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來這麼多,在我國農業機械化蓬勃發展之前,牛是主要服務畜,特别是在古代養牛地位非常高的時候,普通人不準吃牛肉,是以長期以來我國黃牛的養殖方向主要是軍事用, 如泸溪黃牛、南陽牛、四川秦牛、津南牛和延邊牛等一系列知名黃牛品種都表現非常好,它們都不太大,大部分的黃牛重量集中在600~1000斤,最大重量隻有1340斤,強壯強壯,身上沒有太多的脂肪油, 這樣的牛工作當然是一手好牌。但如果選成一千多斤甚至兩千多斤的大型肉牛,那麼肯定不能用于服務,一草需求量更大,古草如此稀有收獲的食物不足以吃牛,兩大動作緩慢,一動就喘着粗氣怎麼工作。
一些歐美畜牧業強國,在18世紀進入蒸汽時代,當時黃牛的工作效率逐漸退出服務,再加上歐美對牛肉的熱愛,他們的牛選擇肯定會向肉和奶發展,可以說世界上絕大多數優秀的牛品種和牛品種都是在歐洲生産的。美國。
例如,西門塔爾牛原産于瑞士阿爾卑斯山;夏洛爾牛原産于法國中部和西部至東南部的chalolais和Nevle地區;利木贊牛原産于法國中部的利木贊高原;海堡牛原産于英格蘭南部的英國赫裡福德郡;安格斯牛原産于蘇格蘭東北部;皮埃蒙特牛原産于意大利;原産于比利時的比利時藍牛;短角牛原産于英格蘭的諾森伯蘭郡,達勒姆郡,約克縣和林肯縣聖格魯迪牛原産于美國德克薩斯州;荷斯坦奶牛原産于荷蘭...
通過各種肉牛品種的育種過程,可以發現,這些牛大多起源于18世紀和19世紀,然後經過數百年的連續繁殖,進入20世紀的生産性能可以固定下來。我國肉牛養殖工作起步較晚,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正式啟動,幾十年的時間很難培育出新的肉牛品種,更不用說新品種的育種固定了。
是以,我國目前的養牛業仍是以引進肉牛品種及其雜交牛為主,至于培育新品種的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相信我國畜牧業的未來會繼續走強!