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效率是正常飛機的10倍,日本神風敢死隊的實戰效能

效率是正常飛機的10倍,日本神風敢死隊的實戰效能

戰争的最後一年中,日本海軍和陸軍所享有的技術和戰術優勢都被兩年多的戰争消耗殆盡,日本進階指揮官們對阻止美國登陸日本海岸的能力上幾乎沒有任何幻想,在絕望中轉向傳說中的神風敢死隊,這是他們最後保衛日本的最後希望。戰略的目的是給美國造成嚴重的損失,使美國願意進行政治談判,以便在不無條件投降的情況下結束戰争。雖然神風敢死隊的飛機是最著名的,但海軍也有各種各樣的撞船、人肉魚雷和人肉制導火箭炸彈,這些武器的效能如何呢?

一:神風起源

1943年,一些日本下級軍官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自殺式武器希望重新獲得戰術上的平等,但很多軍官反對這種極端措施,偶爾發生過飛機撞向美軍艦艇的事件,但這些襲擊既沒有得到上級的指令,也沒有得到上級的組織。但1944年菲律賓海之戰後,日本已經失去了先前的優勢,帝國武裝部隊陷入潰敗的深淵,日本進階指揮官們開始秘密讨論如何利用有組織的自殺式襲擊來恢複日本的優勢,1944年9月,第4航空隊和第1航空隊在馬尼拉港進行了一系列測試,得出結論,訓練有素的轟炸機飛行員中隻有四分之一機會能擊中目标,而一個訓練有素的自殺式飛行員每次都能命中目标。1944年7月,日軍開始為兩支特種部隊招募成員,配備改裝能擊沉戰艦的大型彈頭轟炸機,1944年9月21日至22日,兩架飛機從洛斯内格羅斯起飛發動了第一次神風敢死隊攻擊。

效率是正常飛機的10倍,日本神風敢死隊的實戰效能

最初的神風飛機是普通的三菱A6M5戰鬥機,拆除了武器、無線電和其他不必要的重量,裝備了一枚250公斤的炸彈。唯一的改變是安裝電線,由飛行員激活的保險以便在撞擊時引爆,1944年10月21日,日本發動了一次自殺式襲擊,澳洲号巡洋艦被擊毀,不過可能是幾次零散的攻擊中的一次。然而,第一次大規模的神風敢死隊攻擊發生在1944年10月25日,擊沉了美國聖洛号護衛艦,摧毀了桑蒂号航空母艦。攻擊的成功鼓舞了日本人,天皇接見了海軍大臣和奈光正表示:“确實有必要走到這一極端,他們做得很好。”日軍開始在菲律賓組建第一個聯合基本攻擊群,因為在菲律賓的日本戰機已經被摧毀,是以大量的援軍被派往菲律賓。最初的神風攻擊是通過戰鬥機進行的,但很快就擴充到大多數其他飛機,陸軍看到海軍的戰術要成功得多,這也促使陸軍轉向神風式襲擊。

效率是正常飛機的10倍,日本神風敢死隊的實戰效能

1944年7月在第6空軍總部召開的一次會議指出,大規模神風式襲擊可以對擊退美國海軍登陸做出決定性的貢獻,并将擊沉入侵部隊的三分之一。這些估計部分是一廂情願的誇大估計,到1944年夏天,日本有大約4300架教練機被轉換為神風飛機,包括專門的初級訓練師和進階訓練師,還包括過時戰鬥機,此外還有700架俯沖轟炸機、魚雷轟炸機、中型轟炸機和其他攻擊機大多數現代的戰鬥機,最終所有的飛機都将花費在神風式攻擊上。陸軍航空兵計劃中比海軍的力量要小,大約800架在1945年4月之前準備好,陸軍隻有大約800架戰鬥機和轟炸機,以及大約2.100架專門的神風敢死隊飛機。1945年的一次會議估計,大約60%的可用海軍力量将在美國登陸時實際投入作戰,2.400人的參與,比例約為六分之一,軍方更樂觀地認為,三分之一的飛機将命中目标,陸軍和海軍舉行了若幹次會議後結論是,神風攻擊是這是兩軍迄今為止所嘗試的最好的空中戰術,是阻止美國的唯一方法。

