靜下心來,審視自己的生活,審視人生中的每場相遇與離别。
無論老婆婆與機器人之間是親情還是友情,他們人生中的某些經曆可能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去經曆的。希望我們在歲月的長河中,珍惜每一段時光與回憶,也珍惜彌足珍貴的陪伴。更要用正常心去對待每一次離别,離别之後依舊能懷着最初那份純真與熾熱,擁抱美好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