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曾經有目标感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作者:何聖君
那些曾經有目标感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美國耶魯大學一項針對畢業生的長期調研顯示,有3%的同學在尚未畢業時就給自己拟訂了清晰的人生目标。

25年後,當耶魯大學再次進行調查回訪的結果顯示:

27%沒有目标的畢業生,生活不如意,嘴裡充滿抱怨;

60%有目标但模糊的同學,成為社會中下層,雖生活安定,但無特别成績;

10%有短期清晰目标者,成為社會中上層人士,且短期目标達成機率很高;

3%有清晰長期目标的人,幾乎都成為社會中的精英人士或商界領袖。

你希望成為以上4類人中的哪一類?

你現在是以上4類人中的哪一類?

先别急着回答,我們先往下走。

那些曾經有目标感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01你要去往哪裡?

正如以前有一句金句,叫做: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

是以哪怕你目前的狀态位于4類中的27%,但隻要你每天願意花時間去思考,不斷地去讀文章,刷抖音、快手,去看看别人的生活狀态,或許就會找到某個“我也好想這樣”的“啊哈時刻”。

有一次,我在閱讀《劉潤對話華杉》的文章裡,看到華杉老師有一個長遠目标:

他希望自己能寫出疊起來和自己身高差不多的書。

這個目标觸動了我。

彼時我才出版了2本心理學相關的書籍,那2本都不厚,我把它們疊起來,放在地上,發現連我的腳背都還沒超過。

盡管如此,我在大腦裡腦補了未來50年的畫面:

如果未來每年出版一本書,那麼到我80多歲的時候,就差不多也可以趕上自己的身高。(屆時年紀大了,背佝偻了,說不定還能少寫上幾本 ^-^)

但這是終局,天天寫書也受不了,我希望自己在一種什麼樣的狀态下來寫呢?

我在一次休息刷抖音的時候,一位旅行部落客的生活狀态瞬間令我神往:

她幾乎每幾個月都會從一個地方去往另一個地方,沿途停停走走,寫寫文章、拍拍視訊。

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财務水準支援她顯然并不賺錢的生活狀态呢?

詳細了解下來,原來人家早就通過資産配置,用被動收入實作财務獨立了。

是以,第一個關于“怎麼辦”的“關鍵結果”就标記在了“50本書”的大目标之下。

那些曾經有目标感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02 人生OKR

你可能已經看出來了,這顯然就是一個典型的OKR結構。

OKR是一個來自晶片巨頭INTEL的方法,被谷歌發揚光大。

O(Object,目标):寫50本書,著作等身;

KR1(Key Result,關鍵結果):被動收入實作财務獨立,不再需要用“時間”去“換錢”。

有了KR1,自然還會有KR2和KR3。

KR2是什麼呢?

每隔幾個月要去一個嶄新的地方,沒有一副健康的身軀,怎麼行?

于是,第二個“怎麼辦”的問題又清晰了。

KR2:健康身軀支援自己領略各地風情,避免因身體原因隻能宅在家裡。

還有嗎?

應該至少還有KR3,隻不過暫時還沒想到,是以可以先空着,等到以後有滿意的答案再往裡面填進去。

KR3:待填寫。

有了2個清晰的KR,接下來怎麼做?

答案是繼續拆解。

比如KR1根據我們之前寫過的一篇内容可以拆成兩個小目标:

1、468萬可投資金額;

2、平均年化10%收益的手藝。

KR2也可以拆解成:

1、每天運動25分鐘;

2、每天冥想5~10分鐘。

KR2已經拆到底,變成每天的可執行行動了,但KR1還可以繼續拆。

小O1:468萬可投資金額:

--小KR1:在職場上獲得工資收入的增長;

--小KR2:增加工資外收入;

--小KR3:避免非必要性消費。

小O2:平均年化10%的收益:

--小KR1:資産配置的認知與方法

--小KR2:超長期發展賽道基金低曆史百分位定投的認知與方法

--小KR3:慧眼識别基金經理并長期能“拿得住”的認知與方法

到這裡,聰明的你可能已經看出來了,這些小KR還能繼續拆解下去,并且由無數個政策組成,這也是我接下來許多時間将長期涉獵并撰寫成文章的内容。

為什麼要寫成文章呢?

