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次3000萬人的大遷徙,幾乎改變了東北的命運

中國近代一共發生了三次規模比較大的移民活動,分别是闖關東、走西口和下南洋。每一次大移民都會對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特别是持續了300多年的闖關東,直接讓東北的經濟起飛了。

所謂的闖關東,就是指内地的人口向東北關外移動,這裡的關指的是山海關。

為什麼是闖呢?因為清政府對移民東北這件事吧有過好幾次的反複,在中期的時候是嚴禁往關外遷移的,是以關内的百姓想去就隻能偷偷去,是以要稱為“闖關東”。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整個往東北遷徙的人數達到了3000萬,這麼多的外來人口對東北地區整個經濟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要把這段曆史講清楚,就要從頭開始講了。

壹 清朝大移民

東北這個地方一直都是苦寒的地方,放眼世界,人口的聚集一般都不會在氣候特别寒冷的地方,是以高緯度地區的人煙一直都很稀少。

古代中國的人口大多是聚集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個好了解,一是氣候條件比較好适合種地,二是靠近水源發展農業很友善。像東北這樣的地方,自然也是沒多少人的。

1644年這一年比較特殊,明朝在這一年亡了,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當了皇帝,剛過了41天,李自成就被清軍趕出了皇宮,也就是在這一年清軍從東北地區入關了,跟着軍隊進來的還有很多是随軍的家屬,還有貴族帶的奴仆,總共有好幾十萬。

清朝入關的第一個皇帝是順治帝,等他把入關的各項工作理順之後,回過頭來發現東北空了,大量土地沒人打理都荒了,我們知道滿族人是漁獵民族,對農耕這個事不太在行,這麼多人移到關内,留在東北的滿族人連生活都成問題了。

剛好在此時關内各省由于明末的戰亂和自然災害多出了很多沒有土地的流民,朝廷一想,流民多了不安定正好可以往東北送,于是接連頒布法令要各級政府官員要想辦法送人到東北去發展,對于到東北墾荒的人,朝廷免稅三年,缺工具的可以先由朝廷出面借貸。除了對墾荒的老百姓有優惠政策,對組織移民的人也有獎勵,朝廷頒布了一個法令叫《遼東招民開墾條例》,核心思想就是“移民授官”,凡是招攬流民到達一定數量,朝廷就給相應官位。

這段時期還不能叫真正意義上的“闖關東”,因為國家鼓勵,各處都是開綠燈,往東北移民相當于是給國家做貢獻。

東北的農業生産在關内流民進去之後很快得到了恢複,留在關外的滿族人自身的生計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決,朝廷中對于往東北不斷移民的做法也有了不同的聲音,一些人認為遼東是盛産人參的地方,這些人參都是滿洲旗人賴以生計的寶貝,現在流民越來越多,到山裡面去偷采人參的也越來越多,已經危害到了旗人的生存。還有另一種聲音講東北是清朝龍興之地,關乎着大清的國運,現在漢人大量的跑過去開荒,很有可能真正的目的是去斷清朝龍脈的。

皇上一想,說得也有道理,是以鼓勵流民進入東北這個事是不能再幹了,從順治十一年開始,朝廷就對漢人移民東北有了一定的限制。

主要的做法是在山海關沿線挖溝,在溝裡面種柳條,形成籬笆牆,隔一段就派兵把守,不準漢民随意越過隔離帶,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柳條邊”,當然朝廷還針對“柳條邊”形成了一系列的配套法令。

康雍兩朝對移民東北的限制還算比較溫和,乾隆朝開始朝廷對東北移民采取的是絕對的禁止政策,如果發現偷越柳條邊的都要重罰,連帶守關的官員也要連坐,從這個時期開始那些往東北遷徙的關内人才需要闖。

中國人都有安土重遷的思想,一般情況下都是不願意離開自己故鄉的,那這麼多的人即便冒死也要往東北遷移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活不下去了。

熟悉中國曆史的人應該知道,古代中國各朝代的人口都不多,人一多百姓就活不下去了,然後就是災荒和戰争,周而複始。人口始終沒辦法大幅度增長,這也使得古代王朝普遍就隻有兩三百年的曆史。

