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都很長壽,秘密在于靜,心靜!
十多年前的一天,我上夜班,那是個紅塵不染的春天。清晨五點,天仍漆黑,寂靜的夜仍在延續。修女瑪麗亞像往常一樣,醒了,自己洗了澡,着上裝,戴好頭巾,然後靜靜的等待我的到來。

養老部門的同僚忙不過來,給早起的修女穿松緊襪和靴子的任務就有求于其它部門的夜班護士了。正好,那天我當班,想見見修女瑪利亞,有好長一段時間沒看見她了,就對同僚說,我去幫忙。
躺在床上繼續假寐的瑪麗亞, 聽不到我的腳步聲,下意識地睜開眼睛,看到已經站在床邊的我,立刻堆起滿面的笑容,輕輕地說:"Goede morgen, zuster." (早上好,護士),我重複了下:"Goede morgen,zuster." (早上好,修女)荷蘭語的護士和修女是同一個單詞的,似乎修女就是護士的前身。
穿戴整齊後的瑪麗亞連連道謝,她的聽力不好,聲音倒很清晰,清晨的能量超乎常人,竟說個不停。她談論的是她前幾天生日的事,興奮地讓我打開客廳裡的抽屜,拿出一張一年前的照片,在她101歲生日與鎮長的合影。
對着卧室裡微弱的燈光,看着照片上那張孩子般的笑臉,再看看眼前的她,傻笑。我也笑了,像瑪麗亞一樣,笑得像個少不經事的孩子。
認識瑪麗亞修女, 與工作有關。當年的修道院,如今是個康複養老的地方,五十多位修女,仍然可以住在新䢖的套間裡,享受荷蘭的養老福利。和大多數修女一樣,瑪麗亞有着善良、敬畏、感恩、呵護的性格。她自幼進入修道院修道,據她說當時還挺時髦的,因為在修道院裡可以讀書,學知識。瑪利亞是個成功的修女,年輕時執教音樂,在修道院裡向女士們傳授音樂,早年還去過印尼傳道,飽覽亞洲文化。瑪麗亞說她對自己的漫長的一生,非常滿意。
她說我長的象印尼人,喜歡給我講述許多從前的故事,那段在印尼的時間應該是她一生中最輝煌的歲月。
有一天,我問了不該問的話:"你從未戀愛過,有沒有後悔啊?"
"我有愛,上帝是我的夫妻" 瑪麗亞的話裡充滿了自豪感、滿足感。還慢悠悠地補上一句:"我嫁給了上帝。" 說話間,臉頰上的皺紋突然變得更明顯了,她微微一笑:"我活着,是上帝的恩賜,況且,我們天天都能和他通話。" 瑪麗亞把每天上教堂祈禱說的那麼平靜、輕松、美好。
這個部門有52個套間,開始是專門為修女而建的。她們中的絕大部分在這個修道院度過了一輩子,她們天天祈禱,種花養草,修修補補,施善獻教,修女日複一日的生活,在我的眼裡是那麼簡單,那麼枯燥,那麼沉重。
不是嗎?那種虛無的愛能讓她靜悄悄地活上一百年,那本經書能讓她津津有味地讀上一輩子,那種無報酬的工作能讓她安心地幹上一生一世。
純靜,心底靜,心中無欲的純靜,就這個靜字,說明了很多。
如今的修女,已經為數不多了,盡管幾乎所有的修女都在90歲以後壽終的,修道院已經沒有了繼承者,修女在荷蘭,不久将成為荷蘭的曆史文化。我有幸在他們最後的日子裡見證了她們的健康和長壽,通過和她們聊天,通過護理她們,見證她們的日日夜夜,也是以解除了先前對修女的偏見,還探索到她們長壽的秘密。她們的信仰笃定,心靈純淨,她們的高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或許,可以說,修女的生活,向人們展示一個真理:靜養生命,康壽綿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