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郭春雨 田汝晔
這實在是一間不起眼的房子。
從山東省立醫院往西,先走過一條窄窄彎彎的巷子,再穿過充斥着各種味道的小店,最後在街道的盡頭踏上“噔噔”作響的樓梯,就是愛心廚房的位址。
這是個隻有4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緊湊而逼仄,有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職工宿舍的典型風格。如今,這所簡陋的房子變成了很多白血病患兒家長心靈的慰藉之所。他們在這裡免費做飯、交流,在缭繞的煙火中抱團取暖。

位于山東省立醫院旁的愛心廚房
一個善念讓廚房變成“愛心廚房”
2月初,劉子豪第一次來愛心廚房。他今年21歲,5歲的妹妹在2020年底查出白血病。
母親在醫院陪着生病的妹妹,父親回海陽老家給妹妹收拾住院要用的東西,租房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劉子豪身上。
在妹妹生病之前,一直在學校讀書的劉子豪從來沒覺得自己已經是個成年的“大人”。老大和老二的“戰争”從不會因為年齡的差距而熄火,在家他也會跟妹妹吵架,相比父母對妹妹的“縱容”,他總是“不懂得讓着妹妹。”
一直活蹦亂跳的妹妹生病了,父母好像一夜之間老去。一直覺得還是個孩子的劉子豪,需要扛起照顧妹妹的重任。妹妹的病友家屬建議他去醫院旁邊的愛心廚房看看,“大家夥都在那,不懂的就問李朋,他是個好人。”
家屬口中的“好人李朋”,此刻正趴在廚房客廳的桌子上登記物料。說是客廳,不過是個不足10平米的狹小空間。除了正中的一張桌子,幾把已經油漆斑駁的椅子,其它所有的空間都被櫥子和物料塞滿了。
從厚厚的檔案夾裡擡起頭,李朋熟悉地招呼劉子豪坐下,簡單交流後,把劉子豪拉到愛心廚房的微信群裡,同時釋出了尋租資訊——三分鐘後,微信群裡資訊閃爍,有群友回複:下周要回老家治療,房子可以轉租。
愛心廚房的内屋内擺放着愛心人士捐贈的圖書
白血病到底是一種什麼病,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什麼,要給孩子吃什麼,什麼時候最疼,什麼時候免疫力最低,家長要怎麼調整自己……一樁樁,一件件,李朋細細地交代給劉子豪。本來一直繃着的劉子豪哭了起來,李朋不說話,給他倒了一杯水,默默等他哭完。
這樣的場景和眼淚,李朋已經見過太多。這是他曾走過的路,如今他指着别人再走一遍——帶着患兒家屬少走一點彎路,孩子就少受一點罪。
李朋是愛心廚房的發起人。建立于2017年6月的愛心廚房,最初是李朋為女兒治病所租下的房子。女兒軒軒患白血病在省立醫院治療,為了友善女兒治療,李朋在醫院附近租了房子給女兒做飯。白血病患兒的飲食需要格外注意,尤其是化療後身體極度虛弱,需要極為精細的飲食照顧,李朋就招呼一些不友善租房的患兒家屬來家裡做飯。時間長了,來這裡做飯的人越來越多,“愛心廚房”的名字就慢慢喊了起來。
很多像劉子豪一樣的白血病患兒的家屬慕名前來。在愛心廚房,除了“做飯”外,互相安慰、互相幫助,互相抱團取暖給了他們堅持下去的力量。
做飯的大部分都是爸爸
隻占了房間幾平米的愛心廚房,擺滿了盛放調料的瓶瓶罐罐。幾個炒鍋擦得锃亮,每天中午都會有不同的味道從中飄出,溫暖病房裡某個孩子的胃和心。
這小小的一方天地,因為煙火味,有了家的味道。
“開始就是個做飯的地方,但是時間久了,大夥就都把這當家了。”李朋說,孩子在醫院裡需要媽媽全天照顧,孩子爸爸就跟着辦理一些手續,給孩子做飯送飯,是以來愛心廚房做飯的基本都是孩子的爸爸。
午飯期間,患兒家屬在愛心廚房為孩子準備飯菜。
在愛心廚房,“互相幫助”是抱團取暖的主題詞。孩子在治病,誰家都會有個不湊手的時候,大家夥就一起去幫忙。患兒經常面臨出院、轉院,是以搬家是常事,大家夥就一起搬搬扛扛。
愛心廚房記錄了爸爸們的付出。他們身份各異,有公務員,有廚師,也有農民。很多爸爸剛來時不會做飯,男人之間互相交流切磋廚藝,做上幾頓也都會了。有個爸爸高高大大,十個手指頭根根都像胡蘿蔔一樣粗,但是包出來的水餃一個個小巧玲珑,孩子們都愛吃;有個年輕爸爸跟着廚師拜師學藝,孩子治病待了一年,病情穩定出院的時候手藝都能出去開小吃店了。
為了照顧孩子,這些爸爸的工作基本都放棄了,主要就是打零工,送外賣或者晚上跑代駕,但這些收入和孩子治病花費比起來,顯得格外微薄。錢幾乎是困擾每個人的問題,但大家夥還是會盡力地互相幫助。李朋說,曾經有個大哥家庭尤其貧困,妻子有病,女兒得了白血病,自己照顧孩子的時候又病倒了,在病房動不了。李朋跟幾個同在愛心廚房做飯的爸爸輪流照顧他和他的女兒。這個大哥的醫藥費,也是幾個人湊着給交上的。
