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務院參事湯敏談到中國基尼系數在世界排名靠前,收入差距較高。在這個話題下面有很多留言,留言風格是這樣的,看着是不是很熟悉?

大約這些留言和點贊的人是對基尼系數有什麼誤解,覺得不管什麼,隻要高就好,隻要高就牛,隻要高就點贊。
看來,很有必要普及一下關于基尼系數的基本常識。
基尼系數是指國際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名額。
基尼系數最大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數越接近0表明收入配置設定越是趨向平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組織規定:若低于0.2表示指數等級極低(高度平均);0.2-0.29表示指數等級低(比較平均);0.3-0.39表示指數等級中(相對合理);0.4-0.59表示指數等級高(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指數等級極高(差距懸殊)。
其中,0.4通常被視為收入差距配置設定的一個警戒線。如果超過這個警戒線,就意味着收入差距較大甚至過大,可能會由于收入配置設定不均,造成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
可見,基尼系數有一點和我們很多人通常的思維相反,不是數目字越大越好。反而越大越可能是個問題。那些為我國基尼系數偏高點贊的,就是因為不了解基尼系數,進而陷入誤區,鬧了笑話。
回到基尼系數,基尼在漢語中,是一個音譯詞,基尼系數英文是Gini index、Gini Coefficient,那麼,這個Gini在英語中又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基尼系數最早由意大利統計與社會學家Corrado Gini在1912年提出。是以,基尼系數實際上是以提出這一概念的學者來命名的。就類似于數學中的歐幾裡得定理、黎曼幾何、華氏定理,實體中的阿基米德原理、歐姆定律、楊—米爾斯方程等等,都是以人名來命名。
還有一個政治經濟學的概念,需要順帶普及一下,那就是恩格爾系數,這個應該有所了解,要不然哪天有專家說我們國家恩格爾系數在世界上排名靠前,一定又有人頭腦發熱要點贊。
恩格爾系數(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
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
聯合國根據恩格爾系數的大小,對世界各國的生活水準有一個劃分标準,即一個國家平均家庭恩格爾系數大于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于相對富裕;20%~30%為富足;20%以下為極其富裕。
是以,這個恩格爾系數是個百分比,不是百分比越大越好,而是越小越好,越大代表着越貧困,而越小則代表着越富裕。
還有人腦洞大開,從基尼聯想到了比基尼。
那麼,就來說說比基尼。可能有人會說,比基尼有什麼可說的呢?不就是女士泳衣嗎?
不,當這樣說的時候,在了解上就錯了。比基尼雖然是女士泳衣,但并不是所有的女士泳衣都叫比基尼,比基尼專指那種胸罩樣式上衣和三角褲泳裝。
那麼,比基尼這個名稱怎麼來的呢?當然也是音譯過來的。比基尼的英文是bikini,那麼,在英文中,這個bikini最初又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我告訴你,英文的bikini最初就是太平洋中馬紹爾群島中的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的名稱,那麼,你可能會很驚訝,這個無人荒島的名稱怎麼就搖身一變,成了泳裝的名稱了呢?
這裡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最初,女士泳裝是非常保守的,差不多是“能穿多少就穿多少”,要把全身都包裹起來。但1946年7月,法國設計師路易斯•裡爾德,在巴黎推出了一款設計非常大膽的泳裝,所用布料少到甚至可以裝在一個火柴盒裡。可以說一反常态,是“能穿多少就穿多少”,隻有三塊布和四條帶子組成的泳裝,對身體遮蓋達到近乎于最小的程度。
就在這款泳裝推出之前不久的1946年6月底,美國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島上爆炸了原子彈。原子彈的爆炸轟動了全世界,比基尼這個無人荒島的名字也變得世人皆知。
路易斯•裡爾德認為,這種突破底線的衣服産生的影響力無異于一次核爆,是以就将這款泳裝命名為“比基尼”,可以說,這款泳裝對世界帶來的震撼,完全不亞于原子彈。這款泳裝一經推出就引起了社會上的轟動,很快,就風靡歐洲。
就這樣,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和女士泳裝就發生了奇妙的聯系,共用了同一個名稱。
說完了比基尼,再來說說吉尼斯。
我沒有去實際查證,但我相信吉尼斯世界紀錄中,很大可能會記載基尼系數最高的國家和地區,也很可能會記載使用布料最少的泳衣等等。吉尼斯就是要記錄各種世界記錄,這個是差不多人人都知道的常識,但是,這個吉尼斯又怎麼來的呢?