二:空中神風武器

效率是正常飛機的10倍,日本神風敢死隊的實戰效能

除了簡單改裝的飛機之外,日本還研制了不少專用的神風飛機,最早的1943年由運輸飛行員大田光夫少尉提出的火箭輔助滑翔炸彈,這個想法一直被忽視,直到1944年6月馬裡亞納戰敗後才得到海軍的正式支援,最初的計劃是使用kr10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為滑翔機提供動力,該發動機是三菱長崎工廠在德國Me-163戰鬥機的瓦爾特火箭發動機基礎上開發的,

由于火箭發動機的不成熟,以及成本和複雜性,這個想法很快就被否決了,設計轉換到使用可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設計初衷是被一架三菱G4M2e 轟炸機轟炸機帶入戰鬥區域,推進系統的使飛機在最後一次俯沖時加速,最初的推進結構是五個固體火箭助推器,三個在機身後部,每個機翼下一個,試飛發現機翼火箭不均勻的燃燒率和由此産生的不對稱推力,機翼火箭被放棄了,這種飛機由木材和非戰略材料制成,易于組裝,成本僅為傳統戰鬥機的十分之一。被命名為櫻花,1944年11月開始生産。

效率是正常飛機的10倍,日本神風敢死隊的實戰效能

櫻花火箭輔助滑翔炸彈由第711攻擊中隊的16架G4M2轟炸機攜帶,在大約30架A6M5戰鬥機護送下,于1945年3月21日第一次出擊,目标是在九州外海執行任務的美國58特遣部隊,但當他們距離目标約60英裡時,他們被24架美國海軍戰機攔截,短短幾分鐘内所有飛機全被擊落,迫使日軍改變了戰術,單獨或以非常小的團隊出擊,以避免被美國海軍空中巡邏隊發現和攔截。此外還将設計轉向了噴氣動力的22型櫻花彈,配備了日立tsui -11噴氣發動機,

新的引擎允許轟炸機離目标130公裡的距離釋放櫻花彈,增加了轟炸機的生存能力飛機,22型的開發開始于2月15日。在戰争結束前有限生産了50架,隻進行過一次成功的試飛。更先進的Ne-20軸流渦輪噴氣發動機是德國Me-262戰鬥機使用的BMW-003的一個較小版本,帶有該發動機的33型計劃從潛艇彈射器發射,更激進的43A型打算從一艘潛艇或航空母艦發射,而43B型被設計從陸基沿海發射裝置發射,但是這些變體的設計從來沒有完成,戰争在43型開始生産之前就結束了。

效率是正常飛機的10倍,日本神風敢死隊的實戰效能

另一種神風飛是1945年1月日本聯合航空局設計的陸軍特種攻擊機Ki-115(劍式)實驗機,海軍的高科技噴射機和火箭相比,飛機設計非常傳統,由一個中島Ha-115-11 1,130馬力(843千瓦)徑向發動機提供動力,為了簡化生産,飛機使用了一個基本的固定起落架和炸彈托盤,在任務不得不中止的情況下,也沒有任何方法來丢棄彈藥。第一架原型在1945年3月5日完成,并開始飛行試驗。最初的設計被證明太粗糙了。簡單的起落架使飛機在地面上難以操縱,駕駛艙的能見度很低,機翼太小,不足以産生足夠的升力,而且在起飛時沒有襟翼,這些都加重了飛機的缺點。修改設計後的Ki-115 Ko在1945年6月被匆忙地投入生産1945年6月下旬開始了Ki-115飛行員的訓練計劃。但是在許多飛行員在駕駛這種老式飛機時遇難後,這個項目突然被取消了。

三:海上神風武器

效率是正常飛機的10倍,日本神風敢死隊的實戰效能

可以在水下從潛艇發射的人導魚雷的概念是小型潛艇部隊于1942年首次提出的,但遭到了拒絕,但在1944年日益惡化的情況下,這個概念得到了更認真的考慮。1944年3月開始了一枚人用魚雷的設計工作,目的是開發一種可以由母潛艇攜帶進入戰區,然後從水下發射的武器,被稱為Kaiten 1型。。Kaiten本質上是93型3型魚雷的一種改型,擴大的前部以容納一名駕駛員和一枚1550公斤的彈頭。與早期的一些有人駕駛的魚雷相比,駕駛員坐在壓力船殼内,而不是像蛙人一樣坐在魚雷外面。第一艘Kaiten在1944年6月完成并開始試驗。與正常魚雷相比,Kaiten的主要吸引力在于航程被延長,彈頭更強大,而且制導更精确。Kaiten 1型的制造開始于1944年8月,總産量大約330艘,包括1944年的100艘orizinal Tvpe 1型和1945年的230艘改進型Mod 1型。

