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讓自己的管教取得良好的效果,那麼就要經常反思自己的管教行為是否正确,那麼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哪些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哪些做法是需要避免的呢?

1、放棄得太快
很多家長總是沒有是夠的耐心和時間來實施他們的政策。但是你必須堅持自己的計劃直到看到孩子有了進步。有專家認為,一種不良的行為至少需要21天才能有所改善,用一個日程表記是下這些行為發生的頻率,這樣你就可以知道改正的程序了。
2、凡事詢問
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明确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做什麼:“把球放在外面。”或“把你的碗放到水槽裡。”一位母親說,當她停止用問句來表達要求後,她的女兒表現得更加順從聽話了。現在,她不再詢問女兒"你準備好可以走了嗎”,而是直接指令“該走了,說再見吧。”你應該直接提出要求,而不是用商量的口氣。
3、陷入争論
回避你的孩子想要挑起争論的企圖。當女兒莎莎不停纏着媽媽鬧的時候,這位母親暫時把孩子關在她自己的房間裡。“這就給了她一個機會去面對沒辦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現實。也讓我可以保持冷靜。大部分情況下,這種方法都能奏效,然後我通常會在幾分鐘後聽到她說‘對不起,媽媽’
4、忽略孩子的情緒表現
無論是撅嘴、握拳、還是瞪眼,孩子習慣用某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試着了解孩子的這些表達方式,并指出他的行為有何不妥,建議他用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對他說,“我看到你在踢自己的腳,你一定在生氣吧,為什麼不去玩玩呢?
5、投降于他的哭聲
因為孩子的不開心而收回懲罰就無法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如果你的孩子做了錯事,他應該感到難過,這将會幫助他以後不再做這件事。”一位美國媽媽立場十分堅定地不讓她的兩個孩子看電視,無論他們怎樣抱怨,她說,“我也感覺自己好像是世界上最吝啬的媽媽,但是短暫的痛苦可以換來長期的收獲。’
6、害怕擡高标準
如果你以前制定的對孩子不良行為的懲罰措施(比如大聲斥責他)沒有效果,你應該考慮換一種更為有效的方法。比如,讓他一個人在屋子裡靜一靜,把這個作為對他的懲罰措施。或者禁止一項他喜歡的活動,例如騎腳踏車。這也許聽起來很苛刻,但是結果是十分有效的。
7、大聲吼叫
雖然對孩子大聲吼叫會讓他很快安靜下來,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讓他聽話,請降低你的聲音。一位爸爸教導他四歲兒子的時候總是蹲下來面對面地跟他輕聲說話,“這樣的教導每次都很奏效。”他說。
8、糾正每個小錯誤
經常挑錯會讓孩子感到沮喪,反而無法改進他們的行為。有時候應該讓孩子認識到什麼是他們應該自己承擔的事情。在最近的假期中,一位父親換了個角度看待女兒不聽話地把玩具狗扔出了車窗的事情,他說:“失去玩具狗後她非常傷心,于是她也學會了要好好對待自己的東西。
請家長們在遇到以上事情時,多一點耐心,多一點了解。
#今日頭條##寶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