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導語</h1>

《咕噜牛》是一部奧斯卡獲獎動畫。但這部動畫不一般,它不像其它普通的動畫一樣,隻是單純的講故事,這部動畫反而像是給孩子準備的一樣,加以旁白讓人看下來隻感覺自然,以至于這部動畫劇情的扯淡都被沖淡了不少。
就像之前在網上流傳過的一種說法——動畫是做給孩子看的。但實際上現在一些動畫已經發展到适合成人看的地步了。而商業社會中的動畫已經随之衍生出了很多同人文化。畢竟這些大人們的錢,更符合商業化社會的粉絲IP經濟。而與之相對比的"兒童經濟"就顯得沒有那麼大發揮的空間了。
但動畫本質上還是滿足幻想的一個産物,而孩童的幻想與成年人的幻想不同。孩童的幻想夾雜着很多天馬行空,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隻有不斷飛舞的線條。相對比起來,成年人的動畫好像更加複雜,既要加上俊男美女,又要加上各種流行元素。成年人的幻想無非就是成功,有固定的标準,但是兒童的幻想不一樣,因為沒有固定的答案。
而《咕噜牛》就是用講述奇幻故事的方式,去描繪一個孩子腦裡的幻想,沒有必要将一個邏輯關系細分成好幾條,隻要有幾個關鍵詞就足夠。
<h1 class="pgc-h-arrow-right">咕噜牛的故事</h1>
《咕噜牛》講的是關于一隻小老鼠的故事。小老鼠生活在森林裡,在某一天,它看到了森林裡有一個很美麗的樹。它便努力朝着那棵樹前進,但擺在小老鼠面前有很多難題,幾隻猛獸在小老鼠的必經之路上等着它。
小老鼠該如何"打敗"這些猛獸呢?情急之下,小老鼠編造出了一個怪物,叫做咕噜牛。猛獸們都被咕噜牛吓得不輕。成功活下來的小老鼠則是在背後嘲笑猛獸們的膽小。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小老鼠抵達自己心中彼岸之後,那裡真的有一個咕噜牛在等待自己。
情急之下,小老鼠又想出了一個方法,那就是告訴咕噜牛:小老鼠才是森林裡最強大的人。說完,小老鼠還邀請咕噜牛一起去森林,那些猛獸們看到了小老鼠身後的咕噜牛,自然是害怕地逃走了。但咕噜牛不知道。最後,小老鼠的一句"我最愛吃咕噜牛肉",徹底把咕噜牛吓走了。
其實仔細看的話,這部動畫的主角"小老鼠"好像并不符合正常意義上的正義角色,因為它撒謊成性,它狐假虎威。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在問題面前總能保持冷靜,并且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咕噜牛》能夠獲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了,因為這部動畫并沒有像其它動畫一樣,把孩子當成傻子耍,也沒有給孩子灌輸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大道理。隻是适時地告訴孩子,他們在人生中會遇到一些困難。面對那些困難的時候,他們也是個普通人。沒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能夠解決一切困難。身為平凡的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最大程度地保護好自己。一味地想要去戰勝困難,有時候反倒會讓自己陷入困境。而保全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學會冷靜。
<h1 class="pgc-h-arrow-right">讓恐懼打敗恐懼</h1>
小老鼠的方法很巧妙,但前提也是咕噜牛真實存在。這裡倒不是說真的讓孩子們學會去編造故事來吓唬他人,以此取得成功。而是找準命脈。一個一眼能夠看透本質的人,與一個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看清事情本質的人,其人生也會變得不一樣。因為影響其人生發展的,往往也就是這幾年。
對于小老鼠來說也是這樣,如果它沒能在開口的第一句話就引起猛獸的警惕的話,那麼還沒等小老鼠說完話,那些猛獸們就能一口把小老鼠吃掉了,哪裡還有時間讓小老鼠說話呢?是以這部動畫給出的第一個警示便是——學會與人溝通。
與人溝通是門學問。如何讓人對你充滿好感,如何讓你的話發揮巨大作用,如果讓話語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如何讓那些話幫助你更好地達到目的。這些都是要深思的。而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基礎便是語言。
小老鼠在溝通的時候很巧妙,它并沒有一開始就講出咕噜牛愛吃什麼。而是先抓取眼前野獸的身體特點,然後總結出眼前野獸們最怕的會是什麼。讓野獸們感到恐懼之後,再說出咕噜牛喜歡吃它們的事情。
這樣野獸們還來不及思考,身體就已經自動做出了回答,野獸們也各自逃亡了。而這個過程中,小老鼠什麼都沒有做。真正趕跑野獸們的,正是野獸們心中的恐懼。對于怪物咕噜牛來說,也是如此。
恐懼是一種負面情緒,也能在短時間内迅速引起一個人的情緒反應。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小老鼠的話語才會發生如此巨大的作用。面對困難的時候,及時與人溝通也是不錯的解決方法。畢竟生活中大部分的困難和沖突,多半都是由溝通不當引起的。小老鼠撒的那些謊主要都是為了什麼?還不是想要保全自己的生命嗎?
但在小老鼠直白地講出自己不想'死'以後,那些猛獸都自顧自地,根本不聽小老鼠的話。于是小老鼠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其實小老鼠的出發點也是好的,它用一種最溫和的方式解救了自己。
<h1 class="pgc-h-arrow-right">能戰勝你的,隻有你自己</h1>
不過單從這部動畫中,我們也看出了言語溝通對于一個人來說的重要性。有時候那些話語能夠幫助到一個人,但也會令人産生不好的情緒。語言行為帶給人的心理暗示,也催生了心理學的出現。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催眠",這是一種心理暗示,讓那個人開始改變自己的想法,服從心理催眠師的所有要求。
而一個人遭遇到催眠的時候,可能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那麼也就是說一個人身上能夠出現很多種可能,是否意味着我們身上的潛力是無限的呢?那麼那些所謂的困難,是否也隻是我們給自己催眠的不夠徹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