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一詞,來源于楚漢相交之時,劉邦率先入主鹹陽,但是實力更強的項羽接踵而至,劉邦因為自身實力原因,不得已躬身相迎,雙方乃至天下諸侯在關中進行了一次大型角力。項羽為了試探劉邦,是以在鴻門設宴,邀請了劉邦,項羽背後的勢力覺得劉邦很有威脅,是以想于宴席間誅殺劉邦,然後就有了類似項莊舞劍,再之後又有了項伯徇私的著名橋段,最終劉邦得以虎口脫險,總之曆史上的鴻門宴是沒有成功達到刺殺目的的一次宴席。

鴻門宴
曆史上類似這樣的宴席有着不少,同樣,北周五位宇文氏王爺也曾經想要設宴誅殺權臣楊堅,但是楊堅憑借出色的演技,最終得以逃離險地,随後就果斷反手處理了宇文氏群雄。而楊堅和劉邦同樣是逃離鴻門宴之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劉邦開創了數百年大漢基業,而楊堅則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大隋帝國。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是天命之子,能像劉邦和楊堅這般深陷險地卻最終全身而退。鴻門宴作為政治鬥争裡的一種圖窮匕見的正常手段,自然成功的次數不在少數,接下來我們就聊聊曆史上幾次比較著名的成功“鴻門宴”。
晉末各方勢力
1、石勒宴請王彌
石勒殺王彌,乃是十六國初期極具影響力的一次政治事件,更是石勒之後立足河北,開創後趙基業的重要基礎。王彌其人甚是離譜,本是西晉世家之後,但是卻好遊俠,性格反叛,正好趕上西晉末年的戰亂,于是便投身叛賊。之後混迹得愈發勢大,縱橫數州之地,一度擁軍十餘萬,曾緊逼洛陽,被王衍擊敗後,轉投正在崛起的匈奴劉淵勢力。
劉淵與王彌乃舊識,是以頗為重用王彌,在王彌的輔佐下,稱帝建國,後多次随劉聰南下進攻洛陽,一路橫掃河北。劉淵死後,劉聰手下主要有四方勢力,其一就是劉聰手下精銳,由劉乂和呼延晏等人統領;其二乃是宗室劉曜,主要就是滅晉;其三是最能打的石勒,從河北打到江淮,最後發祥于并州和冀州;其四就是王彌,以青州和徐州為根據地,有割據一方的實力。
石勒張賓
公元311年,随着幾大主力聯合攻破了洛陽,天下形勢大變,劉聰能完全掌握的軍隊乃是自己的親兵和劉曜的軍隊,此時重心自然放在進攻關中,滅亡西晉在長安的小朝廷之上,完全無暇東顧。是以,整個河北山東等地,都是一片政治空白,誰能占據這塊地方,便能成為日後中原霸主。而劉聰對于東邊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是以隻能以王彌和石勒二人互相制衡,維持微妙的平衡。
而石勒野心自然不隻是做一個漢趙的臣子,是以便想誅殺王彌,然後獨霸東方,很顯然,有這個想法的不止石勒一人,王彌也是。直到公元311年,王彌與乞活軍劉瑞相持,一時間難以取勝,于是王彌向石勒求援,石勒一看機會來了,在張賓的建議下,立馬出兵,幫助王彌擊敗了劉端并殺之。
随後,當年十月,石勒大擺宴席,邀請王彌赴會,慶祝勝利。王彌沒有多想,也抹不開面,隻好放下戒心,前往赴宴。結果,自然是石勒伏兵于暗處,在王彌和其衛士喝得盡興之時,出手盡數斬殺,最後石勒兼并了王彌的部衆,成為了漢趙東方唯一的大哥,石勒自此之後,漸漸與漢趙政權保持距離,并最終建立後趙,且滅掉了劉曜的前趙,統一了北中國。
耶律阿保機誅殺七部首領
2、耶律阿保機宴誅七部首領
