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很奇特的情況,世界上僅有的三個一神教都發源于閃族。由于古蘭經記載的事情大部分都來自于舊約,是以中世紀的歐洲人并不認為伊斯蘭教是個獨立的宗教,而是将其看做為基督教的一個分支,一個異端。 但丁在《神曲》中把穆罕默德安置在了地獄的第八圈第九溝裡。
穆罕默德在世的時候集宗教領袖與國家元首與一身,他既是立法者,也是執法者,還是裁判者。但是現在他死了,穆斯林們要面臨曆史上所有文明都面臨的一個大問題——誰是哈裡發(即繼承者的意思)?上文說過先知的兒女們除了法帖梅之外都先于他去世,是以他沒有兒子,即使有這個問題也難以解決。宗教史學家沙拉斯塔尼曾說過:“在伊斯蘭教裡再沒有比哈裡發問題更能引起流血的問題了。”

哈希姆家族世系表,即伊斯蘭世界的聖裔家族,今天約旦王室就屬于這個家族
一個重大的問題交給普羅大衆去決定的時候往往會引起更大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曆史已經證明了N多次,多數人的民主不見得就正确(參照曾經為了脫歐弄的一地雞毛的英國)。關于繼承者的問題穆斯林們立刻就分成了好幾個黨派。
第一派是遷士派,他們是先知的部族,首先承認了先知的地位,是以哈裡發應該從他們中選出。第二派是輔士派,他們認為是他們收留了先知和遷士們,庇護了新生的伊斯蘭教,且為伊斯蘭教的發揚光大提供了養分,是以哈裡發應該從輔士中選擇。後來這兩派聯合起來成為了以後的數百年裡穆斯林最核心的團體——聖門弟子團也有稱他們為麥地那集團的。
第三派是合法主義者,他們認為一切事情都必須有對應的規定,推定特别的人物成為哈裡發,不能讓選民們憑着一時的興緻便決定了所有穆斯林們都關心的問題。先知沒有血裔,那麼離他血統最近的堂弟兼女婿阿裡就應該是唯一的繼承者。
阿裡·伊本·艾比·塔裡蔔,先知的堂弟、義子、女婿,戰無不勝, 先知曾舉着他的手說道“除阿裡之外再無英雄”
第四派,最後投降的伍麥葉貴族,在先知以前他們才是統治者,即便是後來投降了依舊有強大的力量。
最終遷士們獲得了勝利,艾蔔·伯克爾成為了第一任哈裡發,四大正統哈裡發之首。其他三位依次是歐麥爾、奧斯曼·本·阿凡和阿裡。艾蔔·伯克爾是先知的嶽父,是麥加的一個富商,他最小的女兒——阿伊莎嫁給了先知,是先知最早的數名追随者之一,先知死後他唯一或者的妻子阿伊莎被尊為“信士之母”。
這是一個交易,艾蔔·波克爾的最主要的競争者歐麥爾率先承認了前者的地位,得到的回報是他将作為哈裡發的繼承人,艾蔔·伯克爾、歐麥爾和另一個先知的重要助手艾蔔·歐拜德三人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同盟,決定了早期伊斯蘭教的命運。但這也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先知在世時并未立下一個明确的繼承制度,隻是因為某個勢力強大而奪得了哈裡發之位,并不能讓所有人信服。什葉派拒不承認四大哈裡發中除阿裡之外的那三個就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三位繼承的是麥地那聖門弟子團的力量而不是先知的意志。
二代哈裡發,歐麥爾
艾蔔·伯克爾在位的時間很短公元632-634年,這兩年裡他隻做了一件事——平叛。前面我們說過阿拉比亞各地的部族派出代表團帶麥地那觐見的時候,先知允諾那些部族隻要口頭上信奉伊斯蘭教就可以,這是一個基于政治上的考量,但也是一種非常脆弱的關系,維系這一切的是先知。阿拉比亞的部族們服從先知的上司,但不意味着部族加入伊斯蘭教。現在先知不在了,繼承者并沒有那麼高的威望,那些部族拒絕承認新的政府,各地的僞先知紛紛冒頭。新的哈裡發政權隻占據三分之一左右的阿拉比亞,艾蔔·伯克爾的态度很堅決,他堅決的要求變節者無條件投降。
這個時候我們前文數次提到的“安拉之劍”哈立德出場了,他僅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所有的變節者。首先他擊敗了泰伊族,然後又繼續征服了艾賽德族和蓋特方族。在他平叛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強勁對手是信奉僞先知穆賽裡麥的葉哈尼族,為了對抗伊斯蘭的軍隊,穆賽裡麥和一個女基督徒結婚,組成了一支四萬人的大軍。
影視作品中的真主之劍哈立德,阿拉伯早期最傑出的将軍
穆賽裡麥曾經兩次擊敗伊斯蘭的軍隊,直到遇到了哈立德。同時穆斯林在葉門、阿曼、巴林等地也取得了勝利,進而徹底了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從今天的角度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平叛的戰争,而是一個強迫未入教者加入伊斯蘭教的戰争。
這場戰争是偉大的,它平複了内部的不安定因素,統一了阿拉比亞,同時最重要的是把阿拉伯人從松散的部落變成了一個有着統一思想統一指揮的武裝組織。阿拉伯人的征服狂潮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