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檔來源:攝圖網
每經記者 王星平 趙雯琪 每經實習記者 王郁彪 王紫薇 每經編輯 李卓 王麗娜
盡管深知無法與時間對抗,站在2020年歲末,回望這極其特殊的一年,我們依然想邀請你坐上我們的時光機,看看你這一年中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如果有機會重新開機自己的2020年,你又是否願意重新開機?
值此辭舊迎新之際,每日經濟新聞特别年終策劃,盤點出了“2020未來商業十大新聞事件”(點選檢視),同時與數十位活躍在未來商業舞台上的掌門人、從業者、普通人聊了聊。對于即将過去的這一年和即将到來的新一年,他們有着最深刻的回首和最誠摯的期許。無論大風與大浪、無論失敗與偉大,亦或尋常小确幸,在宏大叙事底色的膠片上,他們終将給予我們啟發和力量,讓我們更好眺望遠方、破浪前行。
<h2>一</h2>
<h2>2020太過悲傷?好像大多數人都不願重新開機了</h2>
@多點Dmall總裁張峰
2020年過于魔幻。在疫情之下,國内一些企業陷入“内憂外患”的發展困境。就我們所在的零售行業而講,年初本是銷售旺季,連鎖商超門店客流下降、銷售下滑、口罩供不應求、新發地休市……危中有機,疫情同時也帶來了正向刺激,培養了消費者對于“生鮮到家”的消費習慣,零售企業開始加速擁抱數字化,與多點Dmall合作開通到家業務,探索電商直播等新型業務模式,并小有成效。說到願不願意重來,我覺得倒不如一起向前看。在今年抗疫極端情況的曆練下,我想零售企業心裡更有底氣,我們打的是有準備的仗。
@雙馬塑業常務副總經理楊文軍
當然不願意,疫情的突如其來對企業來說是不好的消息。作為外貿為主的企業,在國内疫情的到來和國外疫情的加劇,我們企業确實出現了慌張和迷茫。但我們也在困難當中學會發現機會。比如,我們産品在疫情期間國内的線上銷售和國内市場出現了倍數增長;國外疫情失控、工業複蘇緩慢讓出口企業發現了大量機會。這一年讓中國人民更加團結、更加奮進,我們廠在這場疫情之中也達到了曆練。之後我相信大家在面對困難和挑戰的時候,都能從容面對。
@涉外導遊小鄭
不願意重新開機。雖說今年自己的工作受到很大影響,但這一年也并非白過,利用今年的空閑剛好把自己這幾年最想做的事完成了。
@中通快遞員楊師傅
不太願意。2020年有些被疫情吓到了。疫情剛開始的時候一度擔心我會失業。前幾個月,我覺得大家當時的情緒都不太好。但随着複工複産的大範圍開啟,尤其是經曆了下半年618、雙11兩次購物節,我們每天接的訂單可以說恢複到了年前水準,我心裡就敞亮了,不再擔心失業問題。是以不願意過2020年了,中間的過程有點擔驚受怕。
@澳洲留學生妙妙子
不願意。今年整體而言我“逆勢而行”,把想做的事都做成了,比如年前當機立斷趕上了回澳的末班車,然後轉學、換城市搬家,雖然這些大事都順利地完成了,但因為疫情的原因,每一個環節都讓我焦慮很久,是以千萬不要再來一次了。
@蘇甯物流快遞員潘虎
不願意。因為今年疫情的出現,不僅是對我們生命健康造成威脅,還對我們複産複工造成影響,這種代價太大了,我不希望再過一回。
@德邦快遞快遞員李成宇
我覺得2020年就這樣就挺好了,一開始從大學生過來德邦做快遞員心理落差還挺大的,幹了一段時間之後感覺公司和行業的一些理念還是挺吸引我的。
@國美員工小張
很糾結。今年好的一方面是,雖然市場受到一定沖擊,但是今年一年成就了很多大事,有很大成就感;不想重過2020年因為,今年太累了。
@貨拉拉CMO任冠軍
我不希望2020重來一次,因為新冠疫情的出現,給人們生活方方面面帶來了很多不便。
@馳援武漢貨車司機李高峰
