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黨史學習教育】組織幹部北上南下組織幹部北上南下

作者:網信平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組織幹部北上南下</h1>

——《中共平山簡史》

抗日戰争勝利結束後,随着全國革命形勢的急劇發展,延安的中共中央上司中心為了抓住時機,創造從華北到東北的大戰略根據地,形成了一個戰略決策,這就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1945年9月19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按照新的方針重新部署兵力,調兵遣将,決定抽調11萬人的部隊、2萬人的幹部前赴東北和冀熱遼,進而也拉開了晉察冀幹部北上南下的序幕。

平山、建屏縣(西)首批被抽調随軍北上開辟新區的幹部計130餘人,其中第一次抽調100餘人,有宋文、張祥、張金春、鄭浩、郜志遠、孫學文、牛德俊、劉萬春、張光升等。緊接着縣委根據上級訓示,又進行第二次抽調,增加30餘人,有劉立華、段秀卿、鄭瑞平、齊占文、田永豐、鄭起茂,範有功等。同時,晉察冀軍區從第四軍分區抽調了4個團的兵力北上,組建成軍區第十旅,由四分區司令員馬龍任旅長。據張光升後來回憶,1945年9月,他在東黃泥區任治安員,奉命到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緊急集合,與平山抽調的大批幹部,由馬龍旅長帶領4個團,一同随大軍向東北方向挺進,擴大解放區。當行至宣化附近,情況有變,傅作義部抵達柴溝堡要搶占張家口,上級指令馬龍部全旅向柴溝堡方向堵擊傅作義國民黨軍。而地方幹部進入張家口。時間不久敵人潰退,地方幹部由察哈爾省委配置設定工作了。這批北上幹部,有一部分繼續随軍挺進東北三省,如劉立華到了黑龍江,後來任省計委主任;楊建中等到了吉林省,後來他任省标準計量局副局長,李從樸任長春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張沐庭等到了遼甯省,後他任省建材局副局長,王遵之任省建委副主任,李平任省檔案局副局長,段修智任沈陽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段秀卿任丹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鄭瑞平任朝陽市财貿副部長、田永豐任錦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齊占文任鋁合金廠黨委副書記,為東北三省的開辟與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另一部分被察哈爾省委留下配置設定了工作,如牛德俊、孫學文等留在張家口,牛德俊後來任宣化工程機械廠黨委書記,孫學文先是在敵僞物資清理處工作,後調全國總工會任辦公廳副主任。宋文、郜志遠等被派往雁北,宋文、張祥、張金春等人在雁北被國民黨反動武裝殺害,郜志遠于1949年4月又随軍南下到了成都,任四川省民委書記。1946年3月,幹山、建屏縣(西)抽調第二批幹部北上,其中有李芳林、郭振文、安清川等人。後來,李芳林被派往蔚縣任縣委書記;郭振文等被派往内蒙;安清川任張家口市禁煙局科長,後調北京市工作。1946年,僅建屏(西)即輸出幹部128名。40年後的1987年統計,僅北上到内蒙呼市、山西大同、山西太原、河北張家口4地健在的仍有386人,其中呼市28人,大同10人,太原283人,張家口65人。

1947年12月26日,中央工委緻電晉察冀中央局、晉綏分局并報中共中央:“現華中局面開展,急需大批幹部南下工作,決定從晉察冀抽調二千人,從晉綏抽調八百人南下,區黨委、地委、縣委、分區委及優秀鄉級幹部、黨政軍民财經幹部均要”。平山、建屏(西)開始大批抽調幹部随軍南下,第一批南下幹部有杜希文、谷海庵、康國蘊、張祥甫、毛新耕,白雲起等幾十人。賈一平是1940年春由平山縣自衛隊總隊部調任行唐縣總隊部指導員的,後他又先後任平西房來涿縣、察南蔚縣武裝部長、宣化市武委會主任,察哈爾軍區武裝部政治科長、作戰科長并兼軍區支前司令部動員部長。在晉察冀第一批幹部随軍南下工作中,他負責整個南下幹部的前站組織指揮。他回憶首批幹部的南下情況:1948年初,晉察賞被抽調的大批幹部在平山集中,然後經石家莊南下,從邯鄲經長治,晉城穿過大行山,渡過黃詞,進人豫西地區。先組織發動群衆支前,又配合主力解放河南重鎮鄭州,組建鄭州市政府及各區政府工作機構,并立即開展工作,恢複社會鐵序,穩定市場。為準備淮海戰役,又組織動員力量搶修公路,進行支前,保聊前線供給。豫、皖、蘇連成一片後,立即搶修公路,支援四野南下。1949年5月,武漢解放,一批幹部随軍進入武漢成立軍管會,并組織力量搶修公路和長江輪渡,及時保證了四野分三路向湖南、江西進軍,二野向西南進軍。在平山、建屏(西)這批南下幹部中,杜希文先後任河南伊魯、嵩縣縣委副書記;康國蘊先後任漯河、許昌、平頂山、駐馬店市委、地委書記;白雲起等随軍進入廣州市,後來任廣東省公安廳副廳長。