效率是正常飛機的10倍,日本神風敢死隊的實戰效能

武器在生産過程中進行了各種改進,以彌補在訓練和操作中發現的缺陷。最嚴重的問題是漏水造成的損害。通常情況下,母潛艇最初幾天在水面上航行,但進入美國艦艇活動區域後就會潛入水中。正是在航行的水下部分,漏水問題變得最嚴重。Kaiten 1由18-20歲的志願者操作,主要是來自海軍航空訓練組的預備役軍人和士官,最初的訓練是使駕駛員通過特殊的水密隧道穿過甲闆進入Kaiten 1的腹部艙口,再使用潛望鏡和磁羅盤來駕駛Kaiten 1在水下接近目标,

Kaiten可以在60米深的地方工作,在接近終點時為了使用潛望鏡,通常會将高度控制在5米左右。它的最大水下速度約為30節,由于其基本設計并非完全滿意,決定開始更複雜的版本,,其革命Tvpe 6動力裝置受到德國hvdrogen-peroxide魚雷發動機影響,這個方案被放棄了。重新使用一種更傳統的煤油/氧魚雷發動機。盡管預期最高速度是40節,但試驗表明它幾乎不能達到20節,該計劃被放棄之前,總共建造了5個。

效率是正常飛機的10倍,日本神風敢死隊的實戰效能

1944年春海軍技術部門計劃開發一個非常簡單的縮小版木制魚雷船,第一艘Shinvo艇在1944年5月27日完成,并經受了試驗,Shinvo型由豐田KC 6缸汽車發動機提供動力,速度23節,它主要武器是在艏部裝有270公斤高爆彈頭,這些船的生産在一些海軍造船廠、私人造船廠和一些汽車制造廠進行。不同的工廠建造的船隻之間的各有差異,初始作戰部署後作了大量的改進,第一個變化是安裝将一個簡單的火箭發射器,部分是為了分散美國海軍炮手的注意力,部分是為了在受到攻擊時給新駕駛員一點勇氣,最後在撞擊前對目标船造成一些傷害。1944年秋,在菲律賓進行了最初的戰鬥部署後,有人建議在在船頭裝一個電纜割刀,用來切割圍油欄。日本人計劃在1945年9月之前建造大約7000艘新船,在戰争結束前完成大約6200艘,

四:戰場效果

效率是正常飛機的10倍,日本神風敢死隊的實戰效能

在1944年10月至1945年1月菲律賓作戰期間,日本海軍共出動神風飛機421架,得到了239名護航戰鬥機的支援,其中102名被擊落、墜毀或失蹤。陸軍派出400架飛機執行了61次神風任務,聲稱襲擊了259艘船隻,但兩者的總和是實際結果的兩倍多。日軍誇大了其在沖繩戰役中的勝利,聲稱擊沉了44艘軍艦,包括兩艘航空母艦和八艘戰列艦,而實際上擊沉了17艘軍艦,包括一艘護衛艦和11艘驅逐艦,并破壞了279艘其他船隻。大約45%的飛機被美國海軍戰鬥空中巡邏隊擊落,在那些成功越過戰鬥機的飛機中,大約46%是被海軍防空炮火擊落的。神風飛機獲得了121次命中和53次破壞性近距離命中,其中有22%的飛機命中。神風敢死隊在菲律賓戰役中是日本空軍最具破壞性和最有效的力量。

效率是正常飛機的10倍,日本神風敢死隊的實戰效能

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最成功的神風戰役始于1945年3月26日沖繩戰役期間。日本發動了第一波大規模攻擊,出動了近729架神風飛機和護衛艦。這次任務是整個戰争中日本最大的空中行動之一。在沖繩島戰役中,近四分之一的美國軍艦被神風敢死隊擊中。約64%的攻擊由海軍實施,剩下的36%由陸軍實施。其中櫻花火箭輔助滑翔炸彈總共出動74次,擊沉一艘驅逐艦,損壞了另外兩艘驅逐艦。