這跟以前的稅制是有關系的,清代康熙以前,朝廷對農民的的征稅是根據人頭數來的,多一個人就要多交一個人頭稅,一般農民的土地是不變,造成的後果就是一個家庭随着人口越來越多要上交給朝廷的稅收就越來越重,而生産力并沒有提高,這種稅是強制性的,到最後農民隻能賣田賣地或者借貸來交稅,農民的土地就不斷的向地主手上轉移,沒有地的農民多了就要起來造反,通過改朝換代造成人口銳減達到與土地的平衡,新朝廷又可以安穩幾百年。

康熙朝的時候就意識到舊的稅制對老百姓還是殘忍了一點,朝廷開始進行稅制改革,逐漸把按人頭收稅向按土地數量收稅過度,曆史學家把這種稅制叫作“攤丁入畝”。簡單來講,新的稅制就是不管你家有多少人,收稅隻按土地面積,沒有土地的佃農就可以不交稅。這種稅制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結果就是人口短時間就暴增了。

到康熙朝中後期,清朝人口就超過了一億,到了清朝末期的時候人口超過了四億,這在中國古代曆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

人口不斷增加最後導緻的結果還是土地不夠,特别是黃河流域的山東、河北、山西這些地方,人口密度不斷增大,吃不飽飯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些人毫無例外的都成了流民。

流民增加的另一個原因是災荒,黃河流域雖然土地肥沃,但是災害也很多,清朝幾乎每年黃河流域都要遭災。

光緒元年的時候在河北、山東、山西、河南等省就發生了一次特大的饑荒,史稱“丁戌奇荒”。整個饑荒長達四年,有些地方一年都顆粒無收,據史料記載,這一次饑荒起碼造成1000萬人餓死,同時有2000萬人成了流民。

這些流民為了自己的生存隻能往外大遷徙,首選當然是東北。現在的東北人祖籍往前追大多都是山東、河北、河南這些地方的,特别是山東,全國遷到東北地區的人中有80%的都是山東籍,這跟山東與東三省距離較近有很大的關系。

到了清朝後期,朝廷内部發生了很多大事,關内各省到處都是農民起義,對邊疆的管控已經很弱了,1840年以後又經常被吊打,朝廷的财政也出了很大的問題,更北邊的俄國一直在打東北的主意,日本也是沒閑着也想占東北,朝廷又開始允許甚至鼓勵往東北移民了,畢竟東北還有大量的土地荒着沒開發,過去的漢人種地開荒還能給國家創造稅收,同時人多了也不怕外國人惦記。到了民國時期,這種移民的趨勢絲毫沒減弱,随着鐵路的修建,往東北移民更加友善,當時政府甚至車票進行半價優惠鼓勵移民。

闖關東整個持續到1931年才算基本結束,這個時期九一八已經發生了,東北淪陷了。随後的動蕩歲月基本上也沒法發生大規模的人口轉移,這段浩浩蕩蕩的大曆史也告一段落了。

貳 金王韓邊外

雖說柳條邊在順治就開始建立起來了,但是朝廷對持續不斷的闖關東的漢人總體上采取的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措施,因為大量流民産生了總要有一個地方疏導,東北就正好承擔了疏導流民的任務。

雖然暗地裡不管,明面上這些人還都是違法的,是以到了東北真正能分到地的人也不多,大多數人成了幫旗人管理土地的佃農或者是成了旗人的管家,畢竟旗人在種地和打理家務這方面确實沒什麼天賦。當時東北的旗人貴族家裡都有一個中原的管家,這也是一個身份的象征。

大部分的人最終成了各種苦力,特别是在挖礦、伐木、挖藥三個行業中,關内的苦力是最多的。前面也講了,東北物産豐富,總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開發的。

順便說一下,到東北的另外一些人看着别人不管是當佃農也好,還是幹苦力也好,賺錢總是非常辛苦的,這些人腦子一轉想着還不如直接搶吧,這也是東北土匪的最大來源。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東北大大小小的土匪有上千股勢力,總人數有十萬之多,有些土匪慢慢發展,最後混成了大軍閥(張作霖就是土匪起家的),能掌握整個東三省。

在所有闖關東的淘金者當中,有一個人号稱金王,這個人就是來自山東登州的韓憲宗。

韓憲宗到東北的原因和其他人沒什麼差别,就是随父母逃荒來的,剛來的時候他是給有錢人家當童工的,年輕的時候也很好賭,有一次為了逃賭債他跑到深山裡面挖人參,挖着挖着竟然挖着金子了。

