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延續兩千年的養生方法和調理經驗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二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

(接前文)在這裡我們就會看到,凡是人開始衰老,一個很重要的表現,那就是中焦脾胃不和,中焦脾胃之氣下降。中焦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我們看到凡是得了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消瘦不愛吃飯,什麼原因?西醫的說法認為惡性惡性良性腫瘤是個消耗性疾病。從中醫的道理看來,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傷氣,把氣血都給傷了,氣血一傷之後脾胃之氣下降,于是他就不愛吃飯、渾身乏力,“脾主四肢肌肉”,是以乏力。“脾主氣”,氣虛乏力,說話說一段時間就倒不上氣了,什麼原因?很多大夫認為肺氣虛,其實不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土生金,土氣不夠,脾胃之氣不夠,肺氣自然不足,那麼脾胃之氣要是夠了之後,他的中氣自然就足,說話就有勁,就有丹田氣。

整體上看來,這個人要是衰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中焦脾胃衰弱,中焦脾胃一衰弱了之後,說話沒有勁、肌肉沒有力量,(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同時相應到面部,“面始焦”,臉開始變黃,開始出現皺紋,皮膚開始松弛,都是什麼原因?都是脾胃之氣不足,是以說中國古代大概分為兩種補養身體、治病的派别,第一是脾胃派,以李東垣為代表,這是“金元四大家”的李東垣。另外一個是補腎派,以張景嶽為代表,張景嶽擅長補腎,他的外号叫張熟地,他的名字叫張介賓(名介賓,号景嶽)。

不同的醫家對于同樣一個患者身上的病的體會不一樣,張景嶽認為很多人的病都是因為腎虛,李東垣認為很多人的病都是因為脾虛,“四氣”不能斡旋。他們的這種争論誰對誰錯呢?從我的眼光看來都對,為什麼?因為他們兩個恰恰分别抓住了兩個關鍵,一個是先天之本——腎,另外一個是後天之本——脾。是以說,無論是從脾開始入手治療,還是從腎入手治療,最終的目的都是讓他們的先後天都能強大。具體到臨床上,有很多腎虛的人合并脾虛,像腎精不足的人脾胃就差,就不愛吃飯、渾身乏力,脾虛的人就有腎虛,脾氣虛弱的人還有腰酸背痛、腿沒有勁、記憶力下降、掉頭發,等等。是以我經常說人不是照着書本來得病的,書上脾虛、腎虛分别的這麼明顯,脾虛是脾虛,腎虛是腎虛,但是真正到臨床上你就會發現,一個人脾虛當中還有腎虛,腎虛當中還有脾虛,脾腎兩虛當中還有一些肝氣不足,還有一些血虛,還有肺氣虛,還有心火旺等等的,人體是一個很複雜的體系。

是以說,臨床上的醫生在治療過程當中就會發現,(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古代每一個醫家說的都對,為什麼?他們分别描述的是非常典型的患者的狀态。我相信那些醫家如果重新回到現在,他們都活過來,重新到了現在這個時代,看現在的病人的話,他們的很多這種提法,還有說法,都會根據現在的狀态,衆生的這種病發生着變化,肯定也會提出來“脾腎兩虛夾雜肝郁”,這是我見到的最多的人,就是“脾腎兩虛夾雜肝郁”,這種人是最多的一種體質。

就需要先補後天之脾胃,脾胃強大了之後,吸收功能強了,然後再疏肝,肝氣疏好了之後,讓他配合着心态的調整,肝氣疏解了之後,最後一步把腎氣給它補上來。這時候你用的那些藥,像熟地、山萸肉、杜仲、枸杞子等等的這些滋膩的藥物,才能通過脾胃吸收進入腎中,才能把先天之本——腎,給它補好。是以說,我們學習中國傳統的經典《黃帝内經》的時候,一定要聯系到具體的臨床上來分析,到底這段話講的是什麼意思?它所描述出來的這種理念為什麼需要現在人去學習,都經過二千多年的沉澱了,為什麼現在人還要去學習?(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因為它講的是自然之大道,講的是天道,講的是這種規律,這種規律過一千年、二千年甚至一萬年、兩萬年都不會磨滅,為什麼?因為它是天地陰陽變化的一種自然呈現出來的規律,也是我們參悟人生的時候需要參考的規律。以後的課程中我會逐漸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治病經驗和養生體會,還有對人生的一些感悟。這些内容都藏在《黃帝内經》這部經典裡邊,希望大家都能跟我一起,我們共同學習,把這部經典掌握好,用好。

好了,今天的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二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産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關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