每個孩子在這裡治病的家長,都有一段辛酸。李朋曾見過一個來自濟甯的大姨,為了省下錢給孫子治病,晚上就睡在廣場上。知道這個事後,李朋晚上找到了這個大姨,給她在愛心廚房支了一個簡易床。為了感謝李朋,大姨就成了愛心廚房的義工,隻要得空就打掃衛生。
“我們很多義工都是患兒家屬,還有很多義工是社會上的好心人。”李朋說,來這裡幫忙的義工裡,有山航的空姐,有附近的學生,有家庭主婦,也有很多企業的普通員工。“我真的很感謝,很感謝他們,沒有他們,愛心廚房撐不下去。”
愛心、感動和别離,在愛心廚房總是交織上演。白血病極易複發,就算是換了骨髓,也可能會反複。是以很多人從愛心廚房離開了又回來,不詢問孩子的病情,是家長們彼此心照不宣的約定。
“因為不知道對方的孩子是不是還在。要是情況好,可能會直接說,要是情況不好,提了大家都傷心。”李朋說 ,包括自己在内,每個在這裡的家長,都是從死神手裡硬給孩子往回“拉命”,“在這的人沒有放棄孩子的,隻有實在沒辦法的。在這的很多家長跟我一樣,這輩子就打算把照顧孩子當成唯一的事情來幹,隻要孩子好,自己怎麼樣,受什麼苦都無所謂了。”
愛心廚房的發起人李朋正整理幫助的患兒及家屬資料
起源,是為了給女兒治病
李朋是愛心廚房的主心骨。他是個長相敦厚的年輕人,個子不高,但是有着山東人明顯的濃眉大眼,說起話來慢條斯理,神色平靜。在沒有創辦愛心廚房之前,李朋一直過着極為普通又幸福的生活,尤其是懂事的女兒軒軒,給家裡帶來了無限的歡樂和幸福。
“孩子查出急性白血病後,我帶着孩子去天津治療,一個月就花了6萬。醫生說首期的治療費還要10萬。當時家裡全靠我在鋼鐵廠上班掙錢,實在沒有錢了。”萬般無奈之下,李朋帶着孩子回到了泰安老家治療。在籌集手術費的過程中,很多社會的好心人為孩子伸出了援手,加上一家人的努力,這讓孩子的治療得以延續。
“經濟稍微緩了一點,我就帶着孩子來濟南治病。為了給孩子做飯,花1500塊錢在醫院附近租了房子。有孩子同病房的家屬不友善做飯的,就喊過來一起做飯吃。”李朋說,大家夥來做飯,都是自己帶着食材。後來為了友善大家夥,就幹脆買了個儲物櫃,每個人一個儲物抽屜,省的來回提着食材。
靠着客廳,儲物櫃占了整整一面牆的大小,每個抽屜上貼着不同的名字标簽,很多櫃子都沒有上鎖,對于在這做飯的孩子家長來說,愛心廚房就像家一樣,不用設防。
“女兒治病的時候受了大家不少幫助,我做這些也是想回饋更需要幫助的人。”來愛心廚房的都是白血病患兒的家屬,他們的難處和痛處,李朋感同身受。開心的是,小廚大愛的故事流傳開來後,愛心人士捐贈的米面、蔬菜以及錢款也彙聚而來。李朋把這些善款和物資一筆筆登記在冊,既貼在牆上公示,也在朋友圈釋出,每一筆錢的用途、每一袋米的流向都清清楚楚。這些錢款,除了用來維系愛心廚房的日常開支,還為一些經濟條件特别差的患兒家屬提供免費午餐等幫助。
挺着,走下去
錢,一直是困擾着愛心廚房的大問題。幾乎每天都有二三十人來做飯,柴米油鹽醬醋茶,筆筆都要花錢。李朋卻沒想通過廚房收費:“條件稍微好點的孩子家長都自己租房子了,需要在外面做飯的是實在困難的。怎麼問他們要錢?”
“2018年下半年的時候女兒的病情複發,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孩子的治療上,就把廚房就轉交給其他幾位病友打理。”李朋說,愛心廚房的運轉主要是靠愛心捐款,因為入不敷出,維持廚房運轉的賬面資金越來越少,連房租、水電費都成了問題,愛心廚房遇到了成立之後最大一個坎。
李朋(左)正和新來的患兒家屬溝通交流
2019年初,李朋接到了房東的電話,問他愛心廚房還租不租,因為已經沒辦法續房租。“當時女兒的病情已經比較穩定,我心裡踏實很多,最重要的是還有很多病友需要愛心廚房,沒了這個地方真的挺可惜。”盡管壓力如山,李朋還是用女兒看病剩餘的愛心款交了半年的房租。回到濟南後,李朋再次接手打理愛心廚房。
好在,愛心廚房不是李朋一人在支撐。越來越多的白血病患兒家屬,都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
誰都不舍得關掉這個“家”一樣的地方。為了讓愛心廚房運轉下去,在這的男人們,都不吝啬自己的一把力氣,大家夥兒一起開過水站、賣過蔬菜,雖然因為時間等原因無法長久維系,但社會的捐助支援加上大夥兒的努力,愛心廚房總算是維持了下來。
初春的2月,一切都顯露出勃勃的生機。李朋說,女兒目前的狀态還不錯,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就挺着,一直往前走。大家一起在愛心廚房做個伴,也是一起鼓勁往前走下去。”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