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許多女性都鐘愛裙裝,走在大街上随處可見穿着長裙短裙的女孩。
在中國,裙子的曆史可謂相當悠久,不過古代的裙子與現代的裙子有極大的差别。傳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為穿裙之始。東周時期,深衣居多,可看做連衣裙的雛形。兩漢以來,穿裙漸多。東漢末年劉熙撰寫的《釋名·釋衣服》上說:“裙”,“群”也,聯接群幅也。
可以說,在古代女性穿裙子并不單單是為了滿足愛美之心,更是為了更符合禮節,以裙子來彰顯身段和妩媚,隻是裙子的“第二作用”罷了。自周禮的概念誕生以來,古人便對女性的着裝及言行舉止提出了近乎嚴苛的要求。

李漁《閑情偶寄》有雲:“婦人之異于男子,全在下體。男子生而願為之有室,其是以為室者,隻有幾希之間,掩藏秘器,愛護家珍,全在羅裙幾幅。”
在古人眼中,女人的下體充滿神秘感,不可輕易示人。現代姑娘喜歡穿超短裙,将大腿露在外面,殊不知在古代即便是女子的腳也屬私密部位,但凡對外人露出便會被視作輕薄無禮。
且看《水浒傳》裡西門慶是如何一步步試探潘金蓮底線的?
他與潘金蓮的第一步身體接觸,便是通過觸碰腳來完成的。在潘金蓮未發怒的情況下,西門慶才敢有下一步動作。從這裡就足以看出,女性下肢在古代有多隐秘。
若是小女娃倒也罷了,隻要是結婚成家的婦女,不論是老婦還是少婦,就必須要按照要求規規矩矩地穿着裙子,即便平日裡在家做女工也要如此。倘若,有客人造訪,女主人沒有穿裙子,既是對客人的不尊重,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這種事若是傳揚出去,必定遭到街坊鄰裡的嘲笑和白眼。
如果不出門,古代婦女通常會穿着黑色的裙子。畢竟,黑色能夠掩蓋污漬,對于從事家務勞動的女性而言,能夠讓其保有體面。至于樣式,以褶裥裙居多。不過,即便是褶裥裙,裙幅的數量也非常有講究。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說的就是早期的裙幅主要以六幅為主。随着時間的推移,八裙幅逐漸取代了六裙幅,裙腰也出現了較多的細褶。
到了明朝時期,愛美的婦女開始追求更漂亮的裙子,這一時期的裙幅主要以十幅為主。而裙腰的細褶也越來越多,甚至,每一層細褶都有不同的顔色。微風吹來,這些褶皺就像是水波或者月光一樣,是以這種裙子又被叫做“月華裙”。“月華裙”的色彩五花八門,就像月光一樣能夠撩撥人的心弦。這種裙子,一度成為明朝婦女穿着的主流,深得各階層婦女喜愛。
到了清末,婦女對裙子的講究越來越多。當時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婦女不得無故穿着紅裙。包天笑在他的《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中便提到:
“紅裙子要夫婦雙全才可以穿。若是一個孀婦,不許穿紅裙,而且永遠不許穿紅裙的。如果應穿禮服的時候,青年少婦可以改穿别種顔色的裙子,淺碧淡青,各随所好,但總覺得不快于心;老年人已是兒孫繞膝了,可以改穿黃色的裙,而且直到死,終不能穿紅裙;還有夫婦之間,惟正室可以穿紅裙,姨太太不許穿紅裙,即使是她的兒子已是科甲發達做了大官,不許穿就是不許穿。”
當時,就女子不應該穿着紅裙的問題,各界還出現了許多非議聲。直到後來,很多追求思想進步的先進人士倡議女性解放,這時女性的服裝風格才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民國時期的裙裝,實際上正是中國女裝“西化”的開端。随着清末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湧入中國,中國婦女的審美觀亦深受其影響。再加上婦女解放運動的逐漸開展,民國婦女的服裝不再局限于“上衣下裙”,服裝上的裝飾也變得簡單明快。
襖裙,可以說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一次重大改革。喜歡看民國劇的朋友一定對這種裙子不陌生,即便這種服裝已經退出曆史舞台,但它對後世中國女裝的影響真可謂餘韻流長。在襖裙上,我們能夠看到較為明顯的滿族旗袍特點。不過,襖裙與旗袍不同,它的上裝和下裝是分開的。雖然領口、袖口仍保留着一些滿清時期的餘味,但其中亦有強烈的西洋風格,可以說真正做到了中西結合。
當然,解放過後,婦女得到徹底的解放。時至今日,我們能從大街上看到美女們穿着各式各樣的裙裝,女性的服裝再也不會受時代所限,可供婦女挑選的時裝更是琳琅滿目。
參考資料:
【《釋名·釋衣服》、《閑情偶寄》、《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