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僞齒鳥生态恢複圖
僞齒鳥的化石标本
5000萬年前來自南極洲的化石已被确定為一種已滅絕的巨型遠洋鳥類,即僞齒鳥。這一發現是巨型飛鳥的最早化石記錄。該研究結果于10月26日發表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學研究所的科學報告中。
僞齒鳥以其特殊的"骨牙"而著稱,它們的下颚有獨特的骨刺,就像張開一口尖牙一樣。這篇論文發表了一項關于在南極洲西摩島上發現的假齒鳥化石的研究,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鳥類。這塊化石目前存放在加州大學古生物學博物館,下颚骨折,長約12厘米。
值得注意的是,當僞齒鳥活着時,保留在下颌上的骨骼"牙齒"可能長達3厘米,而斷裂的下颚可能起源于60厘米的頭骨。通過測量這些"牙齒"的大小和間距,并将它們與其他僞齒鳥化石進行比較,個體更大或類似于已知最大的僞齒鳥标本。作者推測,以化石為代表的滅絕物種的翼展在5到6米之間,基于島上另一個化石地點産生的化石胫骨化石。
化石遺址最早是由南極探險隊發現的,對原始野外記錄的研究發現,化石胫骨是在一個5000萬年前的化石遺址生産的,而下颌化石來自一個4000萬年前的化石遺址。
作家彼得·克羅斯(Peter Cross)說:"今天鴕鳥是最大的非飛行鳥類,而翼展近3.5米的Diomedea信天翁是最大的鳥類。然而,一種翼展在五到六米之間的僞齒鳥的發現表明,鳥類在恐龍滅絕後進化得非常快,兩個化石遺址之間長達1000萬年的差距表明,這種巨型鳥類統治了海洋數千萬年。"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Ashley博士說:"這些滅絕鳥類的巨大規模在海洋栖息地中是無與倫比的。隻有一種接近秃鹫的鳥類,teratornis,具有可以與之匹敵的翼展,但它們直到僞齒鳥滅絕4000萬年後才出現。"
合著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學研究所的研究員Thomas解釋說,發現一種僞齒鳥類的生存政策可能與翼展同樣大的信天翁相似。南極水域現在以鲸魚和海豹為主,但當時,巨型假齒鳥在開闊水域展開翅膀尋找獵物,鱿魚和魚類,其标志性的鋒利"假牙"使其成為南極水域的可怕統治者。
在5000萬年前的更新世,南極洲的氣候比現在溫暖得多,而不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冰冷的大陸。除了袋鼠、樹懶和食蟻獸的遠房親戚等哺乳動物外,鳥類還占據了南極大陸的土地、海洋和空氣,是鴨子、鴕鳥、海燕和許多鳥類的天堂。這種巨大的假齒鳥也是這個南極生态系統的一部分,該生态系統在南極生活了至少1000萬年。(崔雪琴)
相關論文資訊: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75248-6
來源:中國科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