契丹走向強大的标志,乃是擺脫原始的部落聯盟的束縛,走向君主集權制度,而這也是契丹初代雄主耶律阿保機的最重要功績。耶律阿保機的崛起之路,也很是曲折,其作為契丹八部中勢力最大的一部,且骁勇善戰,是以被選為契丹大汗。契丹大汗原規矩是三年一個任期,而連任三屆的阿保機對契丹進行了大量的漢化,是以就想要仿造中原,施行大汗世襲制度。
而此舉引發了契丹全面的内亂,首先發難的是阿保機的兄弟們,他們相繼起兵攻伐阿保機,耶律阿保機和其妻子述律平率領親軍“皮室”和“屬珊”兩支精銳騎兵很快便掃平了叛亂,自此阿保機得以确立在自己部落裡的絕對地位。但是其餘七大部落的不臣之心卻與日俱增。
終于,趁阿保機征伐黃頭室韋部凱旋而歸的路上不備,果斷出手挾持了阿保機,阿保機被迫妥協,于915年讓出可汗之位,将疊剌本部向東南遷徙到灤河一帶。再之後,阿保機開始蟄伏和暗中發展,然後發展經濟,開發鹽鐵貿易,修築城池,位于現今赤峰附近著名的契丹王城大約就是在此時開建。由于阿保機全面掌握了草原的鹽鐵貿易,很快便拿住了契丹的命脈,其餘七部不得已都讨好阿保機。
然後,耶律阿保機和述律平設下計謀,邀請七大部落首領入疊剌部商議鹽鐵相關事宜,随後趁七位部落首領大塊吃肉大口喝酒之際,密令埋伏于帳外的刀斧手将七位首領及其親信盡數斬殺,自此之後耶律阿保機全面控制了契丹各部。在其不斷漢化改革之下,契丹從松散的部落聯盟進化成為了中央集權世襲制度的封建帝國。
李密賜弓
誅殺翟讓
3、李密宴殺翟讓
李密,隋末群雄之一,家族祖上顯赫,自幼好讀書,曾牛角挂書,被隋朝大員,隋炀帝心腹之一的楊素看上,自此平步青雲。之後,才華顯露,追随楊玄感造反,為其獻上三策,但是庸碌的楊玄感卻選擇了下策,最終被回師的隋炀帝大敗。李密被抓捕,命懸一線,好在其利用押送人員不備逃出生天,輾轉多地無處容身,隻得投奔農民起義軍翟讓。
而翟讓其人,武功高強,為人義氣,類似《水浒傳》中梁山前期領袖晁蓋與元末群雄之一的徐壽輝。早年為東郡法曹,後來犯法亡命至瓦崗,趁楊玄感造反,天下大亂之時,也在瓦崗寨揭竿而起,翟讓憑借豪爽義氣的性格,迅速聚攏了上萬人的勢力。但是由于手下之人皆無運籌帷幄之才,是以,也屬于草寇之流。
直到李密的到來,當然,剛來之時也差點被翟讓所殺,幸好得到了王伯當的救助。在李密的建議和親自策劃下,瓦崗軍迅速崛起,在荥陽大勝隋軍,自此一戰而天下聞名。再之後,李密親自帶領大軍,攻取了洛陽周邊的興洛倉,随後又相繼攻破回洛倉和黎陽倉,自此手中有糧,天下流民蜂擁而至,瓦崗頃刻間便有了數十萬大軍的部隊。
但是家大業大也容易滋生内亂,翟讓作為一個聚義類型的大哥,很明顯沒有政治遠見,更沒有統領群雄的能力,瓦崗絕大部分勢力都掌握在李密手中,在幾番思慮之下,翟讓決定禅位給了李密,之後,瓦崗更是在李密的帶領下如日中天,幾乎就要拿下洛陽。當時,李密建魏,封翟讓為司徒。
但是,翟讓本人雖然大度豁達,且信任李密,但是其身邊的人就不甘心了,特别是其哥哥翟弘,時時刻刻想要奪回李密的權力。後來翟讓在身邊衆人的耳畔風之下,确實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再加上其本身也有一定的威望,但是這一切都被李密安插在翟讓身邊的暗探回報給了李密,一場瓦崗内部的政治角力随即展開。
617年11月11日,李密設下鴻門宴,邀請翟讓方面的勢力前往赴宴,翟讓害怕李密暗害,帶了單雄信等猛将随身護衛。随後,宴席上李密假意送弓,翟讓起身試弓,被李密親信蔡建德刺殺,随後翟讓親信翟弘、翟摩侯、王儒信皆被誅殺。