我不希望2020再重來,因為我不希望疫情再重演,我希望國泰民安,安居樂業。
@喜歡騎行的外賣小哥
如果可以的話,2020年我願意重來一次。2019年年底,我辭去山東老家一份穩定的公務員工作來到北京,31歲的我其實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喜歡騎行,從山東菏澤一路騎到青海,沿途的風景、人與事都讓我覺得珍貴。但日子終究沒辦法一直這樣過下去。年初疫情席卷而來,那時沒有工作和收入的我住在朋友家,的确是因為生活所迫,開始注冊成為騎手送外賣。
@卡友地帶創始人陳龍
願意重來,會多買點黃金或者比特币。
其實今年春節,我初五就回到公司,那時候疫情剛發生,為了做好疫情後的開工,回到公司提前做定一些口罩之類的防疫物品。我和公司幾位夥伴有過讨論。做過幾個預測。第一、是疫情不會快速結束,我們認同未來要适應疫情長期存在的社會環境。第二、全球的經濟形式可能會發生大的變化。第三、黃金會上漲。
不過認真地說,公司的發展政策倒是沒有超出預期。我們從事物網際網路+物流行業;在尚未複工的時候,随着疫情的逐漸發展實際上很多情況都是可以預見的。整體經濟形式發生變化後,相應的物流行業的機制也産生了變化,我們也提前做好了這種應對。說一個因小見大的點:我們公司今年做了一次全員漲薪。
@華海順達糧油調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錢清華
不願意。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2020年的開端,我們所憧憬的美好并沒有如期而至,我們看到意外、看到疾病、看到生命的脆弱……但在疫情面前,我們也見證了祖國的強盛、民族的偉大以及黨和政府的勇敢擔當。2020年,“鼠”實不易,我們堅定信心向前走,在希望中歡呼,在困難中堅持,2021年,祝願我們的祖國和人民“牛”轉乾坤!
<h2>二</h2>
<h2>不管經曆着什麼,我們總是在努力的活着</h2>
2020年慌亂迷茫倒是沒有。我們今年挑戰變多了,今年多點一直在承接零售商一波又一波的“硬”需求,多點“供彈藥”,大家一起“攻山頭”。
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2月6日武漢智能硬體團隊突然接到中百倉儲的需求,要将多點Dmall自助購安裝在火神山醫院提供“無接觸收銀”服務,我們兩位員工沒有對疫區有一絲猶豫,接到指令直接奔波60公裡趕往方艙醫院,4個小時完成安裝、調試,實作了自助購首次在無人店運作。多點系統也處于應激狀态,1月30日到2月29日31天時間,多點零售聯合雲Dmall OS 585個子系統疊代上線3156次。
其實從年三十抗疫這場硬仗開打之後,我們公司高層全部停休,24小時線上,一天最基礎要開早會、晚會和技術讨論會三場會議,這種工作狀态一直持續到2020年Q3結束。這是多點Dmall成立以來系統承壓最高、最久的一段時間,現在回憶起來曆曆在目。
疫情期間,我們所有從業人員從上到下都隻準進廠不準出廠,大家都住在廠裡。我每天早上6:30準時到播音室,為廣大員工宣導防疫要求,當大家每次聽到廣播聲時,就代表要起床洗漱,開始準備新的一天工作了。這種場景在我們廠裡持續了半個月。當時說實話,對疫情還是很擔心很忐忑。而且在我們準備複工複産時,員工及時到位有很大困難,當地政府和企業适時協調,通過包車、人員備案等各種形式,來滿足企業快速複工複産;通過努力我們企業第一批複工,2月17号複工,3月1日員工達到了90%,生産處于正常。随着政府的保障和疫情的逐漸穩定,大家對開始充滿希望和熱情。今年我們雙馬2020年的銷售額同2019年相比增長25%左右。是以,也感謝2020。
