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徽發現兩個哺乳類新物種,可能是現存最古老的動物——鼩鼱

科研人員近日在安徽黃山風景區發現的麝鼩(qú)屬物種,經研究确認,為兩種哺乳類新物種。

  由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園林局和生态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安徽大學三方合作開展的“黃山風景區野生動物觀測合作項目”,近期在麝鼩屬分類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

安徽發現兩個哺乳類新物種,可能是現存最古老的動物——鼩鼱
安徽發現兩個哺乳類新物種,可能是現存最古老的動物——鼩鼱

黃山小麝鼩 張保衛 攝

項目組通過綜合形态學和系統發育學,分析确認了采集于黃山風景區浮溪猴谷的麝鼩屬物種為兩種哺乳類新物種,分别命名為“安徽麝鼩”(Crociduraanhuiensis)和“黃山小麝鼩”(Crocidurahuangshanensis)。

  該項研究成果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機關主辦的動物分類學報英文版《ZoologicalSystematics》2019年第4期和2020年第1期上發表。

  研究人員介紹,麝鼩為勞亞食蟲目鼩黶pace科麝鼩屬動物,該屬分布于亞洲、歐洲和非洲,大多數物種集中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栖息于森林、平原、丘陵和山地,主要以土壤昆蟲為食,也吃一些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麝鼩形似老鼠,體型包含大、中、小3種類型。

  安徽麝鼩:眼小;圓耳;背部皮毛灰棕色偏黑,腹部淡于背部;尾與皮毛顔色相近,長僅為頭體長的76%,尾近半裸露,近半具稀疏短剛毛,靠近尾部皮毛逐漸變短,尾尖具突出毛刷狀毛束;四肢半裸,呈粉色,踝關節處着生稀疏短毛。頭蓋骨長而窄,額骨第一對門牙發達,人字脊較明顯。樣本(6隻)重10.52-13.51g,頭體長60.88-78.10mm,尾長48.34-59.24mm,前足長9.20-9.87,後足長13.52-14.83mm,耳長7.74-9.24mm,顱全長20.81-22.38mm。

  黃山小麝鼩:頭小;鼻長;須長至耳底;眼小;耳圓,耳殼上有明顯的底毛;皮毛灰褐色,背部稍黑;四肢纖細,前後足具五指(趾),腳上有小而多肉的隆突,指背、趾底粉紅色,半裸,腳踝具稀疏的棕色毛;尾長約頭體長的76%,顔色與皮毛相似,幾乎裸露,具極少量長剛毛。頭蓋骨長而平,無顴弓,額骨第一對門牙彎曲狀、發達,人字脊明顯。樣本(5隻)重4.35-7.77g,頭體長50.45-61.97mm,尾長39.64-45.03mm,前足長6.99-8.33mm,後足長11.84-13.82mm,耳長7.86-8.70mm,顱全長16.88-17.90mm。

  研究人員認為,此次黃山景區發現的兩種新種均屬于中等體型麝鼩。安徽麝鼩和黃山小麝鼩兩種新種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黃山風景區哺乳類動物尤其是獸類動物的生物多樣性,填補了景區麝鼩屬研究的空白。

對此發現,網友們熱議:

安徽發現兩個哺乳類新物種,可能是現存最古老的動物——鼩鼱
安徽發現兩個哺乳類新物種,可能是現存最古老的動物——鼩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