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傅首爾回應原生家庭問題:糟糕的生長環境,害人不淺

近日,傅首爾參加一檔節目,其中的一段發言引起大家熱議,“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有問題”。

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傅首爾的童年充滿坎坷,從小父母離異,和母親住在有老鼠的米倉。

經濟上更是捉襟見肘,好在傅首爾憑借自己的努力,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在節目中,她說到不能将所有問題都怪罪到原生家庭上,還是要靠自身努力,她也是言行合一的執行者。

這次的觀點在網上引起熱議,主要分為兩個陣營。

一方是贊同傅首爾的觀點,認為我們承認原生家庭對于孩子來說,是有影響的。

但成年後的我們,也可以通過努力和治愈來緩解這種傷害,沒有必要将所有的失敗都歸咎于原生家庭上。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我們要做的是強大自我,努力向上。

也有一部分網友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傅首爾之是以這麼說,是因為他的原生家庭傷害不是很嚴重。

真正嚴重的人,他們在不該承受,或者是沒有能力承受的年紀,遭受到傷害。

導緻患上暴躁症、抑郁症、甚至有傷害别人和自我傷害的傾向。

在這種狀态之下,長成了問題青年,請問又怎麼憑借自己的努力改變,他們甚至都沒有能力去改善現狀。

這兩種觀點都有一衆網友支援,大家讨論得很激烈。

很快針對這一熱搜,傅首爾給出回應,她稱自己并不是很明白這條熱搜,她也并沒有很偏激地去表達問題。

她的意思隻是讓大家不要将所有的問題都歸于原生家庭。

在原生家庭上,沒有百分之百的完美,隻要去找,肯定都有一些瑕疵,大家的生活都有不如意的地方。

即便在小的時候,我們都有一些不如意,但我們成年之後,也是有機會通過努力去改變的。

我們的原生家庭改變不了,但可以想辦法克服困難,積極向上地生活。

我們在看待一些問題的時候,的确不能片面且偏激。

就好像評論區的高贊回答一樣,大家一直都是隻看自己想看到的。

原生家庭的确是會給一個人帶來影響,但我們不能變相地逃避不努力,畢竟,能拯救人生的,也隻有自己了。

可以說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一些傷害。

而面對這些傷害,有的人可以化解,有的人卻要糾結一生。

如果我們遇不到完美的原生家庭,就任由這種傷害伴随一生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有權利擺脫過去的痛苦。

隻是要擺脫痛苦,獲得新生,就要先明白糟糕的原生家庭,對于一個人來說會有哪些危害。

傅首爾回應原生家庭問題:糟糕的生長環境,害人不淺

01

缺乏自我價值感

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得不到關愛,或者說沒有在穩定的環境中成長。

會因為沒有和父母建立親密的聯系,而缺乏安全感。

即便是成年之後,表面上他已經是一個大人了,但内心仍然是那個受傷的小孩。

在小時候情緒容易波動,嚴重地自我否定,遇到一些事情,會喪失自我價值感。

即便是已經成年,即便是他們也有能力對抗外界的變化,但内心的那個小孩,仍然沒有長大,時常生活在過去那種無助的日子當中。

傅首爾回應原生家庭問題:糟糕的生長環境,害人不淺

02

沒有自信心,不敢與人交往

在童年沒有得到充足愛和肯定,或者說小時候從父母那裡很少聽到鼓勵的語言。

有一些父母在孩子幼年時,在無意識中,對孩子有精神上的暴力。

尤其是一些父母,為了孩子成長得更好,經常打擊孩子。

目的是為了鞭策孩子成長,希望他們變得強大,在方式上有一些欠缺。

最終導緻孩子在長大之後,在人際交往這方面是欠缺的。

因為他内心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有很強烈的自卑感。

也有一些孩子在小時候,他們沒有調節自我的能力,心靈受到嚴重的傷害。

甚至會有抑郁症的傾向,這些問題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傅首爾回應原生家庭問題:糟糕的生長環境,害人不淺

03

對自己的後代也有影響

從小在父母的精神虐待中成長的孩子,他們一邊承受着這種痛苦,另一邊無意識地在複刻父母的教育方式.

