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渭南市考核辦副主任吳磊、市考核辦考評科科長朱曉輝、市商務局四級調研員靳力強、市統計局四級主任科員楊卓娟、市發改委投資科幹部同強、市工信局二級主任科員嚴曉靜,在臨渭區區委書記劉寶琳、區委副書記、區長李曙升、區委副書記馬占彬、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副書記、副區長王志鵬、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段淑梅等上司的陪同下,前來調研南塬北坡綜合治理項目。

中心城區南源北坡生态治理修複項目一期位于建立解放南路兩側塬面,占地面積1200畝。該項目秉承“三轉變兩增加,三措施兩形成”的設計理念,通過“削陡坡、留緩坡,建旱溪、攔洪水,喬灌藤草結合恢複植被”等主要措施,以“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改善生态環境,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保護黃河流域生态環境的講話精神,打造主城區南部生态屏障,形成渭南規模大、功能全的郊野公園。
前期存在生态問題
一、植被覆寫度低,造林難度大。
南塬北坡生态治理修複工程改造前塬面植被狀況為農田、經濟林地和荒地,經濟林下部黃土裸露,荒地植被覆寫度為45%。林業局多年堅持造林,但因塬面部分土地為耕地,造林多選擇塬塄,栽植面積小,坡面栽植難度大等問題,整個塬面植被覆寫度低。
二、植物群落簡單,林分品質差。
改造前塬面造林植物品種基本為側柏,生長速度慢、繁殖擴散能力不強,植物群落結構簡單,造林手法單一,林分品質差。
三、塬面無法蓄水,水土流失嚴重。
渭河以南的黃土台塬主要為渭河河流及其支流發育形成。整個黃土台塬塬面上高下低,向河谷傾斜,塬面土壤容水、滲水能力有限,不能下滲的雨水則從表面排走,降雨量較大時連土壤一同沖刷帶走,水土流失嚴重。
工程建設總體規劃
一、建設理念
遠看城,近看景,林下能小憩;
削陡坡,留緩坡,建旱溪,攔洪水,保護水土不流失。
南塬北坡位于主城區南側,主要為渭河及其支流發育形成的台塬,土地基本靠雨水進行灌溉。本次生态修複以“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為指導思想,秉承渭南“4432”綠化模式,按照渭南市臨渭區“一心、兩帶、三河、四層”的布局,采用海綿城市理念,全面考慮土地整理、雨水收集、植物群落結構、景觀效果、村落及區域文化等,大力推進城郊防護、水土保持、區域文化修複,開展整體、系統、綜合的生态治理,打造“森林城市、園林城市、宜居宜遊城市”,建構縱橫交錯的生态網絡,營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打造宜居宜遊新渭南。
生态旱溪總布局
二、建設原則
創新理念
在黃土台塬地區應用海綿城市理念,打破海綿城市隻是針對南方多水城市的論斷,按照“截、引、滞、留、蓄、淨、用、排”的八字方針,充分、全面利用塬面雨水并補給地下水,創新黃土台塬地區生态修複理論。
系統修複
設計從雨水截留利用、深根植物和淺根植物交替栽植固土、坡面生态防護、增加地被減少土壤沖刷等層面入手,進行底下水、土壤、植物群落的系統修複。
統籌布局
根據地勢高差統籌布局各蓄水塘,并按地勢走向将其串聯,在恢複生态的基礎上,建設景觀林和觀景台,達到生态和社會效益。
因地制宜
在充分了解地形的基礎上,利用現有的低窪地和溝壑蓄水,易溝則溝、易塘則塘、易島則島,打造自然景觀林區。
生态措施
植被固土:
喬木+灌木 +地被:改變雨水落地方式,減少雨水沖擊力及形成徑流。
藤本護坡:黃馨、鷹爪豆、六道木等應用生态袋、魚鱗坑等進行坡面生态防護,減少徑流沖刷,固土防滑坡。
林中落葉不清理:減少雨水擊打地表,減少形成徑流沖刷。
深根淺跟植物結合:植物根系深淺交錯,對地面和深層土壤進行固持,防止土壤沖刷和滑坡。
削陡坡、留緩坡:
坡地因其地勢,容易形成地表徑流,進而沖刷土壤造成水土流失。南塬北坡生态修複對坡度較陡(大于25°)的區域進行整理,削去較陡易坍塌、滑坡的塬塄、土台,形成緩坡,減少地表徑流沖刷導緻的水土流失。緩坡自然,結合旱溪,高低起伏,聚水、蓄水、理水,将雨水串珠留于其内,形成水泡、雨水花園等,補給地下水。
生态治理修複對比圖
修複前
修複後
-----------------------------------------------------------
修複後(冬夏)
修複後(旱溪)
用閃亮的星空和美麗的彩虹、鮮花、樹木勾勒出一幅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的美麗圖案,展現了新時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的曆史畫卷,展現了人們美好生活的現狀。
目前南塬北坡生态治理修複項目——郊野公園已經大緻建成,花海、竹林、銀杏大道等美景随處可見。廣大市民朋友們可在閑暇的周末,攜三五好友,驅車前往觀賞,感受一個熱情美麗的夏天。
來源:元澤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