第一,畢竟,費曼老先生曾經說過:教,才是最好的學;

第二,這些内容,包括本篇文章,将來可以結構化,然後寫到50本書的某些裡面。

那些曾經有目标感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03 你的人生OKR

給你清楚地剖析了我的人生OKR,你對自己的人生OKR是否清晰呢?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說:

我們總是高估了1年内可以做成的事,但又往往低估自己未來5年可以做成的事情。

如果你一時半會兒定不出人生的OKR,可以先從5年OKR入手。

你不妨花上15~20分鐘,努力想象一下,5年之後,最好版本的你,是怎樣的?

把這個畫面想清晰,清晰後用OKR的辦法去拆,直到拆成“可執行的行動”,或者拆成“需要去了解和學習的政策或方法”。

那些曾經有目标感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04 跟蹤

但OKR并不是定好一次就結束了,後續還有更多的跟蹤和疊代。

我們的大腦喜歡具體,讨厭抽象,是以當你把一個OKR僅僅從一個大目标拆解成一個小目标、小方向,而不是具體的某項行動時,你會發現你仍舊不知道該如何開始着手。

舉個例子,比如營運“逆商成長知識星球”就是我的一個小目标,但怎樣才能讓更多人感覺到這個星球的價值呢?

是以我就要在“形式”和“内容”這兩個方面做功。

形式上,必須要求自己每周一三五早上6:30釋出最新内容。

這個要求對我來說并不難,因為我每天早上5:00起床寫500字雷打不動,每2天就能寫完一篇,一周7天寫完3篇後還有富裕産能可以作為緩沖。

内容上,我所寫的東西必須要滿足星球成員的需求。

由于我所服務的目标使用者主要是24~42歲的職場人士,這些使用者也并不是期望一夜暴富的異想天開之輩;

而是以10年為機關實作慢慢變富、财務獨立,願意每天付出努力但對自己的目标尚不清晰,行動尚缺少政策、較難堅持的意圖進步人士。

因為我以前就是這樣的人,是以我對這些使用者的痛點有充分的體感和同理心,是以我的行動就可以落到以使用者能看得懂、聽得明白的語言,講授使用者能操作的政策和方法。

那些曾經有目标感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05 疊代

行動很清晰了,并且每周的工作量也都能開始滾動起來了,但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你必然會遇到卡點。

愛因斯坦曾經說:所謂愚昧,就是盼望着總是用相同的方法去盼望不同的結果。

是以在遇到卡點時,疊代方法是一個必要步驟。

怎麼疊代呢?

有兩種路徑:

第一種路徑,叫做:摸着石頭過河。

這種方式通常用來做一件從無古人,從0到1的項目。比如最近的鈉離子電池,如果想要開發出一款成本更低、儲能效率更高、充電更快、更安全的新型電池,無數次的探索、試錯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沒有前人經驗,就不得不摸着石頭過河。

第二種路徑,叫做:摸着前輩過河。

人類能發展至今,一代勝于一代的關鍵就在于我們總是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摸着前輩過河。但個人潛意識中又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戀,以至于一些人目标很明确,但恥于或不屑于去摸着前輩過河,他們“擅長”重複制造輪子。

我聽過的一個最悲慘的例子,就是一位民間科學家花費了大量的生命,經曆了難以計數的挑戰,終于,重新發明了“微積分”。當他在發表自己“學術成果”後,發現自己多年的努力做了白功,很少有人能真正體會這位老人内心的奔潰。

是以,如果不想類似的悲劇重蹈覆轍,不說“空白心态”,大量地去接觸、連接配接、閱讀涉獵自己目标方向的前輩們以及他們的作品,都是幫助我們順利“摸着前輩過河”,改善疊代原有行動的必要步驟。

--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

每次為你凝結一個知識結晶,

每次都和你一起有政策地成為更好自己。

我是行為心理的研究者和踐行者,

暢銷書《行為上瘾》、《熵增定律》作者,“逆商成長”星球星主,我是何聖君,我的文章會定期更新。

請賜點贊、轉發、評論、關注我,

希望通過本文的交流隻是我們彼此成就的開始,

因為人生所有的修煉都隻為在更高的地方遇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