自此之後,李密全面掌控了瓦崗寨,但是也命不好,一年之後,趕上了宇文化及率領天下最精銳的隋朝禁衛軍北上,在連番與宇文化及和王世充血戰之後,精銳損失慘重,曾經天下最強起義軍慢慢走向沒落。
諸葛恪兵敗新城
4、孫峻設宴殺諸葛恪
項羽曾設下的鴻門宴,萬萬沒想到卻是在三國時期被東吳發揚光大,東吳中後期誅殺權臣,基本都是依靠鴻門宴進行的。話說孫權末年,特别喜歡天才選手諸葛恪,是以提拔年紀輕輕的諸葛恪為大将軍,接替陸遜領兵。在孫權去世之時,諸葛恪更是榮登顧命大臣之首。
諸葛恪其人,很有才華,同時也沒有啥壞心思,就是過于霸氣外露,不知道隐忍,簡單說,就是智商高,情商不足,且政治靈敏度不夠。其在孫權去世,孫亮即位後,主持東吳朝政,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包括革新内政抵禦外敵。但是随後有點飄飄然了,率領大軍北伐,但是在新城被曹魏大敗。
諸葛恪失敗之後,為了維護面子,回國之後,威嚴日盛,并準備再度北伐。此舉引發了東吳很多人的不滿,而一心想要奪取諸葛恪地位的權臣孫峻利用到了這一點,聯合諸多大臣,并且說通了皇帝孫亮,253年10月,設宴款待諸葛恪,諸葛恪欣然赴宴,孫峻此時已在帷帳内埋伏了士兵。
在宴會進行到一半之後,孫峻假意如廁,起身卻掏出诏書,令刀斧手誅殺諸葛恪,諸葛恪一時間驚慌失措,萬沒料到孫峻有此舉,在稍加反抗後不敵被殺,随後諸葛恪勢力慘被大清洗,孫峻夷諸葛恪三族。
諸葛恪之死乃是東吳朝廷一大曆史性變故,對之後的發展都有着很大的影響。
孫峻、孫綝專權
5、孫休臘祭誅孫綝
孫峻作為孫堅之弟孫靜的曾孫,貴為東吳宗室。在誅殺諸葛恪之後,獨攬大權,之後孫峻賜死前廢太子孫和,很多國策都顯得頗為愚昧保守,特别是沒有趁文欽和毋丘儉叛亂曹魏時北伐。而是在之後,因為國内反對勢力與日俱增,才想着北伐,最終在為北伐軍踐行之時,病逝于軍中,命其弟孫綝主持大局,吳國大亂而衰,自此開始。
孫綝性格暴躁,嗜好殺戮,掌權之後,随即便誅殺了大司馬滕胤、骠騎将軍呂據等重臣,因為權力過大,引發了與皇帝孫亮的沖突,最終引發了一場吳國政局混亂,孫綝廢黜孫亮,擁立琅琊王孫休即位。
掌權期間,沒有趁諸葛誕反叛曹魏之際有所作為,反而禍亂朝政和民間信仰,而且全面把握吳國政局,于是大失人心。最終孫休在張布的幫助下,趁年終臘祭宴,伏兵于外,誅殺了權臣孫綝,并下令夷滅孫綝三族。之後為諸葛恪等人平了反,吳國在孫峻和孫綝之亂後,開始了全面衰敗。
傅介子利誘樓蘭王
傅介子出使西域
6、傅介子孤膽萬裡斬殺樓蘭王
傅介子,西漢著名的外交家,雖然不及張謇和蘇武出名,但卻實實在在很有成就,其青史留名的一件事,便是宴殺樓蘭王。
傅介子本是西北武将,立有戰功。當時,樓蘭和龜茲勾結被打殘後有所複起的匈奴,殺漢使,驅逐漢朝在西域的勢力。傅介子主動請纓出使大宛,于漢昭帝劉弗陵時期受重用,出使西域。
傅介子出使西域,收獲頗豐,一舉說服了龜茲和樓蘭,并率軍誅殺了匈奴使者。但是其也看到了龜茲和樓蘭的首鼠兩端,于是向霍光建議,請命前去誅殺龜茲王,樹立威信于西域。
霍光随即做出訓示,龜茲路遠,先以樓蘭試驗此法,然後上奏年輕的漢昭帝,派遣傅介子再度出使。傅介子到達樓蘭之後,假意天子有賞賜,樓蘭王貪圖漢朝财物,于是前往赴宴。傅介子在與樓蘭王宴席之上,密令武士誅殺樓蘭王安歸,将人頭挂于樓蘭城門,大搖大擺出了樓蘭,自此西域各國臣服強漢。
傅介子憑借此功而封侯,刺殺樓蘭王的武士都被封為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