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在河南焦作九裡山鋼鐵廠幾個女勞工湊在一起閑聊,另一位女工還在幹活,其他女工喊住她說:“菊清,别幹了,你知道你結婚對象的身份嗎?
這位叫菊清的一臉疑惑道:“周榮慶呀,你們不是都認識,他不就是一個從北京來的勞工嗎?”

圖1
幾個女工神秘兮兮地說:“周榮慶是咱們周總理的侄子,這事你不知道嗎?”
聽到這句話,晉菊清徹底坐不住了,站起來就往外走,找到周榮慶就要分手。
為何聽說男友的叔叔是周總理,晉菊清就要說分手呢?這之間有什麼隐情呢?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先去了解一下周榮慶的家庭吧。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8">周總理後人,大隐于市</h1>
周恩溥1899年出生,字博宇在家裡排行老二,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就是咱們的周總理,下面有一個弟弟叫周恩壽。周恩溥成年之後一直跟着伯父在東北、山東等地謀生,并沒有和哥哥一樣參加革命。
1945年1月,周恩溥在山東被國民黨逮捕,嚴刑逼供讓他交代周恩來的行蹤,可他卻甯死不屈,始終選擇閉口不言,最後被國民黨的手段折磨緻死,年僅46歲。
圖2 周恩溥
周恩溥死後,他的妻子王蘭芳就獨自一人帶着孩子周榮慶艱難度日,為了給死去的丈夫報仇,王蘭芳也選擇了加入革命,把自己唯一的小兒子送回到了老家。
新中國成立之後,多年的革命生活,讓王蘭芳的身體每況愈下,已經沒辦法再幹重活累活,也無法參加工作,隻能靠着國家的補助生活,王蘭芳就平時給别人漿洗以此補貼家用。
周總理知道後,不僅沒有仗着自己的身份讓别人給自己的弟媳走後門、多照顧,相反他和王蘭芳說:
幹脆你就申請提前退休吧,不要拿國家工資了,以後的話我來照顧你,每個月給你50元生活,就不要給國家添麻煩了。
要知道,提前退休和正常退休的話在終身俸方面相差還是很大的,基本上每個月都要差一半左右,但是我們的周總理在得知這個情況的前提下,還是選擇了有困難自己解決,盡量不麻煩國家。
圖3
周總理還特意交代他已經成年的侄子周榮慶說:
這錢是我給你媽用的,你們不要用,你們花錢自己掙。
不僅在生活上,周總理不允許家裡人麻煩國家,在工作上,周總理也是這樣做的。1957年,國家鼓勵機關幹部下基層鍛煉,周榮慶也在周總理的建議下去了焦作九裡山鋼鐵廠工作。
臨别之際周總理還送了周榮慶一句特别的話“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鼓勵他好好幹。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8">基層鍛煉,結識一生所愛</h1>
來到了鋼鐵廠,周榮慶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當中,和普通勞工一樣吃喝,牢記大伯對自己的叮囑,不搞任何形式的特殊化,也從來也不和别人說自己是周恩來的侄子。和自己的母親也是住在一個10平米左右的小房子裡。
圖4
平時的話也從不覺得自己比别人多讀了書,就高人一等,他積極參與工作,對人和善,很快就和大家融為一體。是以大家都以為周榮慶隻是從北京轉到基層來的一個知識分子而已。
當時的鋼鐵廠裡有許多的女青年,還組織了一個三八煉鋼小組,晉菊清就在這個小組裡,她平時幹活賣力不怕累不怕苦,對他人熱情、性格爽朗,長得也非常俏麗,大家就給她起了一個外号叫“爐花”
周榮慶就被分到了晉菊清這個工廠中的房間裡了,有一次廠裡組織看戲,在抱竹竿搭戲台子的時候,周榮慶親切地喊來晉菊清和她一起幹,兩人就這樣相識了,幹完活要走的時候,晉菊清說要去接她媽來看戲,周榮慶還和晉菊清說:你快去吧,我幫你留一個好位置。