1847年前後,為了淘金,韓憲宗前往了吉林的夾皮溝開始了他的淘金生涯。多說一句,夾皮溝金礦号稱是中國黃金第一礦。

前面已經講了,跑到東北當土匪的人也很多,夾皮溝也有一夥土匪經常對挖礦勞工進行騷擾,在淘金勞工的一再請求下,韓憲宗決定要把這夥土匪給除掉,最後用“火繩計”把夾皮溝的土匪給滅了。

滅了土匪的韓憲宗威望一下提升了,坐上了夾皮溝金山上的頭把交椅。

韓憲宗當上金礦老大之後,沒有走土匪的套路,而是以夾皮溝為中心建立自己的統治機構,大力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同時還頒布自己的法律,這些法律也很簡單,那就是賞善罰惡,對當地的百姓從來不剝削,而是扶持他們就業。

韓憲宗的名聲越傳越遠,吸引了大量的流民來投靠,夾皮溝的實力也越來越強大。韓憲宗也得了一個名号叫“韓邊外”。

清朝廷是不可能眼睜睜的看着韓憲宗坐大的,從同治時期開始朝廷就和韓憲宗開始交手了,同治以六品軍工對韓憲宗進行招募,到了光緒時期更是賞了個五品官給韓憲宗,自此韓憲宗歸順了朝廷。

有了朝廷正式頭銜的韓憲宗辦起事來更加順手,公開招攬流民來夾皮溝定居,還歡迎攜帶家屬,在統治區花錢辦教育,為了照顧孤寡老人,還辦了大量的“閑人房”對老人進行安置,這在近代中國也屬于頭一個了。

韓憲宗這個人不僅會搞生意,也很有愛國情懷,甲午中日海戰的時候,韓憲宗為了支援清政府就在自己的管區大力招兵,他的孫子韓登舉更是自己參了軍。

在那個動蕩的歲月,類似韓邊外的故事還有很多,這也是在特殊時代下的特殊例子。

叁 巨大影響

這一場移民運動對東北造成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人口的大量遷入,對東北經濟的開發可以說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農業、手工業和工商業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1912年到1930年18年的時間,東北的糧食産量就翻了一倍。東北已經成了當時中國主要的糧食産區了,巅峰時期東北的大豆出口甚至壟斷了全球。

在工商業方面,1910年到1931年東北是在奉系軍閥張作霖控制下,這二十年東北的局勢是比較穩定的,這段時間東北的經濟總量達到了日本的一半,軍工、煉鋼、造船都得到了大發展,糧食産量東亞第一,交通、工業、金融等領域也是處在整個東亞領先水準,比關内各省不知道要好多少。

除了經濟方面的巨大影響,在國家邊防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鞏固。

在清朝後期朝廷又開始了鼓勵向東北移民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要鞏固邊防。清初大量東北旗人入關後,東北一直都是地少人多,很多地方甚至常年是無人區,造成了國家在東北的邊防實力非常弱。

更北邊的沙俄從康熙時期就開始打東北的主意,雖然在1689年的時候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把兩國的邊界劃定了,但是沙俄經常偷摸着跨越邊境過來采礦、挖藥,朝廷雖然一發現就驅逐,關鍵問題是東北太大了,人又太少了,很多時候清兵根本就發現不了敵人已經來過了。

到了鴉片戰争之後,清朝基本是年年被各個國家吊打,沙俄先是武力奪取了黑龍江大片土地,然後沙俄又在東北取得了航運權、開礦權等權力,随後是日本的侵占,日本甚至企圖将本國過剩的人口全部移民到東北,這樣既能緩解國内的人口過剩,又能達到實際控制東北的目的。

在這種情況下,清朝廷才決定重新往東北移民,移過去的人可以在邊防線上生産、建設,與其讓外國人來占土地,我們為何不自己占土地?後期确實也起到了這個效果。

肆 尾聲

從闖關東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人口在地域經濟的發展中會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城市,除了像沿海這種水運交通極其便利可以吃全球化紅利的城市外,中西部人口大省的省會城市也發展起來了,比如成都、武漢、鄭州這些人口大市。龐大的人口很容易形成産業的規模優勢,隻要找準優勢産業,城市發展是很快的。

現在有個趨勢不知道你們發現沒,那就是各個省都在搶人,省會城市也在降低落戶的限制,現在各個地方都意識到保持人口增長對經濟的刺激了。

本文完。如果你覺得本文還不錯,點個贊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