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電影圈内,農村題材的電影可謂鳳毛麟角。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情況卻并非如此。
當時,國内有不少導演主攻拍攝農村題材電影,其中比較有名的一位,就是趙煥章。
在那段時間,趙煥章執導的《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咱們的退伍兵》在上映之後都大受好評,被稱作他的農村三部曲。
上世紀八十年代,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膠東半島,農村一派勃勃生機,是以也多次成為電影拍攝地。趙煥章農村三部曲中的兩部——《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都是在膠東農村取景。
其中,《咱們的牛百歲》的拍攝地點,主要是在榮成(1983年時拍攝,當時榮成縣還屬于煙台)。實際上,在電影一開頭當中,就有感謝山東省榮成縣協助拍攝的字幕。

之是以選擇榮成,電影劇本是一個主要因素。對此,上世紀九十年代編撰的《榮成市志》也有相應記載,稱:“1982年,上海電影制片廠著名導演趙煥章與(榮成籍作家)袁學強合作,将袁學強的中篇小說《莊稼人的腳步》 改編成電影劇本,經七易其稿,于1983年6月在榮成開拍,影片改名為《咱們的牛百歲》。”
袁學強是成山鎮人(當時還叫城廂公社),後來電影也曾在城廂公社取景,還有就是東山公社以及橋頭公社碑魯村,橋頭後來劃到威海市區。當然,除了劇本的因素,榮成農村的淳樸風光也是一個加分項。
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并不複雜,主要就是反映當時農村的生産關系和人際關系。但因為劇本有現實基礎,加上取景都是村莊實地,使得它的内容看起來很有親切感和代入感。
當時看可能感觸還不深,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如果重溫的話,很多朋友或許就會發現,電影當中的老房子、長毛兔、馬車、打麥場甚至院子裡的豬圈,都會勾起濃濃的記憶和鄉愁。現在,老房子還能看到一些,長毛兔、馬車、豬圈基本上都看不到了,在改種果樹為主的村莊,打麥場也大多成了過年過節時的停車場。
與《喜盈門》相似的是,《咱們的牛百歲》在開頭的割麥子鏡頭之後,緊接着是一段清脆悠揚的配樂,思之令人回味。
作為一部緊貼生活的用心之作,《咱們的牛百歲》在上映之後也大獲成功。《榮成市志》載:“是年(1983年)在濟南、煙台、榮成舉行首演式,後在全國放映。此片獲19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和全國第七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時光荏苒,從1983年電影拍攝上映到現在,已經過了37年的時間。當時演員們,如今也大多進入暮年,有的已經辭世。影片中最年輕的演員,也就是牛百歲的兒子,當時看着不到十歲的樣子,現在也年近半百了吧。
這部電影的正片,現在很多網絡平台都可以看到。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回味一下。本文配圖均為榮成農村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