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一種頂級的處世智慧,叫“慫了”慫了,是一種豁達,亦是一份寬容慫了,既是不為難别人,也是不為難自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壹号情感說

作者:壹号情感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與其争論不休,不如選擇“慫了”。

這裡的“慫了”并不是認慫,而是一種不讓别人難堪的選擇,也是内心豁達的一種表現。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不給面子是最大的無禮,中國人最講究的就是面子,傷什麼,别傷面子。”

所謂的面子,其實就是給别人一份台階,就算得理了也别不饒人,而恰如其分的選擇“慫了”,恰恰是一種兩全其美的選擇。

為人處世,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與其給被人帶來傷害,倒不如用自嘲的方式“認慫”。

人生一路,給别人面子是一種修行,“慫了”是一種頂級的處世智慧。

有一種頂級的處世智慧,叫“慫了”慫了,是一種豁達,亦是一份寬容慫了,既是不為難别人,也是不為難自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壹号情感說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慫了,是一種豁達,亦是一份寬容</h1>

賭王何鴻燊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有次他回家,正巧碰到一個男傭翻他的抽屜,抽屜裡有一把手槍,男傭順勢拿了起來。危急時刻,何鴻燊說道:“那把槍太漂亮了,哪個男人都想摸一摸它。”

随後,兩個人便聊起了搶的故事,既給對方留了台階,也化解了自身的危機。

從表面上看,何鴻燊的選擇就是“認慫”了,可實際上卻無形中表達了一種豁達的态度,以及自身的一份寬容。

如果說他選擇了大吵,不僅把自己推向了危險的境遇,還會影響對方的一生,甚至會面臨死亡。

由此可見,恰如其分的“慫了”并不是恐懼,而是既能保全自己,也能成全别人。

有一種頂級的處世智慧,叫“慫了”慫了,是一種豁達,亦是一份寬容慫了,既是不為難别人,也是不為難自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壹号情感說

與其斤斤計較,不如保持豁達和寬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慫了,既是不為難别人,也是不為難自己</h1>

《論語八佾篇》中寫道:“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通俗點來講就是,做過的事情就别再提了,做了的事情就别再勸谏了,過去的事情就别再追究了。

其實,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要讓别人感受到你在做人情,而适當地“慫了”恰恰就是最好的選擇,是一種頂級的處世智慧。

這樣做,既沒有為難别人,也給自己留足了退路。

蘇芩 曾在《20歲跟對人,30歲做對事》中寫道:

有時候,做人做事,即便理直,也不要氣壯。既然已經吃了虧,那就索性讓這虧吃得更有價值。給别人的腳下墊一級台階,你會看到世界對你雙倍的贊賞!

俗話說“吃虧是福”,表面上看你是選擇了“慫”,實際上提升了自身的層次與修養。

有一種頂級的處世智慧,叫“慫了”慫了,是一種豁達,亦是一份寬容慫了,既是不為難别人,也是不為難自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壹号情感說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一念成佛,一念成魔</h1>

一個人做出任何抉擇,往往都在一念之間,有可能“一念成佛”,也有可能“一念成魔”。

其實,成佛與成魔是沒有好壞之分的,而“慫”也是沒有赢與輸之分的,隻不過是個人的一種選擇。

成佛看似是赢了,但外界也會認為你輸了;成魔看似是輸了,但外界卻覺得你赢了。

很多時候,人往往會随着歲月的流逝而發生改變,就像我們年輕時不通人情世故,還能說自己是涉世未深,可到了一定年紀,仍舊渴望“成魔”,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總的來講,成佛也好,成魔也罷,都不過是個人的一念之差,是沒有好壞的;而認慫也好,強勢也罷,也是一個人的一念之差,是沒有赢輸的。

随着閱曆的增加,以及心智上的成熟,當你逐漸地看清楚人生百态,也許就懂得了“認慫”并不是一種輸,而是一種赢。

無論你身處哪個階段,都不要去過分的糾結,有些感悟需要時間去了解,強求隻會讓自己“走火入魔”。

有一種頂級的處世智慧,叫“慫了”慫了,是一種豁達,亦是一份寬容慫了,既是不為難别人,也是不為難自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壹号情感說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9">壹号情感說</h1>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怎麼解釋“慫”這個詞?

其中有一個高贊的回答:當一件事你不想撕破臉或破壞原本的平衡時,情商高的人擅長幽默地說自己“慫了”。

實際上,慫了并不是一種退縮,有時候反倒是為人處世的一個訣竅,讓你在人生的過程中,掌握最頂級的處世智慧。

人生短暫,何必糾結一些影響自己的事情呢!有些時候,“慫了”恰恰是一個人獨善其身的選擇。

點個贊吧,與友人共勉。

作者:壹号情感,優質情感咨詢師,自由撰稿人,多平台簽約作者。遇到任何情感問題,都可以私信我,幫助你擺脫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