晉菊清但是沒往心裡去,誰知等她把母親接過來的時候,看到周榮慶真的給他留了一個距離戲台比較近的位置,友善老人家看得清,這讓晉菊清的心裡又是感激,又是感動的,不知該咋報答人家,對周榮慶的心裡印象就更好了。
随着長時間的相處,勤勞淳樸的晉菊清和周榮慶慢慢走在了一起,一開始晉菊清還有猶豫,覺得自己是農村人沒有文化,家裡條件也不好,怕周榮慶家裡人瞧不起自己,怕配不上人家。但是周榮慶從來沒有表現出傲慢的姿态,無論什麼時候他都非常的尊重晉菊清,也敬佩她艱苦奮鬥的作風。
廠裡的朋友也都和晉菊清說:你别看周幹事有文化,但是從來不擺架子,雖然比你大了10歲,可是人品是真不錯。
圖5
在大家的鼓勵下漸漸的晉菊清也就接受了周榮慶。廠裡的人也都盡量給他們創造獨處的時間,讓他們慢慢地相處。
後來在周榮慶的邀請下,晉菊清第一次來到了周榮慶的家裡,隻見他們家大小10平米,沒有過多的裝飾,更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但是被周母打掃的幹淨整潔。一派艱苦樸素的作風,這讓晉菊清印象非常好。
周母更是親熱地拉着晉菊清的手拉家常,親切地問她老家是哪裡的,家裡姊妹幾個。晉菊清動情地說他們老家是焦作馬村兒的,家裡有6個孩子,她是最小的一個,父親因為操勞過度去世了,隻剩下母親帶着他們去往江蘇沿路乞讨才把他們姊妹六個拉扯大。
王蘭芳聽完更心疼這個從小吃苦耐勞的女孩了,拉着她就不松手,表達了對晉菊清的喜歡,熱情的留晉菊清在家裡吃飯。還鼓勵她說:“真是好樣的,和我們家榮慶一樣是個能吃苦的。”
兩人在廠裡和工友的撮合下确定了戀愛關系。眼看着他們越來越甜蜜,對彼此都很滿意,在即将結婚的節骨眼上,就出現了開始的那一幕。
晉菊清得知了周榮慶是周總理的侄子,這下晉菊清着急了,她慌忙找到了正在貼大字報的周榮慶質問他:“你是不是周總理的侄子。”周榮慶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說:“是啊,但他是他,我是我。
圖6 周總理
晉菊清覺得周榮慶隐瞞了她,更是覺得自己是農村人配不上周總理的侄子這麼大的人物,氣的當場就說:“算了咱倆不般配,以後還是不要談了。”說完就跑了。
這邊周榮慶開始着急了,但是他老實嘴笨一時之間也不知該怎麼跟晉菊清解釋,無奈之下,隻好求助自己的母親。
在一個休息日的時候,周榮慶把菊清喊到了自己的家裡,王蘭芳語重心長地說:
“小晉,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你想一下我們雖然是周總理的親戚,但是你看看我們可有一點官僚作風,可有仗勢欺人?你再看看榮慶,他一直以來和你們都是一樣的,周總理也特意交代了,不許我們打着周總理親戚的名頭在外面,是以榮慶才沒有和你說”。
晉菊清聽了這番話之後心裡非常感動,也認真思考了一下,周家确實一直以來都和普通勞工是一樣的,甚至怕别人知曉他們的身份後對他們有特殊照顧,還千方百計的隐瞞身份,這份苦心很難得。
圖7
但是一想到這是周總理的侄子她還是很擔心:“阿姨,我知道您的好意,但是我們家都是是農村人,你們都是革命之家,我怕配不上,怕榮慶後悔。”
聽了晉菊清的擔心周母笑了:“你不要害怕,周總理最尊重的就是勞工階級,他見到你,喜歡還來不及,再說如果榮慶是那樣的人,那他就不會在煉鋼廠工作了。”
在周母的勸和下,晉菊清慢慢打消了顧慮,漸漸地兩人把結婚的事情提上了日程。
在結婚之前周榮慶還給周總理寫了一封報喜的信,周總理見到信果然歡喜,立刻就又寄回來了一封恭喜的信稱“勞動之家光榮”,随着信寄過來的還有,一對鴛鴦枕頭,一張毛毯,和一條毛巾被,這都是周總理和鄧穎超為這對即将新婚的小夫妻準備的賀禮,可見周總理内心是非常滿意歡喜的。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50">嚴苛家規,牢記于心</h1>