這種方式無形地深入到潛意識當中。

他們也知道父母對他的傷害,并且提醒自己,以後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可當他們真正成為父母之後,慢慢地就會發現,有時候就是會将父母的習慣,傳遞給下一代。

這是既痛苦又沖突的一件事情。

曾經有一位部落客,在網絡上釋出了自己的心情,說她意識到,自己和母親越來越像。

小時候她就發誓,一定不會像母親那樣偏執,想在情緒上控制她。

自從她有了女兒之後,加倍地學習如何養育小孩,如何讓小孩成長得更健康。

可某一天,因為孩子調皮,她在教育小孩時,無意中看到當時鏡子裡的自己,猛然發現竟然和母親那麼的像。

就連發脾氣的語氣、表情都一模一樣,她愣了一下,忽然意識到,她無意識中在複刻父母的教育方式。

我們沒有辦法選擇父母,但是我們有能力終止這樣痛苦地延續,不讓類似的傷害傳遞給下一代。

就要讓自己内心的小孩得到療愈,如何與原生家庭和解,如何擁抱自己。

對于心靈受到過傷害的人,從内心來說他們是渴望被療愈的,隻是沒有正确的辦法。

有時候他們會将希望寄托于别人,最終迎來的卻是失望。

聰明的人懂得:想要療愈,隻能靠自己來脫離苦海,扛起所有的一切,慢慢地療愈自我,釋放内心。

傅首爾回應原生家庭問題:糟糕的生長環境,害人不淺

那麼我們需要怎麼做呢?

第一、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他們能看到内心深處受到的傷害,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之道,今天的性格特點是與過去有很大關聯的。

有一些很強勢,不懂得溫柔的女生,并不是他們天生如此,而是從小的成長環境,導緻現在的性格。

因為不強大根本就沒人保護他們,他們隻能在混亂的生活中,通過拼命強大自我,來保護自己,這隻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罷了。

有一部分人在長大之後,他們是沒有辦法接受這種不完美的。

那麼他們的内心就會有沖突、糾結和沖突。

因不接受過去的自己與現在的性格,也不接納命運,而作出抗争,到最後受傷害的往往還是自己。

當大家意識到自我的局限性,知道有些事情是自己無法逆轉的,并且慢慢接受,反而會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與原生家庭和解,将過往的沖突放下,不再過度地憎恨自己的軟弱無能,進而得到心靈的釋放與解脫。

第二、活在當下

很多痛苦者是糾結于過去、活在過去的煩惱中,無法自拔。

時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回憶過去當中傷心的種種,以至于沒有辦法關注當下的生活,更沒有能力迎接未來美好的日子。

他們内心有一種執念,就是被過去的傷害,深深地留住了腳步,不能支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

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要看清楚現實,用積極的眼光,來消除過去的負面情緒。

對于自己的影響,也要用更積極的心态去面對,明白自己未來的目标是什麼,如何做,會讓自己越來越好,而不是完全沉迷于過去的傷害中。

第三、阻斷原生家庭的繼續傷害

如果已經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傷,并且目前沒有辦法改變的話,一定要想辦法阻斷。

很多父母即便是在子女成年之後,依然會用情感勒索、思維的洗腦,來控制子女,這也是一種心理上的傷害。

如果沒有及時地跳脫出去,那麼這一生都活在被控制的思維當中,是以我們要将這種結構打破。

形成一種重新認定自我、勇敢地遠離傷害,規避風險的意識。

我們不可能改變生活了幾十年的父母,隻能通過自我的改善來減少傷害。

可以工作、和同僚交流、讀更多的書以及獨立生活,來拉遠距離。在實體上,用這樣的方式來減少傷害。

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我們就要清醒地認識到原生家庭的不足。

生長在什麼樣的家庭中,隻是一個基本配置而已,但具體後期該如何發展還是要看自我。

我們要學會認同自我、接納自我,與過去的自我和解。

有很多孩子,他們一生都在渴求父母精神上的支援和保護,希望從父母那裡得到療愈。

甚至說達到了一定的執念,覺得有一天父母會了解和保護自己,在他們的内心當中,孩子受到的傷害,父母是應該負責任的。

但實際上,有的父母一輩子就覺得我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哪裡錯。

是以成年後的我們,要懂得如何與原生家庭和解,才能收獲更好的自己。

作者 | 青藤 國家3級心理咨詢師,5年心理情感行業經驗。擅長CBT療法,ACT療法,從認知角度,給予來訪者認知的更新和疊代,用新的視角看待現實,解決一系列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