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腳是一種常見的腳踝損傷,人的踝關節如果在外力作用下,超過最大活動範圍,導緻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等被拉扯、撕裂,出現紅腫、疼痛伸直無法正常行走的情況,就稱為踝關節損傷,也就是俗稱的崴腳。
大多扭傷都可以通過前文提到的RICE原則治療,而有效的包紮可以固定腳踝避免踝關節反複扭傷,縮短康複時間。
下面将重點展示C.加壓包紮(Compression)
01
準備階段
繃帶的選擇
對大多數人來說,執行加壓包紮最佳的選擇是布制彈性繃帶,有時會稱為“ACE繃帶”。

可以使用任何品牌的繃帶。在選擇時選擇較寬的繃帶(1.5~3英寸寬)更容易使用。
布制彈性繃帶用起來會很舒适,因為它們是由彈性布料制作而成的,當你的腳踝開始腫脹時,這些繃帶也會随之擴張。而且這些繃帶都是可以重複使用的。
個别品牌的繃帶會附帶有金屬夾,用來固定繃帶末端。如果沒有,也可以使用醫用膠帶固定,或是把繃帶末端塞進包紮裡。
準備繃帶
如果買來的繃帶還沒有纏好,則需要把它卷成一個緊密的圈。這樣當我們加壓包紮時就不用再拉伸或是重新調整繃帶。
繃帶放置位置
纏繞繃帶應該從身體最遠端開始纏繞,而在崴腳的情況下,最遠端就是腳踝的底部。當要包紮自己的腳踝時,把繃帶放置于自己的腳内側會更順手些。如果要為别人包紮腳踝時,最好把繃帶放置于腳的外側。
額外填充
如果有必要可以在腳上墊上額外的填充物以獲得額外的支撐。也可以在包紮腳踝之前在兩側墊上紗墊。
02
用運動膠帶包紮
通常情況下扭傷時最好用布繃帶包紮,然而,有時候有些從事體育活動的人更喜歡使用運動膠帶。運動膠帶的作用是用來包紮受傷的腳踝,但是它主要是在活動前包紮未受傷的關節,以避免受傷,而不是保護已經受傷的腳踝。盡管更薄更結實的運動膠帶比更大更靈活的布繃帶更容易活動,但是還是不建議扭傷腳踝後繼續運動。
從填充物開始
用紗布在貼膠帶之前包裹足部和踝關節,這樣膠帶就不會粘住皮膚表面。從腳掌開始,纏繞足部到腳踝,露出腳跟。
建立‘錨點’
剪下一條足夠長的膠帶,繞過腳跟,纏繞腳踝1/2圈。然後把它粘起來,這樣稱之為‘錨點’,因為之後其他的膠帶也會錨定在這上面。如果有必要可以再加一片膠帶以確定安全固定。
做一個‘馬镫’
剪下一條膠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錨的一側,然後繞過足弓下方,把另一端固定在另邊錨上,然後輕輕按壓将其固定到位。同樣可以多加幾片膠帶重複上述動作,與第一條膠帶相重疊,以加強‘馬镫’。
在腳上畫個‘X’
接着取一條膠帶,把膠帶的末端固定在踝關節上,然後沿着對角方向穿過足弓下方,在繞到腳面上,形成‘X’。
做一個數字‘8’
将一條膠帶的末端固定在腳踝外側,正好在骨頭的上方。以一定的角度繞過腳面,然後穿過足弓,最後從腳的另一邊朝上,繞過另一邊腳踝,回到最開始的位置。再取一條膠帶,重複一個數字8以確定腳踝被牢固的的固定在适當的位置,并提供足夠的支撐。
03
使用布制彈性繃帶包紮
開始包紮
把繃帶的末端放在腳趾和腳的連接配接處。先用繃帶纏住腳掌的周圍。用一隻手握住繃帶的末端并抵住腳掌,另一隻手從外側開始纏繞。保持纏繞的松緊适中,以免阻礙血液循環。每次纏繞時與前一層重疊大約50%的繃帶。
向上延伸
将腳掌纏繞兩次,将繃帶固定住,然後開始慢慢向腳踝移動,要確定繃帶與前一層重疊至少50%。同時要確定各層繃帶平滑,不要有不必要的凸起的褶皺,如果發現不平整可以重新纏繞。
包裹腳踝
當纏繞至腳踝附近時,把繃帶的末端向上拉至腳外側,然後繞過腳背和腳踝内側,穿過腳跟然後再次繞過腳背穿過足弓,到達腳踝周圍。可以多重複幾次這個動作以确定完全穩定腳踝。
04
完成包紮
最後完成包紮的位置應該高出腳踝一些距離,這樣有助于腳踝的穩定。使用金屬緊固件或醫用膠帶固定剩餘的繃帶,亦可以把多出的繃帶塞進包紮繃帶的最後一層裡。如果是給兒童包紮,可能會多餘出很多繃帶,可以把多餘的部分剪掉。
注意
需要每天解開繃帶兩次,讓血液在患處循環半小時左右,然後重新包紮。
可以多買幾卷,這樣可以在清洗其他繃帶時,有替換的繃帶。
除了加壓包紮外還需要嚴格遵循RICE原則的其他步驟。
如果包紮部位開始出現麻木和刺痛,說明繃帶纏的過緊,需要立即解開繃帶。
通過從腳踝最遠的部位向上移動,可以避免繃帶切斷足部血液循環産生類似止血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