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上海最有曆史意味的1000米

作者:海外網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大上海最有曆史意味的1000米

中山先生寫下《建國方略》之處,一公裡外是中共一大會址

東海之濱,上海洋山深水港猶如入海的一顆明珠,又似迎風的一面征帆。這裡是全球集裝箱作業最繁忙港區之一,是世界矚目的“東方大港”。

但在100多年前,“東方大港”隻是中國人遙不可及的一個夢,當它出現在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所著的《建國方略》中時,被不少人嗤之為“空想”。

是不是“空想”?關鍵在于誰來幹。在孫中山完成《建國方略》兩年後,中國共産黨在上海一幢石庫門小樓中悄然誕生,中國曆史就此翻開嶄新的篇章。

曆史證明,中國共産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援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

耐人尋味的是,中山先生寫下《建國方略》之處,距離中共一大會址,直線距離僅僅一公裡。

中山先生的歎息

已是深秋,梧桐樹葉黃了。上海黃浦區香山路7号,孫中山故居。中山先生和夫人宋慶齡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宋慶齡繼續在此居住至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宋慶齡才離開。

上海是孫中山革命生涯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它是孫中山的人脈淵薮、革命基地、廣闊舞台和溫馨家園。在革命早期,孫中山曾多次來上海了解國内革命情形,他在上海為革命籌集資金、聚集力量;在上海,他召集天下革命英才,利用傳媒宣傳革命、講演主義,并開門會客,閉門潛心著書立說,闡釋革命主張,規劃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宏偉藍圖;也是在上海,他順應曆史潮流,探索革命新路,醞釀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擁有開放、創新、包容城市品格的上海,為孫中山革命活動創造了必要的、比較理想的環境;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又從多個方面豐富了上海這座城市的内涵。”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熊月之說。

走進孫中山故居,二樓有一間明亮的書房,四周牆上和櫃子上有不少地圖。“這裡的家具陳設基本是按照宋慶齡生前的回憶,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原樣布置的。在宋慶齡印象裡,丈夫每晚最愛做的事,就是在地上鋪開一幅巨幅地圖,躬身在上面親手繪制鐵路、港口等。”故居講解員李聰說。

這正是孫中山著述《實業計劃》的場景。1918年至1919年間,孫中山在這間書房相繼完成了《孫文學說》《實業計劃》兩部著作,蜚聲海外的《建國方略》正是這兩部著作與1917年完成的《民權初步》的合稱。

“迨夫民國成立之後....。.猶未睹建設事業之進行,而國事則日形糾紛,人民則日增痛苦,午夜思維,不勝痛心疾首!夫民國之建設事業,實不容一刻視為緩圖者也。”孫中山在《建國方略》自序中寫道。

曾親見歐美各國繁榮景象的孫中山,自辭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便把大量心血傾注到推動中國實業發展之中。他奔走10餘省市,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工廠、港口還是鐵路線,都留下了他調查通路的足迹。這些考察所得,逐漸形成他雄心勃勃的“實業計劃”。

僅在交通和商港開發上,《實業計劃》就提出“鐵道一十萬英裡”“碎石路一百萬英裡”“增設電報線路、電話及無線電等,使遍布于全國”“于中國中部、北部、南部各建一大洋港口,如紐約港者”“沿海岸建種種商業港及漁業港”及具體舉措。

“比之康有為撰寫的《物質救國論》、張謇提出的‘棉鐵救國論’,《實業計劃》對中國如何推進工業革命、全面實作工業化,做了更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第一個總體規劃。”複旦大學教授姜義華說。

十萬餘字的《實業計劃》,道盡孫中山實業救國的千秋夢想,卻在當時被視作“空談”。當他攤開畫滿鐵路線的中國地圖,澳洲記者威廉·端納很不以為然:“這個如同遊戲拼圖一樣的東西根本沒有實作的可能。”

東華大學學者袁哲在考察了《實業計劃》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傳播史後認為,該計劃在1919年發表後很長一段時期沒有學者或專家跟進研究,更無深入探讨,其後又遇政治動蕩,是以既沒有引發一場關于實業興國的大讨論,也沒有從國家層面帶動一場實業建設。

《實業計劃》英文版原名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國際共同開發中國經濟計劃”),這表明孫中山不僅希望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還希望利用外資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然而,這一構想終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列強非但沒有施以援手,還向當時的北京政府示好,加劇了中國軍閥混戰、政治動蕩的局面。

孫中山似乎預見了這樣的結果,他在《建國方略》自序中哀歎:“夫革命黨之心理,于成功之始,則被‘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說所奴,而視吾策為空言,遂放棄建設之責任。”

這聲歎息,在曆史中格外沉重……

“真正的革命同志”

好在,中國的曆史,被真正的愛國者改變。

距離香山路7号直線距離僅僅一公裡的中共一大紀念館,人流如織,辛亥革命是展廳中一個醒目的章節。

展櫃裡,鄒容的《革命軍》、秋瑾親筆拟定的光複軍軍規軍制、1911年11月上海革命黨人起義時所用的陸軍旗等革命文物靜靜陳列,展牆上挂着的孫中山肖像目光如炬。許多參觀者在此駐足,回望救亡圖存的艱辛道路,感受振興中華的熾熱夢想。

