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陝西省清澗縣的鮑張豔是一個AI(人工智能)訓練師,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電腦前對圖檔進行标注,标注的内容五花八門,有判斷圖檔上是什麼物體、兩句話語意是否一緻、制衣标準裡工藝和材料的分拆等。鮑張豔要做的就是把電子标簽标注在圖檔上,進而訓練AI變得更聰明。
支付寶上的"垃圾分類指南"小程式,也是鮑張豔和她的同僚的成果。他們每天人均要在電腦前将玻璃、塑膠、紙袋、調味罐這些電子标簽标注在圖檔上。如果标注了"未知物體",表明系統内沒有适合該物體的标簽,需要手動輸入。在AI可以自主識别不同種類的垃圾前,鮑張豔和她的夥伴們平均每天要在電腦前标注一千多次。現在,全國各地有幾千萬的使用者,正在使用照片和語音進行垃圾分類,是AI訓練師日複一日的調教和訓練的結果。
鮑張豔有兩個女兒,兩個女孩兒和鮑張豔一樣收拾得幹幹淨淨。鮑張豔的丈夫是一名貨車司機,十年前 不慎摔下山坡去世,隻留下兩個年幼的女兒和無助的妻子。大女兒13歲了,有些叛逆,不愛學習,為了照顧女兒,鮑張豔辭去了在外地的服裝店店長的工作。團聚是團聚了,但一家人的生計就成了問題——清澗縣沒多大,也談不上繁華,沒什麼就業機會。
2019年11月,同村人告訴她:縣裡的公司在招人,工作和支付寶、電腦有關。這讓隻有國中文化的鮑張豔差點打了退堂鼓。通過上機考試、上崗教育訓練,鮑張豔成了"AI豆計劃"清澗項目的第一批成員。
"AI豆"諧音英文"Idol"(偶像),依托支付寶在人工智能産業方面的能力和優勢,釋放出大量人工智能産業的就業機會,免費在貧困地區培養"AI訓練師",幫助貧困女性拓展就業管道,進而憑借自身努力成為"自己的偶像"。2019年11月,支付寶公益基金會将這個"AI+脫貧"的創新扶貧模式在清澗開始試點。此前,"AI豆計劃"已經在貴州銅仁萬山區小試牛刀,為當地陸續教育訓練了近200名學員,帶動了當地的穩定就業,其中女性比例達50%。
第一個月,鮑張豔就收入了3000元,解決了一家人的生計問題,也讓16歲就外出打工,漂泊多年卻仍舊兩手空空的鮑張豔安定了下來。現在工作之餘,她有了陪伴女兒的時間,買菜、做飯、檢查作業、傾聽心事,她幼年缺失的現在全都能補償給女兒們。經曆兜兜轉轉的漂泊坎坷後,她感覺更清楚地找到了自己想要什麼。"現在,我也算'半個'白領了。除了撫養好女兒,我也希望成為她們的'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