原來,這和一座名為吉尼斯的啤酒廠有關。
早在1759年,一個名叫阿瑟·吉尼斯的人在愛爾蘭都柏林市聖詹姆斯門大街建了個啤酒廠,生産一種泡沫豐富、口味醇厚、色暗如黑的啤酒,就是吉尼斯黑啤酒。
後來,吉尼斯啤酒日趨發展壯大,甚至成為跨國公司,發展到了倫敦。吉尼斯啤酒不但品質好,而且廣告也做得好。影響力與日俱增,在酒吧裡到處都是暢飲吉尼斯啤酒的酒客,可謂是一杯“吉尼斯”在手,你有我有全都有。
人一喝多了,就愛吹牛,就愛擡杠,這事古今中外無不同。酒客們一邊喝着“吉尼斯”,一邊海侃神聊,世界上什麼最大,什麼最小,什麼最快,什麼最……諸如此類。但口說無憑,沒有證據,誰也不服誰,總想找到一點兒确切的證據。
有人就從這中到了商機,英國吉尼斯啤酒公司的執行董事休•比佛爵士決定出版專門記錄“世界之最”的書。1954年,《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Guinness World Records 出版公司在英國倫敦成立。1955年8月7日出版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一問世,就大受歡迎,成了頂級暢銷書。
從此,人們一旦想知道世界之最,就想到要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吉尼斯就成為世界上最權威的世界之最的認證機構。從人類,到動植物,從科學到商業,從藝術到體育,包羅萬象,各種世界之最都可以在吉尼斯中找到答案。
以上,基尼、比基尼、吉尼斯,都是漢語中的外來詞。這些外來詞,譯成漢語,通常有三種方式,即音譯、意譯、音譯意譯結合。
比如,意大利城市佛羅倫薩Firenze,就是個音譯詞。
你可能讀過徐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隻願天空不生雲,我望得見天/天上那顆不變的大星,那是你,/但願你為我多放光明,隔着夜,/隔着天,通着戀愛的靈犀一點……
其實這個翡冷翠就是佛羅倫薩。我以為翡冷翠雖然也是音譯,但卻比佛羅倫薩更有意境,有翡翠,還有冷,給人諸多聯想,但佛羅倫薩則什麼都沒有。不過,今天關于人名地名等外來名稱的翻譯,都有統一的标準,不能随便想譯成什麼就譯成什麼。
再比如,“鳳凰城”(Phoenix)就是個意譯的詞。鳳凰城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州府及最大的城市。但現在我們通常采用音譯的方式譯為“菲尼克斯”,就是NBA的菲尼克斯太陽隊所在的那個菲尼克斯。
又比如,劍橋Cambridge,就是個音譯和與意譯合成的地名。Cambridge如果完全音譯,應該譯作“坎布裡奇”。但這個詞采用了音意結合的翻譯方式,bridge是橋的意思,Cam在閩粵方言中音如“劍”。是以譯為劍橋。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中的康橋,其實就是劍橋,也是音意結合的翻譯,不過是把Cam音譯為“康”而已。
除了地名,還有人名,以及其他一些事物的名稱也遵循這樣的翻譯方式。
以上點滴,皆是文化常識。當然,即使是常識,因為太多了,也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一些問題,不了解,就不要輕易發表意見,要不然會鬧笑話,甚至是國際笑話。
千萬不要輕言“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華”是“服章之美”,“夏”是“禮儀之大”。簡言之,華夏是有悠久曆史,有燦爛文化的地方,是以,華夏需要的不是數典忘祖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