1948年10月,毛澤東主席提出:“必須準備好三萬至四萬下級、中級和進階幹部,必須在第四年内軍隊向前進的時候,這些幹部能随軍前進,能夠有秩序地管理大約五千萬至一億人口的新開辟解放區。”1949年2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排程準備随軍渡江南進幹部的訓示》。2月10日,平山、建屏(西)第二批南下幹部116人(平山48人,建屏68人),離開家鄉到正定參加教育訓練。3月12日,北嶽南下四支隊648人在張斌、齊維禮帶領下,由正定出發,經晉縣、束鹿、衡水南下。4月25日,南下支隊進駐皖南貴池地區,組建地委、行署和軍分區。平山南下幹部到太和縣組建縣委、縣政府,建屏南下幹部配置設定到貴池地區機關及各縣。1987年統計,南下到安徽的平山幹部健在的仍有63人,分布在該省的12個市區縣中,有省政協主席史鈞傑、省顧委副主任劉廉民、省人事局局長田藍玉、安慶市委書記康兆郁等。1949年4月,平山、建屏(西)第三批被抽調南下的幹部也整裝出發,其中平山幹部70餘人,有張士林、王雨、齊志亭、張彥等。第三批南下幹部跟随四野蕭勁光、黃克誠部南下。湖南解放後,張士林、栗玉平、李惠珍等留在湖南工作,王雨在長沙市先後任地委建設文工團指導員、共青團地工委組織部長,後調國家教育部;齊志亭等進入江西,後他任該省建材局局長;張彥、許穎達等進入廣東梅縣地區,後張彥先後任梅縣、豐順縣委書記;許穎達多年任梅縣檢察長職務。另外,由于平山縣是革命老區,早在抗日戰争時期就有大量幹部輸出。他們有的後來在外地也參加了北上南下,如:1939年6月調任井獲聯合縣縣長、後任行署副專員的齊維禮,1949年3月南下到皖南池州任專員。原平山縣總隊部總隊長、後任冀晉軍區武裝部副部長兼第三軍分區武裝部長、察哈爾省武裝部長的趙汾浦,1949年随軍南下湖南,先後任湖南省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員、省交通廳副廳長兼物資局局長、省合作事業管理局局長、省糧食廳廳長、國家五機部副部長等職。1939年調任北嶽區黨委組織部幹事,後先後任阜平縣委宣傳部長、涞水縣委組織部長、涞水縣委書記、平西地委宣傳部長的焦林義,1948年3月帶領平西300多名幹部組成的幹部大隊随軍南下,9月到達襄西根據地遠安縣,任新組建的襄西地委組織部長。1951年6月,焦林義調粵東工作,先後任粵東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部長,第一副書記、書記,廣州市副市長、市委常務書記、第一書記,廣東省委書記兼廣州市委第一書記、市革委會主任,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顧委副主任,廣東省顧委副主任等職。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四、五、六、七屆人大代表。

在派遣大批幹部北上南下的同時,平山、建屏(西)還多次抽調幹部到冀晉區、晉東南和新解放的石家莊、天津、北京等大中城市工作,有不少幹部還充實到華北局和中央機關。為随時準備向外輸出幹部,縣委作出了配備、培養、選拔、輸送幹部的決定,在縣區都配備了第二套、第三套上司班子,設定了第一副職和第二副職。中央工委和華北局還在東崗上村開辦了黨校培養幹部,薄一波兼任校長,徐特立及其文教工作團親自授課。招收學員的條件是初小畢業以上教育程度的黨員、幹部,每期一個月,畢業後即随軍南下開群新區。1948年11月8日,中央馬列學院在李家口開學,劉少奇兼任校長。據不完全統計,在解放戰争幹部北上南下中,縣委直接從縣區在職幹部中抽調的達968名,其中建國後任國家各部委司、局長職務以上的即180餘人。

北上南下幹部在進軍時主要靠步行,他們風餐露宿,夜行曉宿,晝夜兼程,曆經千難萬險,深受酷暑、陰雨、饑餓和蚊蟲叮咬之苦。到達新區後,克服家鄉觀念、地區觀念,在環境十分艱險的新區不知疲倦、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為開辟和建設新區,有的為革命沖鋒陷陣,有的為革命積勞成疾,有的将忠骨埋在了異地他鄉。

(文章節選自《中共平山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