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古建築學界
劉敦桢與梁思成二人
并稱“南劉北梁”
但許多人對梁思成耳熟能詳
而對劉敦桢卻知之甚少
劉敦桢
不僅在建築學界影響深遠
而且對江南園林的研究
做出了巨大貢獻
今天
請大家跟随園景君
走近劉敦桢先生
了解他與江南園林的不解之緣
白手起家,發展建築教育
1922年,25歲的劉敦桢跟朋友在上海創立了華海建築事務所。
這是中國第一家由華人創辦的事務所,但由于當時上海的建築設計業務遭到殖民主義者的壟斷,是以劉敦桢等人隻能接到一些普通的商店、住宅設計業務。
劉敦桢意識到,培養自己國家建築人才的緊迫性,于是又跟人共同創辦了蘇州工業專門學校的建築科,并擔任主要任課教師之一。
劉敦桢一家
建築科創辦之初,沒有任何借鑒,完全是白手起家。劉敦桢不得不頻繁奔波于上海、蘇州兩地,親自調研,購買資料和裝置,制定培養目标、學制、課程,并編寫教材。
在劉敦桢的努力下,我國的第一個建築科終于初具規模,成為中國近現代建築教育發展中的裡程碑。
劉敦桢手稿
毅然辭職,加入營造學社
1927年,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并入國立中央大學。
不久,劉敦桢等人随校并轉,建立中央大學工學院建築系,标志着建築學這一門學科在我國正式成立。
而在北京,朱啟钤成立中國營造學社,聘請梁思成擔任法式部主任,并誠邀劉敦桢擔任文獻部主任。
國立中央大學建築系師生合影,後排右四為劉敦桢
當時,劉敦桢不但在國立中央大學執教,而且在建築事務所兼職,收入還算豐厚。但要想在中國古代建築研究領域有所突破,必須全力以赴,舍棄這一切。
最終,劉敦桢與家人商量後,毅然辭去國立中央大學的工作,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專門從事中國古建築研究。
劉敦桢(左二)與朱啟钤、梁思成等人修繕北京天壇
1936年,劉敦桢等人來到蘇州,調研勘測玄妙觀大殿、虎丘二山門、報恩寺塔等建築。
在此期間,他意識到古典園林是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對拙政園、怡園、獅子林、環秀山莊、留園等進行了勘察,并撰寫了《蘇州古建築調查記》一文。
這是關于蘇州古建築的最早的系統性勘察報告。
不過,當時中國營造學社的工作重點并不在此,外加各種限制,導緻劉敦桢在蘇州典園林這一領域,沒能繼續深入研究下去。
鳥瞰蘇州城裡的拙政園
艱難探索,從民居到園林
新中國成立後,在極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條件下,劉敦桢開始研究中國各地的民居住宅,并整理出版了學術專著《中國住宅概說》。
而随着對民居建築的廣泛而深入的調查,蘇州園林逐漸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
對于劉敦桢來說,這是一個他長期關注但一直沒來得及研究的專題。到了1954年,劉敦桢終于有機會組織人員,對蘇州城區内外的各類大大小小的園林正式進行勘測。
劉敦桢在拙政園
與建築不同,園林常常涉及到時間。
為了深入了解園林景物在不同季節和氣候下的變化,劉敦桢等人常年駐守在園中,觀察着粉牆、樹影、湖面在陽光和月色下的不同,以及晴陰雨雪帶來的景色差異。
1956年,劉敦桢總結了兩年來的研究成果,發表了學術報告《蘇州的園林》,再次引起國内外學術界的重視。
劉敦桢在給各位學者介紹蘇州古典園林研究成果
重建瞻園,弘揚園林藝術
此後數年間,劉敦桢對《蘇州的園林》一文進行潤色擴充,準備整理成一部新的學術著作初稿,并改名為《蘇州古典園林》。
與此同時,他接到了南京市委書記彭沖任命的另外一項任務:主持重建南京瞻園。
瞻園建造于明朝初年,曆經六百多年歲月變遷,雖經過兩次重建,但早已花木凋零、不複原貌。
劉敦桢接到重建任務後,不僅保留了瞻園原先的格局,而且适當推陳出新,親自設計假山,使得瞻園煥然一新。
主持重建瞻園,是劉敦桢對之前的古典園林研究成果的具體實踐,他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優秀的造園藝術。
劉敦桢等人考察瞻園
1968年,年過古稀的劉敦桢因病去世。
在生命最後的歲月裡,他一方面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忍受着無端的批判。
而最令他遺憾的是,重建南京瞻園的工作僅僅完成首期工程,而《蘇州古典園林》一書也未能完稿。
劉敦桢在暢園
直到1979年,劉敦桢得到平反之後,人們才将《蘇州古典園林》整理出版。這部遺作剛一面世,就受到了國内外學術界的一緻好評,被稱為研究中國古典園林的經典著作。
而瞻園的重建工作,也順利進入二期工程,竣工後名列“新金陵四十景”,成為江南園林修繕設計的典範。
如今,蘇州園林和南京瞻園都已經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它們不但向全世界宣傳着中國園林藝術,也傾訴着一位建築學家與江南園林的不解之緣。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
圖文系園景人(ID:xyzwin)原創整理
歡迎轉載,轉載請輸入“轉載”授權,請注明來源!
劉敦桢:一位建築學家與江南園林的不解之緣,今天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