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說主角的名字是很重要的,也是很難想的。
金庸借助古詩詞創造了許多好聽又有深意的人名,但對于退役海軍上尉伊恩·弗萊明來說,他想破了頭皮,都想不到一個簡潔而有力的名字。
已經45歲的他想要寫一本小說,根據他前半生的間諜生涯,創作一個特工冒險故事。
就在他遲遲無法确認主角名字的時候,或許是有些洩氣,随手找來一本無聊的鳥類科普書,發現作者的名字還挺合适。
反正再想下去也是自尋煩惱。
索性就叫邦德,詹姆斯·邦德吧!

多年以後,詹姆斯·邦德成為了一個風靡全球的名字。
不僅如此,這個名字還帶起了一種經久不衰的類型片。
那就是特工大片。
不過,真正的特工電影鼻祖并不是《007》系列。
當克裡斯托弗·諾蘭也拍了一部叫《信條》的特工大片的時候,最開始被提到的不是《007》,而是他偶像希區柯克導演的《西北偏北》。
不巧這部電影的出品方就是現在《007》電影IP的版權方米高梅。
沒錯,就是那個懸疑電影之王希區柯克,他在1959年拿出了一部商業大作,其中男主角被飛機追殺的場景成為了經典。
同期伊恩·弗萊明的小說已經在英國暢銷,并以差不多一年一部的速度打造出他的《007》系列。當艾伯特·布羅克裡和哈利·薩爾茲曼兩位制片人買下版權,想進行影視化的時候,《西北偏北》便成為了重要的參考對象。
甚至,他們直接找到了《西北偏北》的男主角加裡·格蘭特來扮演詹姆斯·邦德。
加裡·格蘭特答應了,但衆所周知,他并不是第一任007。
因為片方一開始就想着要做系列電影,但加裡·格蘭特隻願意簽約一部電影。然後就像伊恩·弗萊明當初想名字一樣困難,演員找了一個又一個,最後都沒成。
艾伯特·布羅克裡和哈利·薩爾茲曼甚至還親自搞了海選活動,結果看中了一位酷似加裡·格蘭特的男模特。
隻可惜,這位男模演技實在太差了,根本演不出一位特工應有的風範,最終慘遭棄用。
好不容易找來了一個外形氣質和演技都過關的,伊恩·弗萊明卻覺得不行。
在原著中,詹姆斯·邦德是一位典型的,優雅的英國紳士,是英格蘭人。
像如今漫威宇宙裡演“洛基”的湯姆·希德勒斯頓,就因為他有這種氣質,成為了下一任邦德的熱門接班人之一。
那個叫肖恩·康納利的家夥,是個蘇格蘭人,而且整體看上去有點粗犷,簡單點說就是,太壯了,不夠儒雅。
但選角的事情不由伊恩·弗萊明說了算,就像他希望自己當演員的表弟克裡斯托弗·李來出演大反派,這個提議卻被片方給拒絕了。
想必是肖恩·康納利的試鏡太出色,就像電影裡那樣,他演出了一種“優雅的暴力”,是以片方還是給了他機會。
有人說古龍就是看了肖恩·康納利主演的《007》電影,才創作出楚留香這個角色。
關于詹姆斯·邦德的代号為什麼是007,一種說法是伊恩·弗萊明所在的英國情報機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破譯了德國的一套密碼系統,類似的情節可以參考電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模仿遊戲》。
伊恩·弗萊明對此很有印象,恰好那套系統,或者破譯行動的代碼是0070,于是,他的小說主人公的代号,就成了007。
伊恩·弗萊明融入了他的許多個人經曆,可以說,詹姆斯·邦德的原型,就是他自己。
當然,他加入了非常多浪漫誇張的想象,做到了虛實結合,不然他的小說也不會暢銷了。
詹姆斯·邦德在1962年迎來了自己的大銀幕首秀,《007之諾博士》在北美市場就取得了超1600萬美元,全球市場共獲得近6000萬,達到了一部大片級别的水準。
實際上,看過這部起源之作的觀衆,都能感覺到,這實際上不算是一部大片。
多數場景都是内景,就像登特與諾博士見面的房間,僅僅花了745英鎊就完成了布景。
兩位制片人找到了聯美影業出資,但這家由卓别林、範朋克、畢克馥、格裡菲斯聯合建立的好萊塢老牌公司,隻願意給100萬美元成本。
盡管導演特倫斯·楊已經是很省着用,最後還是超支。
當時聯美還一度打算撤資,不用說都知道是艾伯特·布羅克裡和哈利·薩爾茲曼出馬搞定,預算加到了110萬,才順利拍完。
後來聯美影業經營不善,被米高梅并購,《007》的版權便到了米高梅的手上。
米高梅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特工電影鼻祖公司。
在最開始,《007》最吸引觀衆的并非媲美《西北偏北》的大場面,而是詹姆斯·邦德這個人物,滿足了當時許多人的幻想。
二戰結束,生活水準恢複,并且是越來越好,人們開始有了娛樂需求。詹姆斯·邦德一邊開着豪車,一邊把妹,一邊拯救世界,男人想要模仿他,成為他,女人也有了一個完美的虛拟對象。
沒錯,《007》就是那個時代的爽文。
隻是随着時代的變化,詹姆斯·邦德也在不斷變化。
各種變化與社會和電影潮流的發展又密不可分。
是以探尋這個系列,故事往往是其次。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文化符号,延伸出更多方面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