跟随展陳走向曆史深處,灰暗無光的照片展現了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就任大總統,北洋軍閥黑暗統治開始,民不聊生的曆史場景。“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辛亥革命功臣蔡濟民的一句悲歎如同雷擊,打在觀衆的心底。

“這一部分展陳的主題叫‘共和的幻象’,揭示了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成立并沒有給人民帶來預期的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紀念館研究館員張玉菡說。

辛亥革命雖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卻極大促進了新思想的傳播,鍛造了更多中國先進分子,為中國革命迎來光明前景奠定了重要基礎。

1911年春,毛澤東在長沙第一次看到同盟會辦的《民立報》,很快便成為它的熱心讀者。他認真研究了同盟會“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開始擁護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表示反抗清王朝的決心,他倡議并帶頭剪掉了頭上的辮子。

而在毛澤東之前,更有多位中國共産黨創始人和早期上司人直接參與了辛亥革命運動,如陳獨秀曾任安徽反清秘密組織嶽王會總會長,武昌起義後又擔任安徽都督府秘書長;朱德也曾在《辛亥革命回憶》一文中說:“我就是在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下,于1909年在雲南講武堂參加同盟會的。”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徐建剛說:“中共一大召開時,全國各地50多名早期黨員中,有很重要的一支力量,就是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老同盟會會員。還有許多共産黨人,如李大钊、毛澤東、瞿秋白、周恩來、恽代英等,雖未直接參加辛亥革命,但深受革命感染和影響,他們也被孫中山視為‘真正的革命同志’。”

據宋慶齡回憶,孫中山在香山路7号第一次會見了中國共産黨的代表,進而使他對中國革命問題采取了新的、唯一正确的看法。

“孫中山特别欽佩和尊敬李大钊……見到這樣的客人後常常說,他認為這些人是他的真正的革命同志。他知道,在鬥争中他能依靠他們的明确的思想和無畏的勇氣。”宋慶齡曾說。

在孫中山邀請下,中國共産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幫助國民黨完成改組,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掀起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給北洋軍閥反動統治以沉重打擊。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李大钊被推為大會主席團五名成員之一。資料記載,孫中山曾斥責反對共産黨人的國民黨右派:“爾等自不奮鬥而妒他人之奮鬥,殊屬可恥!”

1925年3月,為革命耗盡畢生精力的孫中山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諄諄囑願,溘然長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繼承孫中山遺願,同一切忠于他事業的人們繼續奮鬥,團結帶領廣大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完成了近代中國無數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夢想“超額兌現”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先驅者未能及身而成的建設宏圖,為後來者的繼續前行開辟了道路。孫中山為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苦心擘畫的偉大構想,由一代代中國共産黨人在祖國大地上接力實作,并賦予新的時代内容。

今天翻開《實業計劃》,圓夢之旅的艱辛和瑰麗令人感慨。《實業計劃》提出:“創造市宅中心于浦東,又沿新開河左岸建一新黃浦灘,以增加其由此計劃圈入上海之新地之價值。”1990年,國家實施開發開放浦東戰略,今日浦東已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并踏上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新征程。又如《實業計劃》提出“于中國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的構想,今日,三北防護林宛如綠色的萬裡長城,為廣袤國土築起一道功能完備的生态安全屏障。

1919年《建國方略》完書時,中國僅有鐵路1萬餘公裡。如今,中國高鐵飛馳領先世界,公路縱橫遍布城鄉,“世界最繁忙港口”十之有七,已遠遠超出孫中山當初的設想。

今年9月28日,“上海号”中歐班列首次從上海開行,一路向西,駛向德國漢堡。這趟列車裝載的,不僅是服裝鞋帽、玻璃器皿、汽車配件、精密儀器等“中國制造”,更是孫中山“将為歐亞鐵路系統之主幹”的中國夢。“國家之貧富,可以鐵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樂,可以鐵道之遠近計之。”他在《實業計劃》中寫道。

曾經,孫中山構想,采取“開放包容”政策,利用外資和西方技術發展中國實業。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打開對外開放的新天地……

就在上海,“網紅打卡地”南京西路商圈沿線,世界知名奢侈品牌雲集。這條馬路所在的靜安區作為國際消費城市示範區,彙集國内外品牌超過2000個。37.37平方公裡轄區範圍内,有近百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

用開放包容的心态,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人才。改革開放大潮滾滾向前,一家家企業、一座座城市改變了模樣。

曾經,目睹人民于水火之中,盼望“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孫中山所向往的“人民最安樂之國家”,如今已曆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邁上了全面小康的康莊大道,并意氣風發地向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邁進。

一百多年前,面對世人的質疑,孫中山表現出一個革命家的堅定意志:“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

今天,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已經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并将在新的百年征程上創造更多孫中山未曾設想的奇迹,不斷把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偉業推向前進。(吳振東、郭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