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技月曆 | 35年前我國首次挺進“第七大陸”,南極科考拉開序幕

1984年11月20日,35年前的今天,我國首次赴南大洋和南極洲考察隊乘坐“向陽紅10号”和“j121”船,在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碼頭啟航,百餘名科學家乘坐兩艘萬噸級遠洋輪遠涉重洋開展科考。這是我國首次赴南大洋、南極洲考察隊啟航“出征”,從此南極有了跳動的“中國心”。

科技月曆 | 35年前我國首次挺進“第七大陸”,南極科考拉開序幕

科考人員奔赴南極,他們當時的任務是在南極洲建立我國第一個科學考察站,同時進行多學科的綜合考察。用自己造的船,運載自己制造的儀器裝置,去南極建造中國第一個考察站——這無疑是我國科學考察史上一個創舉。

衆所周知,南極擁有研究高空實體、天文等學科的良好條件,但環境惡劣。而中國南極科考站則提供了中國科學家及科研團體/組織對南極開展多項學科考察研究、多項重大科學研究的科學實驗基地。

目前,中國南極科考站已經建成包括中國南極長城站(1985年2月20日建成)、中山站(1989年2月26日)、昆侖站(2009年1月27日)和泰山站(2014年2月8日),以及在恩克斯堡島在建的第五個科考站——中國南極羅斯海新站。

除了科考站的建立,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也在我國極地科考中大顯身手。比如全翼飛機、全地形車、浮力漫遊車、無人自動觀測等南極科考“重器”。

最新進展

11月9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号穿越咆哮西風帶,向南極進發。同時破冰船“雪龍2”号首航南極,“雙龍探極”吸引了諸多目光。

本次考察将充分利用船舶、海冰、海洋、陸地、空中、考察站等平台,通過陸地—海洋—大氣—冰架—生物多學科聯合觀測,開展實施一系列工作和工程,以進一步掌握南極變化對全球影響的趨勢,提高中國适應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積極參與南極全球治理。

除了科研人員,船上還搭載着東南大學研制的我國首台極地無人值守能源系統——“東大極能”。這台“巨型充電寶”将安裝在年平均氣溫零下36.6℃的泰山站。通過衛星遠端監控,科考人員以後能“坐在南京看南極”。

11月19日上午,“雪龍”号、“雪龍2”号進入了浮冰厚度達一米以上的南極大陸密集冰區。按照考察隊計劃,本次“雙龍”抵達南極地區各有分工,“雪龍2”号發揮破冰優勢,以實驗性破冰為主;“雪龍”号發揮噸位優勢,以物資卸運,後勤保障為主。

據悉,“雪龍2”号采用雙向破冰設計,破冰能力更強,是全球第一艘雙向破冰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能以2至3節的航速在“冰厚1.5米加雪厚0.2米”的條件下連續破冰航行。

挺進“不可接近之極”,隻為為更好把脈地球:兩極地區環境具有原始性,極少受到人類活動影響,具有“訓示器”的功能,許多氣候變化現象在這裡展現得更加明顯。冰架坍塌、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種消失、臭氧損耗嚴重、塑膠顆粒污染等一系列變化,都與我們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而這些在南極的過程中讓人更覺觸目驚心。南極洲還是個巨大的天然“冷庫”,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儲藏地,擁有地球70%左右的淡水資源。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兩極還具有“總開關”的功能,它通過洋流左右着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在極地開展的研究越來越廣泛,除了氣候和環境研究、天文觀測,學科交叉研究也在南極成為了一大趨勢,比如遙感和海洋學交叉,冰川學、地球實體、空間實體等交叉研究。

人類對地球破壞的速度前所未有,是以南極這塊冰封萬年的“第七大陸”上的環境保護、物種保護、礦産/水資源保護成為了一大焦點。目前,世界上有3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和100多個夏季考察站,開展多學科綜合考察和研究,那些地區蘊藏着無數的科學之謎和資訊。在全球變化、特别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南極科考起着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