在“神風敢死隊”襲擊的十個月裡,神風飛機攻擊占損壞了所有被損壞的美國軍艦的48.1%,其中被擊沉的占21.3%。這些任務花費了大約2500架飛機和3860名機組人員,474次命中盟軍軍艦,每架次的有效率為18.6%。7000多美國、澳洲和英國軍人在“敢死隊”襲擊中喪生,美國海軍對沖繩戰役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由于機械故障、天氣或無法确定目标,發動突擊的神風飛機中約有10%不得不傳回基地。到達戰區的神風飛機中大約有一半被炮彈擊中,隻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神風飛機在海軍防空炮火中幸存下來并擊中目标。

效率是正常飛機的10倍,日本神風敢死隊的實戰效能

神風快艇的戰鬥始1944年夏,第一次攻擊以災難告終,許多船隻都失蹤了,1945年1月10日黎明日軍動用了45艘船對林加延灣發動了進攻,擊沉或嚴重損壞了20-30艘美國船隻,實際美軍隻有四艘運輸船被撞毀,兩艘登陸艇沉沒,人導魚雷本來計劃對美國海軍錨地作戰,在1944年11月8日,第一次行動中三艘潛艇各帶四艘人導魚雷出擊,結果L-37潛艇在1944年11月19日被美國軍艦擊沉,1-36和L-47成功地在Ulithi環礁外釋放了他們的人導魚雷。但許多人導魚雷被發現并擊沉,隻有一艘擊中了艦隊加油船“密西西尼瓦”号,該船裝載的航空燃料導緻了一場大規模火災。母潛艇發現了海港上空巨大的煙柱,并認為有幾艘船已經被擊沉。

效率是正常飛機的10倍,日本神風敢死隊的實戰效能

第二次行動在達維從切普蘭海出發,所有的攻擊都安排在1945年1月12日,但148艘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就被擊沉了,其他潛艇發動了攻擊,并報告了大量的爆炸和煙柱,日軍評估擊沉了18艘驅逐艦,事實上沒有一條人導魚雷成功,。1945年7月,在菲律賓海域最後一次活動中,日軍以四艘艦隊潛艇和四艘運輸潛艇,147艘人導魚雷的代價擊沉了兩艘美國軍艦,可能還擊中或損壞了五六艘。剩下的被保留用于最後的作戰行動,是以在戰争結束時都沒有在戰鬥中使用。

五,結論

效率是正常飛機的10倍,日本神風敢死隊的實戰效能

戰後美國對日本空軍力量的研究得出結論:“日本最有效的空中武器是神風飛機,相比之下,海軍的神風武器對美國艦隊來說更像是一種危險的滋擾,而不是嚴重的威脅。在菲律賓戰役和沖繩島戰役之間,神風敢死隊的攻擊效率有所下降,在菲律賓,大約54%的神風敢死隊隊員接近成功,但在沖繩隻有32%能靠近美國艦隊。神風飛機的打擊比普通的炸彈打擊更有效,但效果顯著沒有魚雷打擊那麼有效。通常250公斤炸彈能擊沉像驅逐艦這樣的小型戰艦,但對付像巡洋艦或戰列艦這樣的大型戰艦則效果較差,是以神風飛機上的炸彈并不是造成破壞的主要原因,更常見的原因是飛機燃料爆炸引起的火災。

美國海軍應對神風敢死隊的新戰術是驅逐艦和驅逐艦護衛艦被用來在航母特遣部隊周圍建立警戒線,用于擴大雷達預警網絡,并建立針對神風敢死隊的第一道防線。這些巡邏船首當其沖地遭受了神風敢死隊的傷亡,因為缺乏經驗的日軍飛行員往往會攻擊他們遇到的第一艘戰艦。是以,在沖繩島戰役期間,在17艘失蹤船隻中有11艘驅逐艦,在198艘受損船隻中有109艘驅逐艦。這些警戒艦為海軍攔截來襲的神風敢死隊飛機提供了額外的時間,菲律賓戰役還導緻海軍增加艦艇上的防空武器數量,并加快了在防空炮彈中部署近距離引信,這些新戰術和新技術有效削弱了神風飛機的效力。總的來說,神風敢死隊每次出擊的效率是正常飛機攻擊的10倍,但實際交換比極差,但對日本而言,這是唯一能上戰場的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