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秋風擺桠幾千頃,家家場中打稻聲

作者:台海網

“秋風擺桠幾千頃,家家場中打稻聲”.

上述詩句是宋代詩人陸遊描寫稻谷豐收的喜人景象。“擺桠”,是形容稻穗迎風搖擺的樣子。如今,在廣大農村廣袤的原野上,田裡淌金.場院流銀,一片五谷豐登的喜人景象。當你笑看那沉甸甸的金黃稻谷,喜嘗那香噴噴的新炊黃粱的時候.可曾想過:這五谷糧食的來曆和身世。

秋風擺桠幾千頃,家家場中打稻聲

自古以來,人們對五谷的解釋一直有多種說法。《周禮》之注解說,“五谷,麻、黍、稷、麥、豆也”,《孟子》裡講的,“五谷”則指:稻、黍、稷、麥、菽。據考證,“五谷”是佛教徒祈禱時使用的幾種祭品,因每次祈禱的内藥不同,故選用的谷物種類和數量也不盡一緻。除“五各”之說外,尚有“六谷”“九谷”“百各”雲雲。早在後漢時期的經濟學家就曾為此争論不休。總體來講,五谷就是泛指谷子、黍子、水稻、麥類、豆菽之類的糧食作物。

粟,為五谷之首。世界上公認我們國家最早将野生“粟”改造成栽培“粟”。一般稱沒有去殼的粟為谷子或稱谷子,對去殼的粟稱之為小米。小米粒圓色黃.營養價值很高.煮飯熬粥香甜可口,釀酒制糖别有風味。還富含人體不可缺少的各種維生素。是以.唐代詩人李白才存有“雖有數鬥玉,不如一盤粟”的詩句。

秋風擺桠幾千頃,家家場中打稻聲

稷與粟是兩種不同屬的禾大學植物。稷在古代文獻中稱秫:現今在北方叫黍子或糜子。黍子去殼米質粘.稱大黃米.食用與糯米相似,可用于作油炸糕、切糕、粘豆包;糜予去殼米質不粘.主要用于作炒米、撈飯或熬粥。《呂氏春秋》中就有“飯之美者.有陽山之稷”。近代研究證明,黍子與糜子均起源于我國西北地區,至今仍是北方幹旱地區栽培比較廣泛的糧食作物。唐代詩人孟浩然詩句中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可能就是主人備用了“黃米黏飯、小雞炖蘑菇 ”招待貴客。當然 ,詩人在這裡也是高度概括,并非專指。

從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大量炭化稻谷可以推論.我國水稻之栽培曆史不少于6000年.素有“我國種稻世為先”之說。古代把韬分為籼、粳、糯三大類。早在般商時代,稻為五各之末;到到北宋。水稻總産已躍為五谷之首,全國糧食總産量之中稻占7/10,已成為當時的主要糧食,是以才有“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謠。

稻,經曆代勞動人民栽培選育,現今已有上千個色香味迥然迥異的品種。最負盛名的應該是“一畝稻菽香十裡,一家煮飯十家香”的福建“過山香”,前些年,湖南又用“元山18号”的變異類型培育出一種高産優質的香稻—— “漣香”。昔日的進貢珍品,成為大衆化的食物。“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我國著名的水稻專家,他成功培育出籼型雜交水稻新品種,産量高,品質好,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解決中國甚至世界的溫飽問題,作出了卓越貢獻。

麥類作為包括大麥和小麥,從炭化麥粒和甲骨文的記載推測.早在周朝之前.麥類栽培就已占重要地位。《詩經》裡的“贻我來牟”就是贊頌小麥(來)和大麥 (牟)豐收的意思。今日西藏高原仍稱青棵(裸大麥)為“來”.是制作糌耙和青稞酒的主要原料。近些年來.我們育種工作者用普通小麥和黑麥進行遠緣雜交.已成功地培育出八倍體的新物種——小黑壹,揭開了農作物育種的新篇章。

秋風擺桠幾千頃,家家場中打稻聲

“菽”為豆類的總稱,毛澤東《七律·到韶山》的“喜看稻菽千重浪”,就是泛指水稻和豆類農作物。我國占代把“菽”列為五各糧食作物之一。起初包括大豆、小豆、黑豆、赤豆,以後才逐漸專指大豆。我國從南到北各地至今仍有大豆的原始類型——野生大豆。由于我國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差異顯著.大豆的變異類型多種多樣.資源豐富,品質優良,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譽。

自從神農氏“教民樹藝五谷”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在東亞這塊包括寒、溫、熱三帶的廣闊土地上播種五谷,并在漫長的歲月中選擇培育了衆多的作物種類和品種,對世界農業的起源和發展,曾經作出過并正在繼續做着重大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