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佑鮑比》:出櫃之前可以跟父母一起看的電影

作者:逆光文藝

如果一個同志既要跟父母出櫃,又不想讓他們心情太激動,是需要鋪墊的,這時候一起看部同志片是很好的選擇。

像《春光乍洩》、《阿黛爾的生活》一樣尺度過大的跟朋友看看算了,不宜合家歡;像《斷背山》、《男孩别哭》這種慎選,主人公的悲慘境遇完全符合父母對你未來生活的擔憂;最好像《喜宴》、《面子》這類家庭倫理片,有觀點有笑點,适合旁敲側擊,在輕松麻痹的氣氛下讓父母了解同志的生活,向他們暴露你真實的想法,傳遞可以活得精彩的信心。

《天佑鮑比》:出櫃之前可以跟父母一起看的電影

倘若他們看完立刻想改造你,不妨再播放《天佑鮑比》。這部電影2009年于美國上映,講述了一個母親不能接受兒子是同志,導緻兒子自殺,之後她悲痛欲絕,投身同志公益平權運動的故事。

《天佑鮑比》:出櫃之前可以跟父母一起看的電影

片中心理醫生說,同志都有個強橫的母親和冷漠的父親。然而,鮑比的父母恩愛,哥哥妹妹相處友好,奶奶還是個段子手,家庭生活其樂融融得正如宣傳畫報,除了母親是虔誠的教徒。

《天佑鮑比》:出櫃之前可以跟父母一起看的電影

得知鮑比是同志後,母親大為震驚,她深信《聖經》裡同志會下地獄的訓誡,這樣一家人來世就不能再相聚了,于是舉全家之力矯正鮑比。

她拉着丈夫和兒子參加60元/小時的心理咨詢,給他介紹對象,每天一有空就灌輸同志有罪的想法,在房間角落裡,貼滿了勸誡的小紙條,母親開始念叨他穿得gay裡gay氣的,讓她擡不起頭來。

《天佑鮑比》:出櫃之前可以跟父母一起看的電影

更讓鮑比難以忍受的是,母親看他時那種“你有罪”的眼神。他決定不考大學了,到波特蘭表姐家住了一段時間,結識了大衛。

《天佑鮑比》:出櫃之前可以跟父母一起看的電影

在開明自由的氛圍影響下,鮑比回家跟母親攤牌,結果又是一頓争吵。孤立無援的鮑比遊蕩在大街上,從高架橋上跳了下來,結束了年輕的生命。臨死前,他腦海中閃過無數幀難忘的畫面,最後定格在母親那句:“我不要同志兒子!”

《天佑鮑比》:出櫃之前可以跟父母一起看的電影
《天佑鮑比》:出櫃之前可以跟父母一起看的電影

俗話說,好男孩上天堂,壞男孩走四方。鮑比是個好孩子,他害羞善良,嘗試過交女朋友,卻抗拒跟她們進行肢體接觸,當他開車經過同志夜店的時候,終于明白自己内心在渴望什麼。

可鮑比沒能走遠,在最喜歡自苦的年紀,所有的躁動、憤怒、困惑和自我懷疑,都變成無解的壓力,一步步将他逼到牆角,讓他窒息,他的羽翼沒有豐滿到可以抵擋母親及其背後支撐了幾千年的宗教(正确)思想,隻有表姐和大衛支援他,而這點力量不足以幫助他走出困境。

《天佑鮑比》:出櫃之前可以跟父母一起看的電影
《天佑鮑比》:出櫃之前可以跟父母一起看的電影

《天佑鮑比》中,母親以為,她在竭盡全力地為兒子好,其實,她是藏有私心的。她首先将鮑比看作家庭一員,而不是獨立個體。在當媽的心中,一家人齊齊整整,體體面面的美好想象根深蒂固,看到鮑比仿佛草坪上的旁枝别葉,她本能地想要修剪完美。她用《聖經》來解釋生活,并非世界本該如此,這不過是她抱守的教條。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說:“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裡總要加倍的”。鮑比在世時,母親滿心焦慮和痛苦,鮑比離開後,母親的世界裡依舊滿是他的影子。她自問,我錯了嗎?她去聽他曾經聽過的同志講座,參加同志媽媽聚會,閱讀相關書籍,在一切和鮑比沾邊的事物上尋找哪怕一絲慰藉,不然她會瘋。

《天佑鮑比》:出櫃之前可以跟父母一起看的電影

孔子說,“困而學之”,人的改變看似一瞬,實際上是累積了衆多迷惑後的頓悟。

母親問神父:《聖經》上說同志是有罪的,你同意嗎?神父:書上也說,通奸者和不服從父母的小孩該被治死。《聖經》是由凡人寫的,那些诠釋反映的是,那個時代的思維和觀念。母親:那你對來這裡的人怎麼說同性之愛,認為上帝會贊許他們的行為?神父:我告訴他們我的信念,那就是上帝會愛他們的本性。

電影前半段講鮑比,後半段講母親,起初母親覺得鮑比需要上帝救贖,最後她發現自己被救贖了。她想通了前因後果,深夜來教堂痛哭道:“我知道,上帝為什麼沒有治好巴比,因為巴比沒有病,我錯了,我殺了我兒子”。

《天佑鮑比》:出櫃之前可以跟父母一起看的電影

影片的高潮是在胡桃溪市政大會上,設定“同志日”被提上議程,激起了保守群眾的抗議,這時候鮑比母親站了出來,面對直播的鏡頭,說出了自己的心路曆程。

《天佑鮑比》:出櫃之前可以跟父母一起看的電影
《天佑鮑比》:出櫃之前可以跟父母一起看的電影

《天佑鮑比》改編自真實事件,原型人物瑪麗·格裡菲斯在痛失愛子之後熱心參與到人權公益事業中,解決同志青少年情感問題,1995年被美國國會授予“榮譽國民勳章”,也算是功德圓滿了。

《天佑鮑比》:出櫃之前可以跟父母一起看的電影

這部電影的時代背景設定在1982年左右,距離“石牆事件”過去剛13年,距今近40年,但此類家庭悲劇直到現在也稀松平常,從網絡上的一片了解包容,到現實生活中的寬容接納,有好長的路要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