對于我來說,雖然是無奈之舉,但總算是實作了我這幾年最大的心願。今年因為疫情,大家出境旅遊都暫停了,這對于我們這種主要帶出境遊旅行團的導遊來說,其實是相當于徹底失業了。以前兩個月當中至少有一個半月都在出差帶團,沒什麼休息時間,今年幾乎是沒什麼活兒的。是以為了維持生活,我不得不做點兼職賺錢。好在平常比較喜歡并且擅長跑步,是以今年一直都在兼職當跑步教練。一周大概帶4-5節課,其實是有點超負荷在跑步的,但沒辦法,是以半年下來,我整個人都瘦了十多斤。不過也正是因為今年有時間跑,我總算是完成了以pacer的身份跑上馬的心願,這還是讓我感到很開心的。
記憶最深的就是今年雙11期間快遞爆倉,相比往年大家還抱怨一下這種“甜蜜的負擔”,今年基本沒有聽到有誰抱怨,大家都在集中精力幹活,我們幾個朋友在忙完雙11的件兒之後還喝了點小酒。大夥在一起工作一起喝酒,就覺得之前工作過後可以休閑一下的那種“小日子”感覺又回來了。
還是回澳這件事吧,當時疫情剛爆發,為了上學跟随大部隊一起“第三國回澳”。選這條路也是迫不得已,而且風險性很大,首先去第三國需要完成隔離期,而且第三國回澳的政策随時可能有變化,你根本不知道明天會迎來什麼。是以在第三國隔離的時候我整個人焦慮的不行。前幾天基本都在失眠。後來總算有驚無險。但剛回到澳洲,學校就宣布了全面停課開始網上教學,然後開始在家每天上網課,熬夜溫書。考完試打算放松一下跟朋友小聚,但結果我所在的城市又lockdown了9個月。總之今年極其悲慘。
墨爾本疫情剛起來的時候,我不知道是自己緊張過度還是那幾天學習任務比較重,總之有天淩晨看完書準備睡覺突然感覺吞咽困難胸悶。當時是真的吓死了。然後我在就醫和挺過去之間糾結了很久,因為叫急救車大概是2000刀起,學生真的傷不起;不去又怕死,萬一是新冠我可能就沒有未來了。最後覺得還是命重要,打了急救去了醫院。
對于我們快遞員來說,2020年印象最深的肯定是疫情期間的配送工作。當時疫情嚴重時,口罩還是緊缺,可以說是重金難買。我們當時也很擔心自己的口罩不夠用,沒想到最後在那種極度緊缺的情況下,公司還是給我們配發了口罩和消毒液。送貨的時候,也有客戶主動給我們口罩,囑咐我們要注意安全,這些其實讓我内心很溫暖的。
1月23日,由于疫情形勢嚴峻,武漢正式對外宣布封城,随即大量醫療救援、生活物資告急的消息傳出,我手上沒有什麼資源,就是有些車輛,雖然中途也有坎坷,還是準時将救援物資運輸到武漢雷神山醫院附近的交接點,也算是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印象深刻的時候,還是在疫情嚴重期間。武漢封城。你會發現,果然一切不一樣了。全國開始戒嚴,進出小區需要登記,隐約有一種災難片中的末世氣息,但是這其中又包含着有序、和堅定的資訊,并沒有絕望這種情緒。
因為我們是公司的特性,是以我們成為了防疫重點機關,我們成立了重點工作小組,負責一部分當時對于防疫物資的運輸排程工作。每天都會安排我們的使用者(也就是卡車司機),往武漢運輸物資。
其中有一次,是往建設中的火神山醫院運輸醫用冰箱。晚上接到這個任務,緊急工作安好了好車輛。當時我有一種強烈的欲望想跟着一起去。不知道為什麼,就是非常強烈的欲望。于是與當時負責開車的黑哥打了一通電話,定好了出發時間。但事後來夥伴朋友們紛紛阻攔,當然,主要是我也沒有堅持,就沒跟過去。但是不妨礙這成為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現在回想,可能我不想給很多使用者産生,我們隻是坐鎮背景,隻讓他們沖鋒陷陣的感覺吧!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