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作者:舒心醬

丹尼爾·克雷格版007謝幕之作《007:無暇赴死》上映,豆瓣評分從7.0小幅度上漲至7.1分。

票房表現并不異常生猛,但也算成績不錯。

影片的整體質感,大概是某種“無聊的好看”,或者“好看的無聊”。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h1>

如果說《007:無暇赴死》全然不好看,或許不大公平。

從正常類型片的角度來看,影片完成度還算可以。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雖然有諸多拖沓之處、雖然從頭到尾都很正常(甚至可以說是無聊),但動作設計到位、大場面高能,角色結局情緒飽滿,對于爆米花大片來說、還算中規中矩。

來,我們先說優點。

《007:無暇赴死》中的片頭,挺細膩,設計感和完成度都不錯。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在沙子中掙紮的畫面、轉而變成時間的沙漏。

一道道線是手槍、子彈的痕迹。

一把把槍一條條子彈軌道,組成故事中角色的一張張面龐。

至少做到了“畫面裡不僅僅隻有名字介紹可以看”。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再比如影片中的幾場打鬥場面,完成度也不錯。

007祭拜完故人,發現騙局,面臨危險,一面是摩托、一面是汽車,分别從兩側呼嘯而來、直取性命,邦德抓住繩索、飛升而下。

這很007。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但你說這樣的橋段特别出彩嗎?

那也沒有吧。

不用和其他電影比較,單單是丹尼爾·克雷格自己出演007的首部影片《007:大戰皇家賭場》,開頭一段在建築工地起落架上升升降降的追逐大戲,都更為緊張精彩。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同樣,《007:無暇赴死》中幽靈黨人将007團團圍住,四面開槍。

007忙着懷疑女伴,不為所動。

最後關頭才終于發話okay,打開汽車的前置機關槍,噼裡啪啦一通還擊。

再點開煙幕彈,一溜煙成功脫身。

還是那個問題,除非是首次接觸這一類爆米花動作片,否則很難被類似橋段激起興奮點。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007:無暇赴死》中的多場“打打打”打戲,整體質感都是這樣。

肯定是在類型片及格水準之上,但太工業、太正常,太一闆一眼中規中矩。

你可以說這是好看的,但這種好看、似乎看和不看也并無差別;

你也可以說這很無聊,千篇一律的孤膽英雄的故事,一代一代在銀幕上重複,換湯不換藥叫人越來越興趣缺缺。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從肖恩·康納利到羅傑·摩爾,到提摩西·道爾頓,再到皮爾斯·布魯斯南的曆任007故事,還是阿湯哥的《碟中諜》系列,抑或是馬特·達蒙評分越來越低的《諜影重重》系列,故事都越長越類似、越來越同質化。

能夠記起的隻有阿湯哥好玩命、徒手爬飛機等玩法不斷更新,但這些影片本身、彼此之間的本質區分度,已經越來越稀薄。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這也不是007的獨門頑疾,這是諸多爆米花動作片的共同通病。

工業化意味着更有品質、更穩定的産出,但同時也意味着特色缺失。

對比《沙丘》,或許能明白為什麼維倫紐瓦要拍一個不那麼爆米花的反高潮反類型化的故事。

影片構架依舊很類型化,這種處理方式的直接後果是口碑兩極分化、票房收益打折扣,但可供琢磨的内容、可供解讀的空間都大大拓展。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5">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h1>

《007:無暇赴死》最後,007悲壯落幕。

漢斯季默的音樂特别加分,但很難真正推動角色和觀衆的情緒共振。

一部分原因,或許是因為這部007的情緒落點是“因為不能靠近夫妻,是以選擇去死”。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但這段007和瑪德琳的愛情,我實在沒法感動、更沒法共情。

這不就是很正常(很塑膠)的一段銀幕關系嗎?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一開始,退休狀态的二人愉快來度假。

此後,遭遇危險、發生猜忌,007狠心送走瑪德琳。

再然後重逢又燃起愛意,順便發現還有一個娃。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整段故事實在沒法讓我入戲。

是以,最後看007之死,無法被帶入“嗚嗚嗚英雄落幕、鐵漢柔情”的情緒中。

看的全是“哎呀合約到期演員不演了”。

當然,這對于丹尼爾克雷格版本007來說,依舊是很體面且盛大的謝幕。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漫威給這一任美隊和鋼鐵俠的謝幕,是“我愛你三千遍”;

所有英雄集結,從金燦燦的光影中走出,儀式感十足,對粉絲來說很殘忍也很圓滿。

都是套路,但套路太多了,大概就不靈了。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6">三,007老矣,尚能飯否?</h1>

《金剛狼3》中狼叔“老矣”的蕭瑟,具體展現在角色上。

超能力退化,肉身不斷受損。

超級英雄的光芒被大大削弱,刀刀到肉的痛感、垂暮的悲涼,身處逆境而依舊頑強的悍勇,都很鮮明。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對比之下,最後一部007,演員狀态明顯有了幾絲“老”态。

但角色設定、功能展現上卻從頭到尾都在回避“英雄老矣”這個話題。

他一樣能打,一樣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一樣是刀槍不入的永恒傳奇;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在一成不變的爆米花套路裡,這樣的“不老”設定,反而隻會讓人覺得是虛假而遙遠的正常套路。

沒有勇氣打破那一層“超級”的濾鏡,就無法完成歲月流逝在影片中的情緒力量傳遞。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真正吊詭的地方,或許在于銀幕裡角色“永遠不老”,而銀幕外這個IP、這一類影片,都已經太老了。

不論是007還是别的特工,抑或是速激系列的主角,抑或是漫畫藍本的超英們,這個類型本身實在太老。

一條有效的破局方法,是引入新鮮血液。

《007》老矣,尚能飯否?一,辨識度越來越低,套路感籠罩全片。二,“史詩終章”、“傳奇落幕”無法完成情緒共振。三,007老矣,尚能飯否?

《007:無暇赴死》中的古巴邦女郎,安娜·德·阿瑪斯飾演的帕洛瑪,角色寫法并沒有多厲害,打戲設計也沒有多出彩,但可愛大美女豔光四射出現,太美了。

着實叫人眼前一亮。

找到新任007、新任邦女郎,或許并不困難;

真正的症結,是如何讓“老矣”的IP、套路模式常看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