晉菊清和周榮慶結婚之後非常恩愛,生下了兩兒一女,很快又開始了努力的工作,國家政策調整之後,他們也服從組織安排被調去不同的工廠,晉菊清也和周家人一樣,從不在外提自己是周總理親戚這回事。
圖8 周總理鄧穎超
1968年,王蘭芳提出要去看看周總理兩口子,想他們了,這也已經是他們來河南的第十年了。由于周榮慶工作繁忙,再加上菊清自結婚之後還從沒見過周總理呢,是以讓菊清帶着母親和三個孩子一起去看看周總理和鄧穎超。
在火車上晉菊清一直想着自己就要面見周總理了,心裡就無端地開始緊張,不知道該說什麼話,自己沒文化,人家會不會嫌棄自己。周母看出了晉菊清的緊張,寬慰她道:“你别怕,你大伯和你大伯母都是最和善不過的了,等見了你就知道。”
下了火車,就看到大伯母在站台迎接他們,熱情地跟他們打招呼,還親切跟晉菊清說:“我也是河南人,你是周家的第二個河南兒媳婦。”這親切幽默的話語讓晉菊清的心情頓時沒有那麼緊張了。
見了周總理之後,周總理還歡喜的跟晉菊清說:
你可是咱們家的第一個勞工階級,還是農民的孩子,我要向你學習啊呢。
晉菊清慌忙應答:“總理,是我應該向您學習。”
臨走的時候鄧穎超還給了晉菊清很多衣服鞋子讓她帶回家,這次短暫的相聚讓晉菊清的心裡覺得,大伯和大伯母雖然官大,可卻和普通群眾生活一樣,樸實無華,待人熱情親切,沒有半點架子。
圖9 周總理與世長辭
1975年王蘭芳去世了,周榮慶還沒有從悲傷中振作起來,1976年就接到了北京的加急電報:“總理逝世,在北京的親屬參加葬禮,外地的親屬留在各自的崗位上。”
這是周總理最後的囑托,他連逝世也不願麻煩更多的親友來,他不希望晚輩因為他而丢下工作。
周榮慶和晉菊清隻能在焦作遙遙祭拜,心裡更加感慨周總理樸實的作風。在任何時候他都交代家裡人不要居功自傲,在外也不要炫耀,絕不允許周家人走後門托關系,所有的一切都應當和普通人一樣,也不許在外面說出與他的關系。
周總理一生都沒有兒女,是以周總理一直都把侄子侄女們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教育,在生活、工作作風上,周總理對他們近乎嚴苛、不近人情,但是心裡也是非常疼愛他們。
三弟周恩壽孩子比較多,周總理每個月都拿出100元來補貼他們生活,生怕孩子們忍饑挨餓,直到孩子們都成年。
圖10 周恩壽
那個時候周總理的生活津貼每個月才408元,還要照顧二弟媳50元,他們的生病等花銷,周總理也一律負擔。還給周榮慶的三個孩子起了名字叫,周志勇,周志紅,周志軍,連在一起就是“勇紅軍”可見他對兩個弟弟的感情和對侄子侄女們的關愛,也表現出了對黨的熱愛。
在多年的高強度勞動下1992年,周榮慶逝世,在臨走之前他和周總理一樣囑咐晉菊清不要驚動在北京的鄧穎超,更不要大操大辦。周榮慶平時從不在外人面前提起自己的大伯是周恩來,可是心裡卻是無比地敬佩他,以他為榮。
同樣的鄧穎超卧病在床時,晉菊清去看望她,鄧穎超也是叮囑,不要告訴周榮慶,省的他挂心。周總理雖然逝世了,可是他的“家規”卻永遠都留了下來。
圖11
同年鄧穎超去世,這次晉菊清再也忍受不了這巨大的悲傷帶着孩子們去參加了葬禮。
晉菊清退休後,在同僚的介紹下,她做了一個看車的工作,一個月隻有150元工資,可是晉菊清卻不在乎,她覺得還可以發揮自己的價值,就是最大的幸運,更何況自己本身就是貧苦出身,這怕什麼呢,就算是周總理也是照樣的艱苦樸素。
在晉菊清和周榮慶的一生裡,受周總理的影響不可謂不深,一言一行都謹記周總理的囑咐。這麼多年以來,周榮慶一家一直生活的和普通群眾沒有半分差別,沒有和任何人說過自己和周總理的關系,周總理這種以身作則的精神也真的讓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